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難題解決了嗎

2020-12-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簡介:王玉潔,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 210093;宗曉華,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 210093

  內容提要:本研究通過對選取的南京市10所城鄉學校的「彈性離校」政策實施現狀的調查發現,不管是在城區學校還是鄉鎮學校,學生的參與度普遍低於10%,且城區學校學生參與度均低於鄉鎮學校,文化課成績排名靠前的學生參與度低於後進生,家庭經濟水平較高的學生參與度低於經濟水平較低的學生。學生和家長對「彈性離校」期間的活動安排滿意度普遍較低。同時對在校教師的小組訪談發現,教師普遍存在對政策重視度不高,參與積極性較低的情況。建議政府在開展課後服務工作時增加專項經費投入,引入社會資源,注入創新活力;建議學校層面深化組織內部改革,合理配置校內資源,聯合家長力量。

  關 鍵 詞:彈性離校;放學後難題;課後活動;政策效果

  標題注釋: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南京市『彈性離校』政策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編號:SJCX18-0007)的研究成果。

  一、「彈性離校」政策實施現狀分析

  (一)調查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通過抽樣調研南京市5所城區小學和5所鄉鎮小學所有參加「彈性離校」學生,獲得並整理具體數據。同時在調研中針對部分在校教師進行結構性訪談與非結構性訪談,訪談後將訪談信息經過詳細整理後進行定性分析。

  1.參加「彈性離校」學生分布情況

  在調查中發現,所調研的10所不同的城鄉小學中,在城區小學平均每班40人左右的班級裡參加「彈性離校」的人數均低於10%,且有的班級僅有1~2名學生參加,有的班級甚至沒有學生參加「彈性離校」。在鄉鎮學校平均每班45~50人左右的班級裡,參加「彈性離校」的人數平均佔班級總人數的10%~15%左右。

  不論是城區學校還是鄉鎮學校,一、二年級學生參加「彈性離校」人數均稍多於三~六年級學生。數據顯示,在學校裡低年級學生參加「彈性離校」的人數佔66.67%,這可能與一、二年級學生放學時間比中高年級學生放學時間提早了約50分鐘有關。五、六年級學生人數佔23.81%,明顯高於三、四年級學生人數的比例(佔9.52%)。筆者在訪談中獲悉,有部分鄉鎮學校的五、六年級任課教師會直接指定班級成績較為薄弱的3~5名學生參加「彈性離校」,在「彈性離校」期間無償給這些學生輔導薄弱學科。

  課題組在調查中發現,不論是在城區還是鄉鎮學校,參加「彈性離校」的學生中絕大部分是班級文化課成績的「後進生」。在訪談中教師們也提到,班級學生中文化成績相對優異的學生家長普遍對孩子文化成績和特長培養比較重視,所以放學後很多學生要趕著去參加形形色色的課外興趣班和文化輔導班。由此可見,放學後的時間如何利用,會直接影響學生差異的進一步加大。羅伯特在書中提到的「課外活動參與的階段剪刀差」,[1]參考美國多年的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發現學生家庭條件越優越就越有機會參與高質量課外活動,甚至提出課餘時間代表了重新設想教育的巨大機會,使學生在六小時的傳統學習時間之外建立21世紀的技能。[2]課外活動產生的差異也會進一步擴大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這與我們一直強調的教育公平是相背離的。

  2.「彈性離校」期間的活動內容和時間安排

  根據訪談和調查問卷數據顯示,目前在各小學「彈性離校」期間安排的活動主要以學生自習、在學校看課外書和輔導功課為主,佔比95%以上。具體來說,所調研的學校中,絕大多數是將學生集中到幾間教室,安排學生自習,有的學生自己完成作業,有的學生看課外書。

  雖然調查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長希望以輔導功課為主,但同時家長和學生對以下四項活動參與意願很高,「走出校園參觀學習」「學習手工技能」「參加興趣小組」和「聽教育類講座」總佔比超過50%,可見隨著經濟水平和人們受教育程度提高,家長除了關注學生的成績之外,對於學生多方面的素質教育和興趣培養也逐漸有了更強的意識,但這幾項活動在目前所調研的學校均未開展。

  根據調研數據顯示,所調研的10所學校在組織學生的離校時間上均安排由家長隨時到校把孩子接走。這樣做雖然時間彈性得到了保障,但如果想給學生組織一些課後活動,也帶來很多不便,所以訪談中,有的教師也建議設立兩個時間點,家長根據自己的時間選取其中一個時間點,這樣便於學校統一組織安排。

  3.「彈性離校」期間的組織人員安排

  約70%人員安排是由本校教師構成。在訪談中獲悉,學校主要安排青年教師輪流值班,主要是為了平衡教師工作量,但青年教師工作繁多複雜,如果每天增加近兩個小時的工作時間確實不是長久之計。目前,市區兩級專項資金是按每生春季學期不低於150元標準落實的,①這一標準相較於目前物價來看,學校想為學生們購買高質量的校外服務也是捉襟見肘的。

  4.「彈性離校」政策實施的滿意度

  根據「彈性離校」工作的滿意度調查數據顯示,家長和學生認為較不滿意的佔38.095%,表示不滿意的佔19.048%。另外,在目前參加的人數中,有71%的學生家長表示下學期不再參加「彈性離校」。通過對比本學期的參與原因和下學期不再參與的原因,不難看出家長在選擇讓孩子參加「彈性離校」時,並不只是想解決自己接送難的問題。

  課題組通過訪談獲悉,在鄉鎮學校裡,沒有參加「彈性離校」的學生主要是選擇放學後「乘坐校車」回家、參加校外輔導或者由家中老人自行接回。由此可見,「彈性離校」並沒有為很多有困難的家長真正地解決難題,即使是在鄉鎮學校,在放學接送的問題上,「坐校車」足以替代「彈性離校」。

  (二)「彈性離校」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彈性離校」政策實施著重強調其民生功能,不夠重視其教育功能

  課後服務工作不僅是一項重大民生問題,更是一項教育工作。在看待學生課後工作的問題上,不僅要解決家長接送難的問題,更要以幫助學生減負、豐富學生生活、促進我國教育公平為宗旨。

  根據美國放學後聯盟官方網站發布的數據來看,從2004年到2014年,每隔5年都會發布放學後教育領域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其中在2014年發布的《下午3點鐘後的美國:放學後計劃的需求》,反映了從2004年到2014年間「放學後計劃」在學生參與、父母滿意度、計劃對兒童的積極影響,以及未參加者和阻礙參加的原因等方面的發展變化。[3]根據美國「放學後計劃」的參與學生的調查發現,該計劃對中小學生在行為表現、學業成績和興趣技能等方面均有積極影響,[4]相較於未參加「放學後計劃」的學生,參加的中小學生有明顯的進步。這很值得我們深思。

  2.政府在課後服務工作中的經費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亟待增加

  市區兩級專項資金目前將按每生每年不低於400元標準落實,②就目前的物價與購買課外服務所需成本來看,是遠遠不夠的。在韓國,當地政府從2006年開始大力推行「放學後學校」,在2008年投入的預算為3300億韓元,2009年為3400億韓元。[5]財政的強有力支持,給韓國課外活動開展奠定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因此,我國如果想開展更有質量的課後服務工作,政府增加「彈性離校」工作經費投入是當務之急。

  3.學校課後活動組織缺乏創新性、內容缺乏多樣性、形式缺乏吸引力

  目前學校開展的課後活動較為單一,多以學生自習為主。課後服務工作的目標,不應僅僅是一種以保障學生安全為目的的託管,學校應該有更多的創新意識,發揮學校的特色,不斷豐富和完善學生在課後的活動,讓孩子真正能在放學之後這段時間裡有所獲。

  韓國的課後服務工作內容比較豐富,據統計,截至2009年6月,有近99.90%的中小學校已開設「放學後學校」,開設的總課程數更是達到了28.90萬門,在全國範圍內有57.60%的中小學生在「放學後學校」上課[6]。這也給予我們很多的思路和借鑑的路徑。

  二、政策實施的經驗與啟示

  目前,全國開展課後服務工作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積極轉型核心目標,從解決孩子接送難的民生問題,轉變到解決更為根本的教育公平的問題。如果未來政策不積極轉型,那麼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家長會選擇承擔更大的經濟壓力去購買校外的有償教育服務,以盡力避免自己的子女在教育上落於人後。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1.政府增加經費投入

  根據官方公布數據,「彈性離校」市級專項資金預算總計五千萬元,其中三千萬元為補助,其餘兩千萬元根據各區「彈性離校」工作實效予以獎勵,規定市區兩級專項獎勵和補貼資金合計平均每生每年不低於400元標準。③

  生均400元的經費不僅要補助人員服務費用,還需要購置消耗品、場地使用、購買社會服務。按照一學年160天的工作日計算,每位老師負責5名同學的話,不考慮任何物資消耗的情況下,工作人員平均收入僅有12.5元每個工作日,且工作時長平均在2小時以上。根據當前物價,這一經費完全不足以保障學生放學後活動的豐富和擴展。

  經費支持是政府提供放學後服務良性推廣的物質基礎。在北京市,全市推廣了「課後一小時活動」,專項經費支持也進一步提高。由2014年城區生均400元提高到700元,遠郊區生均補貼由500元提高到900元。[7]此外,北京市教委會同人社、財政部門向參與活動的校內教師也提供了績效獎勵補貼;各區(縣)也積極籌措經費,保障活動能夠順利地實施。美國進行的多項調研發現,對於低收入家庭,參與課後計劃對學生的教育和減輕家庭負擔有明顯的積極效果,[8]但同時也提出,增加用於課外項目的聯邦資金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可見經費支持是提供更優質的課外服務工作中普遍存在又極為重要的問題。在韓國,根據韓國教育部的公開資料,韓國政府2013年向「下午照料」放學後學校項目撥款2,518億元,向「全天照料」放學後學校項目撥款400億元,當地政府無償或是廉價地提供了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的方式值得我們反思與借鑑。

  2.政府調動社會資源參與

  政府在加大經費投入的同時,可以調動多方力量一起參與學生課後服務工作,引入社會資源,不僅可以豐富活動,增長學生多領域多層面的見識,同時課外環境也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集體效能,[9]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的投入壓力。

  政府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鼓勵當地文化館、美術館、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參與學生放學後服務工作,為學校帶來新鮮的活力。具體活動可以是雙向的,一方面安排館內一些社會志願者走進校園,幫助學生能夠了解一些相關領域知識;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就近參觀一些歷史館、博物館等,讓學生真正融入其中,深度接受文化的薰陶。

  教育部門可以與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如師範類院校學生可以定期組織志願者走進附近小學,開展一些受學生歡迎的課外活動。各科文化類專業的大學生可以為小學生作系列趣味講座,在增長孩子們見識的同時,也播下大學的種子。

  在全國積極推進「大師牽小手」活動,讓高校大師走進小學校園,使學生可以感受到大師的風採,豐富見識的同時也可以在學生心中播下興趣的種子。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向大師請教,得到權威的講解和薰陶,對學生和整個校園文化層次的提高都有不小的正面影響。

  政府可以給予正規的人工智慧科技企業和其他文化產業適當的政策優惠支持,並且以開放的姿態允許網際網路科技產業定期組織走進校園,向學生展示先進的機器人教育、AI技術成果等,讓學生見識科技發展前沿的技術和力量,從小培養學生科學創新思維和敏銳的創造力。允許一些民間工藝者如剪紙、插花、刺繡等手工藝人走進校園,向學生們展示民間匠人的精湛技藝,讓學生們領略不同領域的文化之美。

  (二)學校深化課後服務工作的組織創新

  1.豐富學生放學後的活動內容

  有不少孩子因為家長忙於工作或常年不在身邊,對於書本以外的知識知之甚少。國外研究表明,校本課外活動參與度與學業成績、心理調節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關係,[10]因此在校園內利用放學後時間開展各類課外活動對學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學校通過組織更為豐富的課外活動,擴大學生課外知識面的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開展手工技能課程,教授一些家政課程以培養學生生活技能,學習禮儀規範等。

  近年來,國內掀起的國學熱和西方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STEM教育,也為放學後活動的拓展提供了一些思路,可以邀請一些校外的科技公司和校內的科學學科教師共同為學生設計一些基礎入門的STEM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和創新思維。

  豐富的課外活動,能夠降低學生因為家長收入水平的差距而進一步產生的教育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抑制馬太效應惡性循環,對實現教育工作目標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2.合理安排不同科目教師的工作量

  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主要執行者是學校教師,根據南京市2017年「彈性離校」政策績效評價工作相關數據顯示,廣大教師對「彈性離校」政策實施必要性的認可度為49.7%,[11]且其中有兩個區學校更是拒絕填報政策評價基礎數據表。接受調查的教師普遍反映,放學後的工作顯然已經超出法定工作範疇,影響了自身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安排,那麼自然就不可能在放學後的時間內發揮積極作用,反而會出現消極情緒,不利於發揮創新活動建設的積極性。所以課題組建議學校在組織安排放學後活動時,可以考慮到教師現有工作量,適當減輕有較大考評壓力的語、數、英科目教師的工作量,調動音、體、美、科學等學科教師的積極性,研討更多元化的活動安排。

  3.家校合作,發揮家委會的積極作用

  學校中家長的力量不容小覷,每一個家長都擁有一個社會身份,家長相較於其他社會資源,對學校的工作開展有更高的熱情和責任意識。家委會可以通過集結與自身工作相關的社會力量,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充實放學後活動的內容;另一方面,家委會的參與也讓家長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學校,對學校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注釋:

  ①數據來自南京市教育局官方網站和南京市人民政府2017年發布。

  ②數據來自南京市教育局發布的《關於做好2017年度秋季學期「彈性離校」工作的通知》。

  ③數據來源於南京市教育局官方網站公布的文件。

  參考文獻:

  [1]羅伯特·帕特南著.我們的孩子[M].田雷,宋昕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201.

  [2]Schwarz E,Stolow D.Twenty-first Century Learning in Afterschool[J].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2006,(110):81.

  [3][4]劉倩倩.美國中小學「放學後計劃」研究[D].蘇州大學,2015.

  [5][6]萬曉.「放學後學校」:韓國應對課後補習熱的重要舉措[J].中小學管理,2010,(11):51~52.

  [7]彭湘南.北京市小學「課後一小時活動」政策實施現狀個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7.

  [8]Sarampote N C,Bassett H H,Winsler A.After school Care:Child Outcom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olicy[J].Child & Youth Care Forum,2004,(5):329~348.

  [9]Smith E P,Osgood D W,Caldwell L,et al.Measuring Collective Efficacy among Children in Community-based Afterschool Programs:Exploring Pathways toward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13,(1~2):27~40.

  [10]Farb A F,Matjasko J L.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School-bas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Review,2012,(1):1~48.

相關焦點

  • 陳寶生:小學放學時間偏早,四種模式解決「三點半」難題
    第一位現身「部長通道」的是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將通過多種模式解決小學生「三點半」放學給家長接孩子造成的難題,給年輕父母更厚實的「紅包」。目前來看,小學的放學時間均偏早,大部分小學的放學時間都在下午三點到四點之間,甚至有的學校每周有兩天只上半天課,這樣的時間安排給家長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從而催生了大量校外託管班,並且,這些「野蠻生長」的託管班大部分缺乏監管和規範。
  • 面對「放學後難題」,國內外的課後服務有何不同?
    受制於上班時間與放學時間衝突,家長無法在孩子放學後馬上接送孩子,然而路上及孩子獨自在家的安全問題卻無法得到保障。因此,中小學生接送難題一直以來是家長圈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以美國、法國和韓國為例,看看全球其他國家是如何解決「放學後難題」的吧~美國:21世紀社區學習中心美國課後教育服務的主要形式是「21世紀社區學習中心
  • 始興:推行校內課後託管服務,解學生放學後「空檔期」難題
    小學生下午放學時間一般為下午4時半左右,此時絕大部分家長正忙於工作,因此造成了孩子放學沒人接、監管出現「空檔期」的問題,這一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困擾家長的一道難題。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幫助家長解決這一難題,始興縣積極推行校內課後託管服務,填補了學生放學後監管的「空檔期」。
  • 你們家的「三點半難題」是怎樣解決的?
    我很想讓孩子在這麼早放學後,可以和一群小夥伴一起,在真實的生活中培養這些能力。 可是,我們能找到這樣的方式嗎?和日本合作者開會我遲到了30分鐘 上周二下午,我要安排好接小丸子放學和去青山周平的設計公司開會兩件事兒。
  • 3點半放學成家長難題,怎樣安排放學生活,聽聽這些爸媽的建議
    對於雙職工家庭來說,有個上學的孩子,真的很頭痛,家長下班晚,孩子放學早,三點半放學一直是很多父母的難題。孩子們只能通過報一些課外的活動或者自己在家寫作業,來度過這段沒有人看管的時間。
  • 武漢推進託管服務,放學後的學生有去處了
    今年,武漢市教育局力求解決放學後學生無人看護的民生難題,在中心城區小學開展「學後到五點半」託管服務,將此納入2019年重點民生工作。目前,不僅中心城區小區普遍設有託管服務,還在託管時段開展豐富的校本課程和社團活動,幫助孩子全面發展。
  • 芬蘭小學生12點放學,他們這樣解決託管難題
    一般來說,一、二年級的學生中午12點就放學了。可是,當小學生放學,朝八晚四的芬蘭家長們還在工作崗位上奮鬥。這樣,孩子放學和家長下班之間就出現了一個管理真空時間段(12:00—16:00)。芬蘭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靠祖輩嗎?在芬蘭,隔代老人可不被計入小家庭成員。
  • 湖南省政協委員聚焦「孩子三點半放學」難題
    省政協委員不僅關注城市裡的「三點半」難題,更將目光對準農村。 「三點半」問題能否在學校解決在兩會開始前一個月左右,「我有『金點子』——2020省政府工作報告意見建議徵集」專欄正式上線。專欄一上線,網友便紛紛獻上自己的「金點子」。網友王滿生的「金點子」說到了廣大家長的痛點。
  • 校內託管服務,解決的不應只是「接送難題」
    下午三點半之後的校內課後服務,也叫校內託管,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但解決部分家庭接送孩子的困難,還可以通過課後服務來拓展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興趣。校內託管不只是託管中小學生放學早,放學時間到了家長卻還沒下班,因此學生放學後去哪兒以及放學後的安全問題引起大眾關注。因此,最初的校內託管主要解決的是中小學生放學後家長接送難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家長的難題,學校開展校內託管,家長可以自主選擇孩子是否參與。
  • 小學生三點放學無人託管 提前放學後又被送進輔導班
    原標題:小學生三點放學無人託管 提前放學後又被送進輔導班   家長在校門口等待孩子   小學下午放學提前至三點半左右,而這個時間點許多家長卻在上班,沒法按時接孩子,這種現象在社會上被稱作「三點半難題」。
  • 浙江省小學放學後校內託管實施意見:時間怎麼安排?費用怎麼收?
    記者從浙江省教育廳獲悉,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過重問題,積極回應新時代廣大家長的關切,著力解決小學「放學早、接送難」矛盾,近日,省教育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進一步規範我省小學放學後校內託管服務工作提出實施意見。
  • 不如給放學後的孩子一張「小書桌」
    放學後無處可去的現實困境,誰來幫他們解決?因為父母條件不允許,還有孩子放學後只能獨自待在出租房裡,相比之下,能在父母工作場所受到看管和照料,已屬不易。不僅是外來民工忙忙碌碌,城裡的上班族同樣沒時間照顧孩子。下午三點半,孩子放學了;傍晚五六點,家長才下班。這個尷尬的「時間差」,讓家有兒女的上班族疲於奔命。
  • 放學後作業有老師輔導 部分小學課後延時服務已恢復
    「我還沒下班,孩子就放學了,這段時間該怎麼辦?」這是不少家長頭疼的問題。近日,這一難題得到解決,德州部分小學課後延時服務已經恢復,孩子放學有老師輔導寫作業,還可以參加興趣班。學校:放學後的校園變身藝術殿堂每天下午放學後的一小時,三裡莊小學就變身為藝術的殿堂。孩子們在這裡學樂器、學繪畫、打籃球、寫作業,度過充實而快樂的課後時光。該校老師王芳介紹,學校以為每名學生提供最適合的課程為出發點,在原有的特色社團中,提煉選拔出多個適合放學後繼續開展的項目。據了解,從本學期開始,市區部分小學陸續開展課後延時服務。
  • 孩子放學後,家長做好「3問」和「3不問」,這麼做對孩子有幫助
    孩子上學了,家長看不到孩子在學校裡發生的一切,所以孩子放學後,家長特別好奇地想問問題,一個個問題接踵而來,如果遇到愛說話的孩子還好,他很願意回答,但孩子不想說,家長反覆的問,會讓孩子出現厭煩情緒。也有的家長平常上班比較忙,下班比較累,沒有精力管孩子,看著孩子一切安好便安心了,這麼做也不對,學會和孩子溝通,並且在放學後溝通對孩子更有幫助。
  • 「你這麼吼,能解決問題嗎」?
    「你這麼吼,能解決問題嗎」?父親看著怒氣未消的我,拽一拽我的衣袖,試圖讓我冷靜下來。父親壓根沒有追上去指責呵斥他的意思,放學後校門外的其餘同學,似乎也對此司空見慣,無視我被那個男孩搶奪的一幕,自顧尋找家長,準備回家享受晚餐或接受成績不好的責罵。我腦袋有點嗡嗡作響。最近我的學習似乎步入了正軌,不僅老師表揚,同學們也都投來羨慕的眼光,讓我感覺極為良好。所以,這天放學後走出校門,我拿零用錢買了一根奶油雪糕,準備犒賞一下自己。
  • 貴陽試行「樂童計劃」 學生放學後無人看護問題有效解決
    央廣網貴陽5月6日消息(記者王珩 貴陽臺杜琨)為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放學後無人看護的問題,貴陽市教育局於5月1日起試行了「樂童計劃」,該計劃的推出立即引起了社會廣關注。家長陳潔告訴記者,她的兒子在貴陽18中就讀初一,由於自己與丈夫下班回家一般都在六點以後,而孩子原來的放學時間卻在4點半,在4點半至6點這個時間段孩子處於一個無人監護的「真空狀態」。「樂童計劃」的實施,無疑解決了像她一樣家有雙職工家長的後顧之憂。
  • 家長接送難題完全破解了嗎?聲音:下午「放學」還是有點早
    「在學校吃一頓才12元錢,下午放學後還有老師在班裡輔導,比報午託班划算多了。」採訪中,一位接孩子的老人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課後延時政策真好,不僅有老師輔導孩子做作業,孩子的安全也有了保障。」提及課後延時服務,剛剛下班的周女士喜笑顏開。周女士向記者介紹道,學校沒有提供午餐和課後延時服務之前,她也給孩子報了午託班,但是,報完名之後,她一直擔心孩子的安全。
  • 「三點半難題」破解記——全市近10萬個家庭不再為「下午放學接孩子」犯愁
    我市在中心城區和縣城各小學全面推行「延時放學」,學生下午離校時間延長到5點以後,直接惠及近10萬個家庭——自己去接孩子還是讓老人去接?接回家還是讓她去接送站?自打女兒去年上了小學,每天下午3點半放學的時間,都是市民張麗為自己無法分身而發愁的時刻,因為這時還是她的正常上班時間。現在,困擾張麗的「三點半難題」沒有了。
  • 教育部出臺新政,孩子放學怎麼辦?
    貝爾安親 資料圖紅網時刻4月20日訊(通訊員 譚思婷)今年兩會,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提出「三點半現象」成為年輕父母和整個社會關注的難題。三點半放學後,學校承擔孩子的託管責任,老師的勞動時間加長了,負擔加重了,因此,「減負」還需要藉助社會力量來協助實施。
  • 接娃放學最煩這件事!杭州有學校搞定了,解決辦法出人意料
    除了交警等部門積極協調,杭城部分中小學也在為解決這個放學難題努力。 新學期,這些學校的放學方式讓鹿姐姐眼前一亮,也讓在放學路上狂奔的家長放緩腳步—— 今天是周六,絕大多數校園都是冷冷清清的,杭州學軍中學海創園學校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