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淺出的討論:誇誇群有沒有發展成網際網路產品的必要?

2020-12-2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目前國內外也尚沒有研究證明社交網絡的誇獎是否真實有效,因此誇誇群是否有必要發展成網際網路產品的必要值得探究。

背景研究

1. 心理健康問題的嚴峻程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生活節奏變快,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著心理疾病的困擾。2005-2015年之間抑鬱症患者人數增加了18%。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抑鬱症列為全球致殘率最高的單一疾病,其中,80%以上的抑鬱症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

近30年來,中國公民患心理疾病的機率也一直在上升,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抑鬱症的患病率從1982年的0.76%(Wang et al., 2015)上升到2017年的4.2% (WHO, 2017)。然而,中國心理疾病的醫療救治仍處於較低的認知率。地市級以上醫院的識別率不到20%,接受相關藥物治療的患者不到10%,重度抑鬱症患者接受治療一年以上的患者僅佔22.7% (Han, 2003)。

在中國心理健康一直是一個被忽視的話題,關於心理健康的設計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不被主流所認可。在《產後抑鬱症發生情況調查及預防對策》這一研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中國受訪者認為抑鬱症等精神疾病不是一種真正的疾病。

近年來大學生自殺、自殘甚至傷害他人的事件不斷發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也已經變成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

截止到2017年為止,中國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高達 23.8% (WHO, 2017)。53%的本科學生報告在過去的12個月中感受到「超過平均水平」或「巨大」的壓力水平(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2015)大學生的負面情緒來源有很多,包括學業問題,人際問題,財務問題,家庭問題,職業擔憂等(Aselton,2012)。

然而,研究表明,73.3%的學生偏好獨自處理壓力,52.2%的學生認為壓力在大學是正常的,52.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需求不嚴重,46.7%的人表示自己沒有時間減壓和治療 (Regehr, Glancy and Pitts, 2013)。

2. 社交網絡(SNS)和抑鬱症

目前的誇誇群主要基於中國的社交網絡平臺微博和微信,關於社交網絡的使用和抑鬱症的關係頗有爭議的。有人認為SNS的使用與抑鬱症之間沒有關係(Jelenchick, Eickhoff and Moreno, 2013)。

但是也有證據表明線下沒有得到的感情需求可以由線上補充,抑鬱情緒較高的青少年更傾向使用網際網路交朋友並表達感情(Hwang, Cheong and Feeley,2009),線下社會支持較弱的青少年能從積極的在線社會化中受益最多( Khan et al. ,2016)。

還有一些關於社交網絡負面的一些影響,例如:過度的使用網際網路會導致孤獨感的增加(Huang and Leung,2012)。

基於這樣的爭論,Zúiga,Barnidge 和Scherman (2016) 做了專門的研究,並得出結論:社交網絡是否會造成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取決於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關係給個人生活帶來的價值。社交網絡的資本既有形又無形,包括信任、規範和網絡。對於低社會資本群體社交網絡使用加強了抑鬱症,而對於社會資本較高的群體社交網絡的使用增強了他們社會滿意度。

說到社交網絡和心理健康問題,不得不提的一點還有網絡霸凌。網絡霸凌,被定義為通過電子技術對其他個人或者團體進行攻擊或者有害的行為。

Whittaker 和 Kowalski (2015, cited in Peluchette et al., 2015)表示,網上花費的時間越多,使用社交網絡的強度越大,他們遭受網絡欺凌受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不同於傳統欺凌形式,網絡霸凌讓受害者無處藏身,因為社交網絡的匿名性和隱形性卻助長了網絡霸凌的發生 (Bonanno and Hymel, 2013)。在這個負能量橫行的網絡時代,誇誇群反其道而行之,成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3. 文化、自我披露和誇獎

受傳統儒家、佛教和道教哲學的影響,東亞文化中人們偏向情感上的克制(Matsumoto et al., 2008, cited in Nam, Kim and Tam, 2017),甚至把自我控制、對於實現自我修養和社會和諧等認定為至關重要的人生目標 (Nam, Kim and Tam, 2017)。

中國人在親子互動過程中的情感反應被描述為壓抑和不頻繁的,中國家庭也傾向於鼓勵孩子克制情緒。另外,中國的教育更注重數學、閱讀和科學性能的排名,從而忽視了綜合功能和社會情感發展(Kirkpatrick and Zang 2011, cited in Luo and Mao, 2011)。

為了尋求關注以及給長期積壓的情緒尋找釋放的出口,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少年選擇在虛擬隱蔽的社交網絡上表現自己和分享自己積極和消極的情緒(Chen and Li, 2017)。關於自我披露的好處有很多。自我表露指人們自願和故意向他人揭示自己的內容,包括思想,情感和經歷的行為。在社交網絡上自我披露可能滿足了披露者對自戀需求,有益於幸福和心理健康(Kim, Chung and Ahn,2013)。積極的披露產生快樂和良好人際,消極的分享減輕抑鬱增加信任 (Lin, Tov and Qiu, 2014)。

誇獎對於人們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已經被證實,誇獎能夠讓人產生積極情緒,對於學生而言,誇獎能促進他們學業進步 (Fefer, DeMagistris and Shuttleton, 2016)。但是誇獎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

以下是 Bartholomew(1993) 提出的誇獎的四種消極作用:

第一,不想引人注目的人受到誇獎往往會覺得尷尬。第二,對特定行為和表現的誇獎可能會讓被誇獎者產生被操縱的感覺。第三,受到誇獎的人會優越感,而沒有受到誇獎的人會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第四點,人們會對誇獎失去反應如果他們時常接受讚美或接受過度的讚美,這意味著誇獎失去原本的意義。這也是本文探究的關鍵點之一,另外,目前國內外也尚沒有研究證明社交網絡的誇獎是否真實有效,因此誇誇群是否有必要發展成網際網路產品的必要值得探究。

誇誇群的興起與發展

種種問題研究表明,誇誇群的出現並不是偶然,它的火爆讓人們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嚴峻形勢。

誇誇群是基於中國網絡社交平臺微信和微博,我把它定義為一種新型的服務,目的是為了消除網絡暴力,給他人誇獎和鼓勵。誇誇群的Slogan是萬物皆可誇,在誇誇群中,人們只能讚美和安慰他人,而不能辯駁和辱罵。任何違反規定的人將被開除出小組。

誇誇群起源於一個2014年興趣社交平臺豆瓣上的相互表揚小組,但是它真正成為流行的導火索是2019年3月一個男生選擇誇誇群服務作為女朋友的生日禮物,並且發布了一條微博。博文配圖裡展示了誇誇群群裡的成員們對女孩幽默的誇讚方式。這種積極又有趣的內容很快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社交媒體上病毒式傳播。跟隨網絡的潮流,中國各高校學生紛紛自發建立了各自學校的誇誇群,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網絡狂歡中。

中國學者認為這種短時間內公眾在網絡上廣泛參與和傳播的實質是網絡狂歡(Zhang, 2015)。以上這種研究是偏向社會學的,從經濟學方面考慮,誇誇群快速火爆網絡和冰桶挑戰類似,本質是病毒式營銷(Viral Marketing) (Anon, 2014),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文章做過此方面剖析,本文將不再重複論證這方面內容。

誇誇群的價值主張畫布(VPC)

想要了解誇誇群能否發展成產品,首先要明確誇誇群究竟能創造出什麼價值,幫助用戶解決了什麼痛點。

誇誇群的客戶群體是中國大學生,他們的主要工作是保持健康,保持好的人際關係,積極的面對學習和生活。他們想要實現的結果中,必要的收益包括他們想要被理解,遠離身體和心理疾病。預期可觀的收益包括高效的學習、好的人際、減輕壓力,渴望的收益包括獲得娛樂、自信,意想不到的收益是實現自我價值。

至於痛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收到的誇獎越來越少。中國當代大學生可能面臨著很大的學業壓力,比如作業和考試,同時考試失敗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產生消極的心理。人際關係也是導致中國大學生面臨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不良的人際關係容易造成抑鬱症,還有部分學生有社交恐懼。

中國文化對與心裡健康問題的忽視導致了現實社會對他們的心理需求關注低,學校沒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和設施,中國大學生不夠重視也沒有足夠的金錢和時間去接受專業的指導。因此他們更傾向於使用社交網絡披露自我,但是社交網絡增加了大學生遭受網絡霸凌和網絡成癮的風險。

誇誇群的功能和服務包括:誇獎和鼓勵、自我披露、娛樂功能、社交功能。這有很多誇誇群給用戶帶來收益。誇獎和鼓勵讓用戶產生積極的情緒,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業進步。不自信的人可以從別人的誇獎中獲得自信。

誇誇群提供了自我披露的平臺,讓用戶可以展示自己,披露自己的狀態和情感,以滿足他們想要獲得關注、理解、鼓勵的心理。同時誇誇群是誇獎者通過幫助別人實現了自我價值。另外,誇誇群中有趣的對話給用戶生活帶來了樂趣,讓他們從壓力或者消極情緒中轉移。

另一個方面,誇誇群能夠減輕用戶的痛點,感情的披露能夠有效的降低消極情緒和抑鬱水平,自我披露減少了生活和學習的壓力。誇誇群只能夠誇獎的環境有效解決了網絡霸凌的問題,這對社交障礙的用戶也很友好。

綜上所述,誇誇群創造的收益和中國大學生期望的結果有較高的匹配度。誇誇群提供的自我披露平臺讓有了自我披露的平臺和誇獎服務,滿足了中國大學生想要受到理解、鼓勵和關注的心理。

積極的心理不僅讓他們保持了心理健康,而且進一步匹配了預期收益中的提高了學習效率,減輕了壓力。有趣的對話和別人的鼓勵讓大學生變得開心和自信,同時,在誇誇群裡誇獎別人能夠創造意想不到的收益。沒有匹配到的收益包括必要收益中的保持身體健康、還有預期收益中的保持好的人際關係。

另外,誇誇群的「止痛藥」和中國大學生的痛點匹配程度一般。誇誇群自我披露功能能減少中國大學生消極情緒、抑鬱水平和生活學習的壓力。誇誇群良好的交流環境杜絕了網絡霸凌的問題,減少了大學生的社交恐懼。

沒有被解決的痛點包括中國大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放鬆,學校沒有完善的設施、服務和專業的心理醫生,以及難以改變抑制的文化和社會對心理疾病的認知。誇誇群不能改善網絡成癮,甚至還會加重這一問題。

誇誇群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

以上的討論僅存在於理論層面,並沒有實際數據的支持,因此也沒有準確的結果。考慮到這個問題,我招募了295位來自中國全國各地的大學在校學生,採用匿名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誇誇群的使用情況以及中國大學生對誇誇群的態度(自定義問卷)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抑鬱、焦慮及壓力量表(Dass-21)和羅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

問卷

(誇誇群和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部分問卷,點擊查看大圖)

<h3″>數據分析結果和討論

在招募的295名參與者中,從來沒有在現實中受到誇獎的人佔總人數的7.8%,偶爾受到周圍人誇獎的佔總人數的38.6%,受到線下適中誇獎的佔總人數的30.5%,經常受到周圍人誇獎的佔總人數的18.3%,總是受到誇獎的佔總人數的4.7%。

因此,參與者在現實中最多受到誇獎的頻率為很少或者一般。從來沒有在現實中誇獎過別人的佔總人數的6.4%,偶爾誇獎別人的人佔總人數的28.1%,適當誇獎別人的佔總人數的23.1%,經常誇獎周圍人的佔總人數的34.9%,線下總是誇獎別人的佔總人數的7.5%。

因此,參與者在現實中最多誇獎別人的頻率為經常和很少。運用平均值進行描述分析結果顯示,參與者在現實中受到誇獎的頻率介於很少和一般之間,總體偏向一般程度的誇獎。參與者誇獎周圍人的頻率高於一般頻率。

在295個樣本中,28.5%的回答者完全不知道誇誇群,39.7%的人聽說過誇誇群但是沒有使用過,14.9%的參與者極少地使用誇誇群,總人數的12.5%中等程度的使用誇誇群,4.4%的回答者經常使用誇誇群。其中聽過誇誇群卻沒用過的參與者佔比最多。

使用相關分析去研究使用誇誇群的頻率,受到周圍人誇獎的頻率,和誇獎別人的頻率這3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結果顯示,誇誇群的使用頻率和現實中受到誇獎的頻率、現實中誇獎別人的頻率之間沒有呈現出顯著性,這說明誇誇群的使用頻率和現實中受到誇獎的頻率、現實中誇獎別人的頻率之間並沒有相關關係。

在現實中受到誇獎的頻率、現實中誇獎別人的頻率之間相關係數值呈現出了0.01水平的顯著性,因而說明現實中受到誇獎的頻率和現實中誇獎別人的頻率之間有著顯著的正相關關係。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果。這說明,在現實中受到的誇獎越多,誇獎別人的頻率也就越高,誇誇才是有實現自我修養和社會和諧的關鍵因素呀!

使用相關分析去研究抑鬱、焦慮、壓力、自我肯定(自尊)和使用誇誇群的頻率,現實中受到周圍人誇獎的頻率,現實中誇獎別人的頻率之間的相關關係,結果顯示:

(1)抑鬱

抑鬱症的水平和現實中的誇獎頻率、現實中誇獎別人的頻率具有負相關性,即現實中誇獎別人和被誇獎的頻率越高抑鬱程度越低,抑鬱的水平和使用誇誇群的頻率無關。

即誇誇群不會有社交網絡的一些負面影響,究其原因可能是誇誇群基於得的是「半匿名」的社交環境,誇誇群的成員之間雖然不完全相識,但同一誇誇群內的成員處於同一地理環境(校園誇誇群),彼此有重合的社交範圍,因此社會資本處於中等水平。

(2)焦慮

焦慮的水平和現實中誇獎別人的頻率具有負相關性,即現實中誇獎別人頻率越高焦慮程度越低,焦慮的水平和使用誇誇群頻率、現實中受到誇獎的頻率無關。

(3)壓力

壓力的水平和使用誇誇群的頻率、現實中誇獎別人的頻率具有負相關性,但壓力的水平和使用誇誇群的頻率之間屬於弱相關。即使用誇誇群頻率或者誇獎別人頻率越高壓力水平越低。壓力的水平和現實中受到誇獎的頻率無關。 Khan et al. (2016)表明社交網絡積極互動帶來的社會支持能夠減輕人們的壓力。因此,誇誇群的正能量的鼓勵或許是減輕中國大學生壓力的重要因素。

(4)自尊

自尊的水平和使用誇誇群的頻率、現實中受到誇獎、誇獎別人的頻率這3項之間均沒有相關性。誇誇群不能對大學生的自尊產生影響的原因是:經受人誇獎的被誇獎者在失敗時才容易造成低自尊,但是誇誇群是基於社交網絡的,有些人認為誇誇群的誇獎是盲目的、不可信的,因此誇誇群的用戶使用誇誇群後如果面臨失敗時可能不會關注在誇誇群的誇獎上。

總結來說,誇誇群的使用頻率僅對壓力存在較小的正面影響,對抑鬱、焦慮、低自尊並無改善和加重的現象。或許這也是誇誇群快速消亡的原因之一了。

誇誇群的SWTO分析

就分析結果來看,目前的誇誇群發展成網際網路產品的弊大於利,但這不意味著以後此類型產品不能走進我們的生活。

誇誇群的優勢:

大多數參與者對誇誇群的實際效果的感知和數據分析結果相差無幾:

能夠滿足用戶渴望被理解、被欣賞等心理需求。減輕用戶的壓力,給他們生活帶來樂趣。誇獎促進學生學業的進步。隨時隨地的參與,較低的成本(時間、金錢、精力)改善用戶心理健康。誇誇群的劣勢:

基於社交網絡的誇誇群沒有現實中的誇獎真實有效。功能單一,逐漸無趣。逐漸商業化,不收費的誇誇群誇獎人的專業度低。誇誇群的機遇:

社會發展迅猛,人們對心理健康需求增加;同類型產品在中國市場匱乏, 競爭力小。誇誇群面臨的威脅:

受文化影響,社會對心理類產品認知和接受度低;無盈利難以生存;非必需品,可替代性強。

誇誇群改進建議和未來發展戰略

SO戰略(發揮優勢,利用機會):

發展成校園線產品;擴大宣傳,鼓勵更多人參與而不是圍觀。為什麼發展成校園線產品,我有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目前的中國社會並沒有專門針對中國學生心理健康的軟體和應用,但是卻又較大的需求。其次,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2018年數據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人,其中20-29歲網民佔比最高,佔比總體中國網民總數的27.9%。並且目前誇誇群的主要使用人群也是中國大學生。再有就是,大部分的青少年和學生都處於單身未婚的狀態,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幹預直接影響著中國社會未來的心理健康的發展。WT戰略(減少劣勢,迴避威脅):

與現實生活相關聯, 讓誇獎更加真實豐富主要功能去商業化現實中誇獎的有效性遠遠超過網絡上的誇讚,因此,將誇誇群關聯現實中的家人、戀人、朋友、同學、老師等熟人社交圈是非常必要的。

不僅是誇誇群,近年來這種新鮮的網絡小組層出不窮,例如:哈哈群(在群裡只能講笑話和哈哈哈)、罵罵群(在群組裡通過謾罵的方式發洩負面情緒),然而這類群體和服務反映出的本質都是相同的。豐富誇誇群的功能,給用戶更多的選擇,或許是誇誇群「死灰復燃」的辦法。

被廣告群替代已經成了誇誇群最普遍的結局,為了追求高質量的誇獎,用戶只能通過線上購買,這導致原本誇誇群的生存周期被縮短,因此,去商業化是誇誇群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WO戰略(利用機會,克服劣勢):

培養專業誇獎人,提升誇獎質量,附加主流心理諮詢功能,完善誇誇群功能的同時,又滿足了人們對於心理健康的需求。

ST策略(利用優勢,迴避威脅):

宣傳誇誇群的優點,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與相關機構合作,例如學校、政府相關部門、一些公益組織等;找出不可替代的切入點:「誇獎」,提升誇獎的質量。

總結

本文首先對誇誇群的背景和發展做了大致的研究,通過價值主張畫布和調查問卷數據分析誇誇群的價值主張和對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誇誇群創造的收益和中國大學生期望的結果有較高的匹配度,但是不能解決全部的用戶痛點。誇誇群僅對用戶壓力存在較小的正面影響,對抑鬱、焦慮、低自尊並無改善和加重的現象。

最後文章使用SWTO模型對誇誇群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進行了討論,並根據這些內容給出了一些改進的建議和發展戰略。那麼,回到文章最初的問題「誇誇群有沒有發展成網際網路產品的必要?」我的回答是,有。

(聲明:本文所有圖片、表格、結論和數據禁止商用,文章和片段的轉載和使用都需經過作者同意。)

References:

Alhabash, S., McAlister, A., Hagerstrom, A., Quilliam, E., Rifon, N. and Richards, J. (2013). Between Likes and Shares: Effects of Emotional Appeal and Virality on the Persuasiveness of Anticyberbullying Messages on Facebook.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6(3), pp.175-182.

Anon, (2014). Why the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 quickly became popular?.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7778/ [Accessed 3 Sep. 2019].

Aselton, P. (2012). Sources of Stress and Coping i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Been Diagnosed With Depression.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 25(3), pp.119-123.

yvri, A. and Jyrm, A. (2017). Rethinking value proposition tools for living labs. Journal of Service Theory and Practice, 27(5), pp.1024-1039.

Bartholomew, D. (1993).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aising Student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0(3), pp.40-43.

BBC News Chinese. (2019). 『Kuakua Group』 is popular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do you want to be praised by hundreds of people at once?.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7581673 [Accessed 21 July 2019].

Berger, J. and Milkman, K. (2009). What Makes Online Content Viral?.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Bonanno, R. and Hymel, S. (2013). Cyber Bullying and Internalizing Difficulties: Above and Beyond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Forms of Bully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2(5), pp.685-697.

Brummelman, E., Thomaes, S., Overbeek, G., Orobio de Castro, B., van den Hout, M.

and Bushman, B. (2014). On feeding those hungry for praise: Person praise backfires in children with low self-estee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1), pp.9-14.

Chen, H. and Li, X. (2017). The contribution of mobile social media to social capit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amining the role of communicative use, friending and self-disclosur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5, pp.958-965.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2018). Statistic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 China.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cnnic.cn/ [Accessed 21 July 2019].

de Zúiga, H., Barnidge, M. and Scherman, A. (2016). Social Media Social Capital, Offline Soci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Exploring Asymmetrical Social Capital Effect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34(1), pp.44-68.

Ennis, R., Royer, D., Lane, K., Menzies, H., Oakes, W. and Schellman, L. (2018). Behavior-Specific Praise: An Effective, Efficient, Low-Intensity Strategy to Support Student Success. Beyond Behavior, 27(3), pp.134-139.

Fefer, S., DeMagistris, J. and Shuttleton, C. (2016). Assessing adolescent praise and reward preferences for academic behavior. Translational Issu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 pp.153-162.

Han, M., (2003).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38(6), pp. 480-482.

Huang, H. (2016). Examining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individual’s self-disclosure on the social network sit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7, pp.122-132.

Huang, H. and Leung, L. (2012). Gratification Opportunities, Self-Esteem, and Loneliness in Determining Usage Preference of BBS and Blogs Among Teenagers in China. Atlant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3), pp.141-157.

Hwang, J., Cheong, P. and Feeley, T. (2009). Being young and feeling blue in Taiwan: examining adolescent depressive mood and online and offline activities. New Media & Society, 11(7), pp.1101-1121.

Hyland, P., Boduszek, D., Dhingra, K., Shevlin, M. and Egan, A. (2014). A bifactor approach to modelling the Rosenberg Self Esteem Sca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6, pp.188-192.

Jelenchick, L., Eickhoff, J. and Moreno, M. (2013). 「Facebook Depressi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nd Depression in Older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2(1), pp.128-130.

Khan, S., Gagné, M., Yang, L. and Shapka, J. (2016).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self-concept and their offline and online social world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5, pp.940-945.

Kim, J., Chung, N. and Ahn, K. (2013). Why people use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in Korea.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30(3), pp.276-287.

Khl, M. and Gtzenbrucker, G. (2014). Networked technologies as emotional resources? Exploring emerging emotional culture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such as Facebook and Hi5: a trans-cultural stud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6(4), pp.508-525.

Krcmar, M., van der Meer, A. and Cingel, D. (2015). Development as an Explanation for and Predictor of Online Self-Disclosure Among Dutch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 9(2), pp.194-211.

Lambert, N. and Fincham, F. (2011). Expressing gratitude to a partner leads to more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behavior. Emotion, 11(1), pp.52-60.

Lin, H., Tov, W. and Qiu, L. (2014). Emotional disclosure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 role of network structure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1, pp.342-350.

Luo, S,. and Mao, Y. (2011)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the effects of Network Youth Subcultures on college students. I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Nam, Y., Kim, Y. and Tam, K. (2017). Effects of Emotion Suppression on Life Satisfaction in Americans and Chines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9(1), pp.149-160.

Nguyen-Feng, V., Greer, C. and Frazier, P. (2017). Using online interventions to deliver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resources: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4(4), pp.481-489.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Bernarda, G., Smith, A. and Papadakos, T. (2015). Value Proposition Design. New York: Wiley.

Peluchette, J., Karl, K., Wood, C. and Williams, J. (2015). Cyberbullying victimization: Do victims』 personality and risky social network behaviors contribute to the problem?.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52, pp.424-435.

Pressgrove, G., McKeever, B. and Jang, S. (2017). What is Contagious? Exploring why content goes viral on Twitter: A case study of the ALS Ice Bucket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23(1), p.e1586.

Puamap.com. (2019). What is the Kuakua Group? Why does such a group exist?.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puamap.com/zixun/qita/18797.html [Accessed 21 July 2019].

Regehr, C., Glancy, D. and Pitts, A. (2013). 2614 –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str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opean Psychiatry, 28, p.1.

Renren chain creative trading platform. (2019). Behind the Kuakua Group is the emotional value of low-cost social networking.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rrl360.com/boke/13451 [Accessed 18 Jul. 2019].

Singh, S., Farley, S. and Donahue, J. (2018). Grandiosity on display: Social media behaviors and dimensions of narciss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4, pp.308-313.

Szabó, M. (2010). The short version of the Depression Anxiety Stress Scales (DASS-21): Factor structure in a young adolescent sample.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3(1), pp.1-8.

Wang, G., Hu, C., Feng, L., and Xiao, L. (2015).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depression barriers in China. Chinese mental journal, 48(3), pp. 136-140.

Wang, J., Jackson, L. and Zhang, D. (2011). The mediator role of self-disclosure and moderator roles of gender and social anxie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dolescents』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real-world social relationship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7(6), pp.2161-216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The 2014 mental health atlas.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evidence/atlas/mental_health_atlas_2014/zh/ [Accessed 21 July 201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WHO CHINA OFFICE FACT SHEET: Depressio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wpro.who.int/china/topics/mental_health/20170331_factsheet_depression _chn.pdf [Accessed 21 July 2019].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2018). Statistic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 China.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cnnic.cn/ [Accessed 21 July 2019].

Yoo, J. and Jeong, E. (2017). Psychosocial effects of SNS use: A longitudinal study focused on the moderation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69, pp.108-119.

Zhang, R. (2015). Viewing Individuals, Community and Society in Internet Era from Carnival Activity of Network. Fujian BBS: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12, PP.73-80.

本文由 @lc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彩虹屁vs誇誇群,網際網路傳播迷因
    一個「誇誇群」中的群公告,內容是,「這裡是誇誇群!沒有諷刺,沒有槓精,這裡只有誇誇誇。你可以發一句話,然後求誇誇,群裡的小夥伴們就會開始誇你啦。……隨時隨地誇起來!本群想做一個給大家溫暖和愉快的小地方!」而網友求誇的內容,更是千奇百怪,比如「今早鬧鐘沒響,上班遲到了,求誇。」「高等數學掛掉了!求誇。」「喝了一口燙嘴的飲料,舌頭都燙疼了!
  • 「誇誇群」可以休矣
    「今天單車丟了,找了好久都沒有找到,鬱悶。」「在找的過程中鍛鍊了身體,誇!」「丟了仍不暴躁,極為優雅,贊!」……近期,這類誇誇群風靡社交網絡,連知名高校也建立了自己的誇誇群。在群裡無論說點什麼,馬上會得到各種誇讚。某大學生說:「現在我壓力一大,就上誇誇群,全靠它『續命』。」
  • 我花了5塊錢,在「誇誇群」待了1分鐘
    親身體驗「誇誇群」服務經緯君在電商平臺一搜索才知道,原來現在的「誇誇群」已經不滿足於單純的誇獎,而是在「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及人數上做起了包裝:有「北清復交文科專業高端群」,有「120人超大群」,還有「顏值在線美少女誇誇群」……
  • 網際網路快報丨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5G元年」「誇誇群」等入選
    其實微軟早已經放棄了其行動作業系統,沒有任何計劃恢復它,甚至雙屏設備微軟Duo都將運行Android系統。徹底涼了!波音將進一步減產或停產737 MAX據外媒消息,近期有消息指出波音公司計劃放棄在今年給他們惹出大麻煩的波音737 MAX飛機。
  • 為啥「誇誇群」這麼火?
    在「懟懟群」「互噴群」中觀察體驗後,鮑濤認為「誇誇群」和其他群的區別在於,「誇誇群」是一種正能量的表達。「懟懟群是負能量的宣洩,群裡的文字比較具有暴力性,這是和誇誇群相對立的,現在懟懟群都沒有什麼人說話了。」此前,復旦大學傳播學副教授鄧建國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分析,中國社會是一個吝嗇於誇讚的社會,大多是挫折教育而不是讚賞教育,造成很多人有被讚賞饑渴心理。
  • 誇誇群再升級:成語誇誇、修辭誇誇,太考驗文化水平,哈哈哈哈不出來了
    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2017級本科生蘇嘉琦是浙大誇誇群的發起人之一,她說,目前,高校誇誇群大多只停留在「普通誇」,「推出具有一定主題的定製誇誇群,是想對同學們有一些積極的引導。」在誇誇群,「夸父」指誇人者,誇客諧音夸克,指被誇者。在定製群,夸父和誇客們需要圍繞給定主題,發表誇獎言論。在成語定製主題時,有同學因為要去修電腦求誇,於是其他人紛紛留言「儉以養德!
  • 年初爆火的誇誇群登上年度熱詞榜,現在怎麼樣了?
    彼時,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誇誇群火爆網際網路。從2月28日誇誇群第一次出現,到西安交大誇誇群登上微博熱搜,再到誇人服務在淘寶以及微信小程序的密集上線,半個月的時間,誇誇群產生「霸屏效應」,牢牢吸引著人們的視線。誇誇群的原型,其實是創建於2014年8月的「相互表揚」豆瓣小組。
  • 風靡網絡的「誇誇群」英語怎麼說?
    在群裡,無論你說什麼   都會收到大家眼花繚亂的誇讚   沒有槓精,沒有互噴   只有快樂源泉與爆笑   仿佛是網際網路中的天堂   這些群的特點就是:揀好聽的話說,
  • 畫風清奇的板哥誇誇群! 網友飆英文吟詩作對是炫技還是真心誇讚?
    網際網路產物一不小心就會顯得有點「特異」,近期讓大家只把一種「浮誇」掛在嘴邊津津樂道的一枚特異產物名叫誇誇群——當你被拉近一個群聊,這群人開始不由分說地對著你就是一頓狂轟濫炸地吹捧誇讚,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我們加入了人大誇誇群,來看看群裡都聊了些什麼?
    各位讀者晚上好,日理萬機的你撥冗打開我們這篇推送真的是很有眼光,今天的閱讀量也要拜託你啦!為何今天我們要表揚各位讀者呢?因為小編新近加入了誇誇群,這個只有讚美的地方成功治癒了深夜還在寫推送的小編,堪稱「網際網路天堂」。
  • 花費上百元體驗「誇誇群」,轟炸式讚美受追捧
    連日來,記者調查發現,隨著 "誇誇群"的高調走紅,不少高校學生和職場年輕人也紛紛加入,開啟"求誇"模式。記者就"誇誇群"隨機在線上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超六成受訪者對"誇誇群"略有耳聞,但並不感興趣,三成受訪者表示有了解,並已加入體驗。
  • 有了「誇誇群」後發現彩虹屁還能這樣吹
    ,就會有微信群好友一擁而上,瘋狂誇讚你(shower you with praise)。有需求就有市場,群裡的一些人希望獲得別人的讚許,另一些人則看到了商機有報導稱,網上的「誇誇群」起源於2014年的豆瓣
  • 熱點丨「誇誇群」誇一誇也未嘗不可
    而西安交大的誇誇群,群成員更已經達到了1000人的上限。甚至有人將其做成了一門生意,明碼標價在網絡平臺上賣「誇人服務」。據本報報導,浙江大學也出現了這樣的「誇誇群」——浙大誇誇群。在這個群裡,無是網購遇見無良騙子,實習被上司批評,還是在雨天丟了傘,不管是多麼令人心情糟糕的「人間慘劇」,只要經過這個群裡充滿創意的讚美,就能瞬間變得溫暖而治癒。
  • 花錢也要進,誇誇群到底是個怎樣的神仙群?
    花錢也要進,誇誇群到底是個怎樣的神仙群?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沒有聽過最近特火的誇誇群,有同學表示,他現在每天壓力一大就在誇誇群續命,而且在某寶還有專門的誇人服務出售。這個大多數人聽都沒聽過的服務居然賣斷貨了,能選擇的只有一個誇不過來,勿拍!
  • 也說「誇誇群」和「噴噴群」:清華北大「大神」辯論,我插一句嘴
    清華大學的男神們支持「誇誇群」,認為誇獎群裡的成員面對群友的失敗吐槽,總會有新肄輕鬆的語氣替對方解壓,不僅僅能夠博取對方一笑,還可以放鬆心態,變得開朗友好,不再壓抑自己。清華大學作為國內高等學府的執牛耳者,更是在「誇誇群」裡爭到「第一把交椅」,制訂出「誇誇群」的標準。
  • 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到底誰之過?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家長群變「壓力群」「誇誇群」,到底誰之過?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原本為幫助孩子成長、加強學校與家庭溝通而設置的學校家長群,演變成「壓力群」「誇誇群」,到底是誰的責任?背後折射了教育領域哪些深層矛盾?
  • 日本留學誇誇群,就等你了
    閣下真是個有主見、不跟風的人,在求學道路上毅然選擇了日本留學並付諸行動,為大家做出榜樣,如此執著追求自己理想的人,誇!看到標題就點進來了,真是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未來祖國的花朵朵,誇!如果有機會,這樣的人請給我來一沓!可惜沒有如果,因為……它真的存在。它就是:日本留學誇誇群在這裡沒有諷刺,沒有槓精,只有志同道合想要去日本留學、或者已身在日本的小夥伴,大家互相誇誇誇。
  • 「誇誇群」火得快也涼得快 發起人:四五天就膩了
    最近,一種名為「誇誇群」的社交聊天群組在各大高校興起。在群裡,無論你說什麼,都會收到其他群成員的瘋狂誇獎。據了解,僅在清華大學,類似「誇誇群」的群組就有十多個。由此,也催生了很多付費獲得誇讚的業務,不少淘寶店主甚至反映近幾日的「誇誇群」供不應求,來不及安排。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誇誇群」突然變得如此火爆?這樣的火熱又能持續多久?
  • 有了「誇誇群」後發現彩虹屁還能這樣吹!你懵圈店家卻日收一兩千
    「他說是某寶上買的誇誇群,這種沙雕男朋友還留著麼」。 從女網友曬出的誇誇群聊天記錄可以看到,群友從女網友的頭像和網名開始誇,誇女網友的好奇心、判斷力,邏輯思維能力,心地善良,有經濟頭腦,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能被解讀放大出來誇,134人的誇誇群,你一句我一語,直接把女網友誇得無言以對,「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吐槽「自己怎麼會有這麼沙雕的男朋友,太羞恥了。」
  • 大學生過度沉迷誇誇群的誇人會迷失自我認知
    近日,各類誇誇群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不少高校的學生還建立了各自學校的誇誇群。在誇誇群內,被人誇獎是家常便飯。誇誇群除了在高校火熱以外,還有電商平臺商家推出了「誇人服務」,記者調查發現,花費20元購買服務後,便會被拉進一個群裡,群裡人會從長相、性格等各個方面誇讚購買服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