當外來物種登陸以後

2020-12-19 中國日報網

正確引種能豐富生物多樣性 物種入侵則會威脅生態安全

當外來物種登陸以後(美麗中國·關注外來物種入侵①)

核心閱讀

葡萄、胡蘿蔔、馬鈴薯……這些曾經的「外來物種」,如今早已融入我們的生活。正確引入物種,不僅會增加生物多樣性,還會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

不過,外來物種並不總是美味和友善的,去國外旅行帶回的木質工藝品中,沒準就藏有對林木危害極大的物種的卵,可能會威脅生態安全。

出國旅遊帶只貓草小熊回來,卻在海關被沒收了?別著急上火,要知道,萌萌的小熊會被海關沒收,是從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角度在考量。福建泉州海關動植物檢疫實驗室農藝師李賀說,貓草中有可能夾雜的種子或者繁殖體,會導致生物入侵的形成。

近些年,出國旅遊人數屢創新高,「海淘」讓國際郵包數量暴增,這些都導致外來物種入侵風險驟然提高。也許在不經意間,你就會成為外來有害生物的攜帶者、傳播者。

「不少人抱怨海關沒收了從國外帶回的木質工藝品等,甚至連吃了一半的水果都被禁止攜帶入關」,但是,為了維護生態安全,這些都是必需的措施,李賀說,「每天海關的檢疫實驗室都要高壓滅菌處理掉一批又一批的水果、花草等截獲物」。

在我國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物種是人為引種導致傳入的

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陳寶雄博士介紹,物種入侵也叫「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過自然或人為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從而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損害的過程。

「生物入侵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陳寶雄說,侵入階段,生物離開原生存的生態系統到一個新環境;定居階段,生物在新環境中生長、發育、繁殖;適應階段,已繁殖了幾代,並適應了新環境;擴散階段,適應新生態系統,種群到一定數量,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且具有快速增長和擴散能力。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說,物種入侵中,自然擴散是指植物通過根、莖、葉或種子的繁殖以及風力、水流、鳥類等動物攜帶等傳入,動物通過自身飛行等擴散傳播。不過,在我國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50%的物種是人為引種導致傳入的。隨人類交通工具帶入、國際農產品和貨物帶入以及動植物引種帶入外來物種的機率越來越高,比如,毒麥傳入我國便是隨小麥引種帶入,它與小麥的形態極為相似,易混雜於引種的小麥中,產生的毒麥鹼,人、畜誤食會出現頭暈、嘔吐、昏迷等症狀。

目前,《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中的52個物種和區域性重大危害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初步摸清了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的本地情況。除臺灣、香港、澳門三地外的31個省(區、市)均有外來物種入侵發生。在調查的全國2862個縣級行政單位中,入侵縣域達54.09%。

「外來物種入侵對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甚至對人類健康及社會活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陳寶雄介紹,一些外來物種入侵農田、牧場,導致農作物、林木、牧草減產,造成經濟損失,比如馬鈴薯甲蟲可導致馬鈴薯減產30%—60%,甚至絕收。此外,還會產生檢疫、防治及根除等巨額費用。

「豚草具有強大的根系和巨大的地上營養體,對栽培作物及野生植物都有明顯抑制作用。豚草的生命力、競爭力及生態可塑性極強,能迅速壓倒其他一年生植物,易形成豚草單一群落,嚴重破壞本地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物種多樣性。」張國良說。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在其過去或當前天然分布範圍之外引入和傳播會威脅生態系統、生境或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陳寶雄說,外來入侵物種具備兩個基本特徵:一是本地原來沒有,二是造成了對人、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危害。比如紅火蟻,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被蜇咬人員有燒灼癢痛感,或出現蕁麻疹或丘疹、水(膿)皰等。此外,紅火蟻入侵對本地生物多樣性具有嚴重影響。來自美洲的巴西龜生存能力極強,在它們生活的水域,對當地烏龜產生了極大的威脅。

並非所有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正確引種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

「很多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像玉米、馬鈴薯、甘薯、小菠菜、西紅柿、西瓜、無花果等都是外來物種,它們不僅沒有造成相關危害,反而讓我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益處。」張國良說,「並非所有的外來物種都是有害的,正確引種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

「從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科學性的角度出發,較為合理的做法應是參照生態系統的不同情況來定義。」張國良說。

張國良介紹,「外來物種」與「本地物種」是針對特定的生態系統劃分的,是否構成外來物種入侵,並不以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地理界限作為判斷依據。

陳寶雄說,外來生物入侵是一個小概率事件,約有10%的外來種被引入到新的生態系統後,可以不依靠直接人為幹預而自行繁殖成為歸化種,即入侵時間較長,且已經融入本地動植物區系當中、參與當地生態過程的物種;歸化種中,大約10%能夠造成生物災害成為外來入侵種,「從外來種變成外來入侵種其實概率很小,大多外來物種是中性的,只有少數會造成負面影響。」

張國良介紹,對於物種引進,我們國家有明確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規定:「從境外引進生物物種資源應當依法進行登記或者審批,並採取相應安全控制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規定:「輸入動物、動物產品、植物種子、種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必須事先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植物檢疫條例》明確:「從國外引進種子、苗木,引進單位應當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植物檢疫機構提出申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

引進一個物種前,農業和林業主管部門會組織開展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根據評估報告明確風險是否在可控範圍之內,確定是否出具檢疫審批單。同時,物種進來後,監管單位定期或不定期對引進單位的基地進行檢查,進行風險監管。

生物防治是最經濟、生態和持續有效的技術方法

近5年,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了13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生物滅除,針對紫莖澤蘭、豚草、福壽螺、水花生、水葫蘆、薇甘菊等危害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較為嚴重的外來入侵物種開展了集中滅除。

據不完全統計,各地組織開展各類剷除活動2000多次,滅除3000多萬畝外來入侵生物。同時,組織制定了23項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監測和防控的技術標準,為外來入侵防治提供了參考標準。

「生物防治是控制外來入侵物種最經濟、生態和持續有效的技術方法。」張國良介紹,截至目前,已經在全國建成30餘處外來入侵生物天敵防治基地,在防治水花生、水葫蘆和豚草等重點外來入侵物種方面起到了積極示範作用。在海南建立4個椰心葉甲天敵工廠,寄生蜂日生產規模達到200萬頭,累積生產28億頭,控制效果達到85%以上;在湖北、四川等地共建立20處水花生天敵繁育基地,輻射防治面積在200萬畝以上。

「目前在外來物種管理方面還存在法律空白和協作機制不完善的地方,監測預警和應急防控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陳寶雄坦言,比如引種審批中的風險評估制度,不同部門採取不同的技術標準,一些可能對生產有益的物種卻可能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危害;又如口岸截獲的外來入侵物種信息,如何及時在相關部門之間共享,以便減少在放行、貿易、運輸等活動中引入外來入侵物種的機率,相關機制還需完善。

本版製圖:蔡華偉

常 欽

常 欽

相關焦點

  • 當外來物種登陸以後(美麗中國·關注外來物種入侵①)
    隨人類交通工具帶入、國際農產品和貨物帶入以及動植物引種帶入外來物種的機率越來越高,比如,毒麥傳入我國便是隨小麥引種帶入,它與小麥的形態極為相似,易混雜於引種的小麥中,產生的毒麥鹼,人、畜誤食會出現頭暈、嘔吐、昏迷等症狀。   目前,《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中的52個物種和區域性重大危害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初步摸清了全國外來入侵物種的本地情況。
  • 當外來物種登陸中國:超半數外來有害物種系人為引種
    正確引種能豐富生物多樣性 物種入侵則會威脅生態安全  當外來物種登陸以後(美麗中國·關注外來物種入侵①)  本報記者 常 欽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5日 14 版)  核心閱讀  葡萄、胡蘿蔔、馬鈴薯……這些曾經的
  • 外來物種入侵或導致地球毀滅 絕不是危言聳聽
    在用了打獵、放毒等手法均無效以後,最後引進一種靠蚊子傳播的病毒,能致兔子於死命,才平息了這場兔患。  B 人類活動是外來物種入侵主因  在自然界,由於地理、地貌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每一個物種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內生存發展,這些物種即本地物種。為了豐富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各國人民需要不斷引進一些外來物種。但引入外來生物是柄雙刃劍。
  • 這種外來物種很「囂張」,卻被中國人吃成瀕危物種,國內400一斤
    在中國,基本沒有什麼食材能躲過中國人的嘴,無論是水裡遊的,還是地上跑的,或者是天上飛的,只要是能吃的,基本都會被端上人們的餐桌,五花八門的外來物種也不例外,前有小龍蝦,後有福壽螺,這些在國外泛濫成災的入侵物種,到了中國以後,直接上餐桌就對了。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福壽螺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食用螺引入中國,因其適應性強,繁殖迅速,成為危害巨大的外來入侵物種。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入侵性外來物種是指被引入或散布到其原有生活區域之外並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物種。
  • 外來物種入侵!抱歉這裡是中國 —盤點外來物種入侵失敗案例
    但如果有外來物種的侵入,入侵的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南方水葫蘆泛濫但是部分外來物種在入侵中國後,被我國豐富燦爛的飲食文化所感染,變成了「瀕危物種」,今天為大家盤點3個入侵失敗的案例。
  • 外來物種入侵 十大最危險"入侵物種"盤點/圖
    外來物種入侵,中國約有450種外來入侵物種 其中大約50%是有意引進後擴散的,年損失約600億。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有哪些?警惕「外來物種入侵」。  廣西外來入侵物種數量在全國位居前列  巴西龜、福壽螺、清道夫、水葫蘆……這些在廣西常見的生物卻是外來物種。
  • 科學網—環保部:488個外來物種已入侵我國
    東方早報:入侵物種的主要危害在哪裡? 王捷:入侵物種的主要侵害是對於自然生態系統,因為入侵以後,會把其他本土的生物多樣性破壞,把別的物種生存空間擠壓,消滅其他物種。這樣使得生態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失去了平衡,這是最大的危害! 第二個危害主要是對農業生產。
  • ...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午間社會新聞播報】5、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一些外來入侵物種成為新的優勢種群,危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釀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伴隨著跨境電商和國際快遞等新業態,入侵渠道更趨多樣化,造成的生態安全風險明顯增加。
  • ...入侵種 外來入侵物種 入侵生物 外來物種 入侵物種 蟛蜞菊 原...
    ,叫「本地種」,與之相對應的是「外來種」,即不是本地自然產生和進化,而是從其他地區傳播或移植過來的物種。出於某種原因,這些「外來種」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生長速度過於快速,以至於絞殺「土著生物」,使其凋零甚至滅絕。這種破壞力極高的「外來種」被稱為「入侵物種」。它們是動植物界的「非法移民」。  易怒螞蟻咬人傷畜  在華南農業大學實驗室,我們見到了這種體積微小、貌不驚人卻異常兇狠的紅火蟻。
  • 防治外來物種入侵 保護生物多樣性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一定地域範圍內原本不存在的某些物種,經人類有意或者無意引入後,在自然條件下建立種群並對本地性質相異的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的現象。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安全產生極大威脅,對生物多樣性、生物安全和國民經濟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據統計,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農林牧漁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百億元。
  • 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引進「外來物種」需謹慎,歷史上的例子太多了
    「外來物種」的概念,自然是相對於本土物種而言的。很久很久以前,在那個車馬都沒有的年代,一個區域的物種從簡單到複雜,基本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下產生的。也因此,一個物種能在一個地區蓬勃發展,定是經過了競爭這一環節,和其它物種之間達成了「相安無事」的某種平衡狀態。
  • 吃貨多也沒用,外來入侵物種必須警惕!
    本文轉自【人民網】;非洲大蝸牛、美國白蛾、德國小蠊、牛蛙、福壽螺、小龍蝦......近年來,這些外來入侵物種漸漸進入大眾視野。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危險!超95%保護區有外來動物適宜棲息地
    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免受外來物種的侵害是保護區的主要職責。評估保護區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有效性,揭示保護區內外來物種的入侵格局,探索影響外來物種建群的驅動因子,以及確定保護區及其周邊緩衝帶外來物種的擴展風險,對發展保護區的生物安全策略至為關鍵。外來動物在全球保護區內的未來潛在入侵風險。
  • 牛蛙、小龍蝦都是外來入侵物種,它們會造成本土物種的滅絕嗎?
    外來物種和外來入侵物種首先要說的是,外來物種≠外來入侵物種,前者是一種描述,後者是一種結論,外來物種包括外來入侵物種,比如小麥、胡蘿蔔、大蒜、苜蓿都是外來物種,只有當一個外來物種的數量和規模快速超過本地物種,並搶奪了大多數資源,對引入地的生態造成破壞時,才會被認定為外來入侵物種,這裡所說的「快速」是相對的,即使是像牛蛙、
  • 邕江發現生性兇猛的外來物種鱷龜,千萬不要隨意放生外來生物
    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比如有鱷龜、清道夫魚、羅非魚、福壽螺、鱷雀鱔等等,都會破壞當地生態平衡。外來物種的瘋狂襲擊,不但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還導致森林、水域和農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羅非魚二、南寧還發現過什麼外來物種除了鱷龜,其實南寧還發現過不少外來物種。
  • 【常識】對於外來物種入侵常考知識點
    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範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 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缺乏自然控制機制,人類進入的頻率高等特點。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到底影響幾何?
    「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給出了以上數據。那麼,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種,通過何種途逕入侵我國?
  • 無硝煙的戰爭:60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
    最後拿去做鑑定,確定這個蟲卵是一種螳螂,屬於非洲物種,叫做魔花螳螂!(一)而關於這種攜帶外來物種入境的消息不只是一兩次了。實際上到2020年,我國目前記載在冊的外來入侵的物種已經超過了600多種,這裡面對國家整體環境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的包括了南方常見的「小強」:蟑螂;比如說對現在整個水生動物起到毀滅性打擊的如「清道夫」;對水生植物界起到毀滅性打擊的如水葫蘆……而這裡面實際上有50%以上是人為帶進來的,也就是說,是故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