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友爆料,他花68元在淘寶買的衣服,居然是從拼多多發貨,連訂單號都一樣。跑去拼多多一搜,這件衣服只要38元。
這不是個例,有網友也透露,在淘寶下單,賣家從拼多多下單發貨。對此,有人安慰說,這種操作很正常,他曾在淘寶買了本書,結果是當當網發的貨,當時噹噹上要便宜5塊錢。
說白了,天底下都是一盤貨,只是拼多多賣的更便宜。一位網友表示,最近剛經歷一盤貨、不同價的情況,同一件衣服,淘寶賣50,拼多多27,布料、吊牌啥的都一樣。
很多網友都有類似感受,買的一個鬧鐘,淘寶和拼多多上的牌子、包裝一模一樣,但拼多多便宜10元。
知乎上有小姐姐還專門亮出了購物截圖,她花69元在拼多多買的一瓶日本品牌的卸妝乳,代購價在100左右,鹹魚上二手的都賣80包郵。還有海藍之謎修護精萃液,同樣是150ml,淘寶賣885元,拼多多百億補貼價才679元。
這背後其實揭露了兩個行業秘密,第一個秘密,有不少人通過在傳統電商開店,一旦有消費者去買東西,他就直接從拼多多買過來,空手套白狼。第二個秘密,同一個商家在很多平臺都有店,但是因為成本不同,售價也不同。但無論是那一種,都是拼多多更便宜。
一位業內人士就現場透露,這是新舊電商平臺的流量邏輯不一樣。流量是電商行業的血液,在傳統電商平臺,商家會砸一大筆錢在推廣流量上才能獲得曝光度,單這筆費用就佔到成本的25%到30%。
但在拼多多上,社交電商模式能夠基於用戶的社交關係進行流量的自主裂變,用戶既是購買者也是推薦者。商家承擔的流量成本更低,所以東西也賣得更便宜。
隨著越來越多類似信息被曝光,這些事情也衝擊著人們的傳統思維。當越來越多人搞懂「便宜」的秘密,就會恍然大悟,一些過去的經驗,不一定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