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
前幾天一位寶媽琳琳來向我求助,說是家裡的孩子2歲半了,但還是遲遲不會說話,遇到什麼事情只會通過哭鬧來表達,我們耐下心來跟他說話也不聽,有時候生氣了連飯也不吃。
看完這個問題,我們明白有兩個要點,一個是孩子遲遲不會說話,第二個是容易發脾氣。相比而言,孩子發脾氣這事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孩子不會管理情緒,另一方面是孩子處於嬌生慣養的環境下成長,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救護大哭大鬧來等待父母處理。
但是孩子遲遲不肯說話,一方面可能是孩子生理上的現象,需要家長及時發現帶到醫院檢查排除,另一方面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沒用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不僅沒有激發孩子的語言能力,還阻礙了孩子想說話的機會!
孩子說話的規律,我們先來看一個俗語:三翻六坐八會爬,九個月長牙,這是老人根據養娃的經驗總結的俗語智慧,也就是說九個月孩子長牙之後,就具備了說話的條件。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會看見十個月大的寶寶&34;&34;的發聲,有時候還會大聲,這就是孩子想要表達的欲望,緊接著到了一歲,有的孩子就會喊&34;、&34;,剛開始教他說,他就沒有興趣,你說的次數多了,於是很多父母就放棄了,準備等孩子再大一些再去教。
其實很多孩子的語言潛能在這個時候就被家長&34;掉了。
雖然有的孩子天生語言表達能力強,比同齡人早早的就開口說話了,但是絕大多數孩子還是需要父母激發這種潛能的,引導和創造說話的環境必須要雙管齊下。
那麼怎麼才能激發孩子的語言潛能,幫助寶寶&34;?
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提&34;,大家不要誤會,這不會一門新的語種,或者是方言,而它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以及帶過娃的朋友都見過聽過,甚至還學過。
對,這就是不會說話的寶寶總愛發出的那些動靜或者聲音。
孩子小的時候,雖然不會說話,可以任由父母擺布,但不意味著他們沒有需求,他們還是會想辦法通過自己的方式來傳遞給爸媽,比如說孩子餓了會哭鬧,孩子看到高興的事情,會發出&34;的聲音,同時眼神還會放光一樣,再就是孩子尿在了搖籃裡,就會不高興哭鬧等,都是所謂的&34;的表現。
家長要想激發孩子&34;,就要聽得懂寶寶說的話,並且可以學會說&34;。
我們來具體看一下&34;有哪些?
1、 孩子餓了時,碰到他的頭會歪過來。
如果孩子在玩或者是長時間看電視,你拿手碰到他的臉頰或者是嘴角時,他能馬上把頭轉向你或者是孩子爸爸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會接著發現孩子張開小嘴略顯著急的樣子,這說明孩子餓了想要餵奶,寶媽要學會給孩子及時餵養。
2、 孩子咧嘴笑,證明玩具或事情很滿意。
你可能在孩子小的時候沒見過他們什麼表情,除了哭就是鬧,但是如果你看見孩子咧嘴但不是哭鬧的時候,證明孩子是滿意的表現,父母可以留意此時的玩具或者是電視節目,看看是不是孩子喜歡這類的故事或者是畫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播放。
3、 孩子吃飽時,四肢鬆散懶洋洋伸懶腰。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吃好了,我們就看他是否懶洋洋的伸懶腰,這點跟成年人是很像的,我們吃飽飯後,腸胃舒服,會忍不住的站起來抻一個懶腰放鬆一下,孩子可能無法站起來,但是擴展四肢還是做得到的,看到孩子一副四肢鬆弛,並且還手腳伸展,就不要再勉強孩子吃東西了,即使事物多好吃。
4、 孩子睏倦時,對親近的媽媽也會愛答不理。
這點比較有意思,孩子小的時候總會親近父親母親中的其中一個,爺爺奶奶帶大的也會有側重的表現,因為孩子的思想很簡單,誰對他好、百依百順的,他就會依順與他,但是如果你發現孩子有時候對最親近的媽媽或者奶奶愛答不理了,先別急著傷心,不一定是不喜歡你了,很可能是孩子了累了困了。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觀察寶寶的眼光是否分散、眼神也不是那麼靈活有神了,客廳放著愛看的動畫片也不關注了,還時不時的打哈欠,這就是表示困了。
上面四種&34;是我們常見的現象,新手爸媽掌握後可以更好的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還能跟孩子處在同一頻道上,達到跟孩子&34;的效果。
大寶2歲半不會說話總愛哭?巧用&34;,跟娃&34;
孩子的未來是家長的希望,正確的教育可以促使孩子的成長事半功倍。
我是小凡媽媽,希望跟新手爸媽分享&34;,跟老手爸媽交流&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