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讀書的時候,幻想著自己有著超人的能力,能夠一下子就能夠學習和記住課本中的內容。總是想著自己就是一個超級神童,別人學習需要幾年時間的東西,我一下子就能夠學會那就更加好了。但現實中真的就有這樣的一個牛人,被媒體稱呼為「神童」,在柴靜主持的節目《看見》,見到了昔日的神童、學霸,這個人就是--張炘煬。
「超級學霸」9歲參加高考、13歲考入研究生、16歲讀博士
1995年,張炘煬出生於遼寧省盤錦市。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小學老師,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在兩歲半的時候,就有著其他孩子沒有的天賦和學習能力,在其他孩子還在學習如何說話的時候。他已經學會了認識了一千多個字,6歲開始上小學,只用了一個月,張炘煬就轉升二年級。結果二年級讀了一個月,三年級用了四個月,隨後張炘煬跳過四年級,直接讀五年級,又只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讀完。一年後,炘煬進入初中。六年制的小學義務教育,張炘煬只用了兩年。
初一初二還好好念,但到了初三,就開始回家自學半年,半年後的這一位神童,直接上了當地高中的高三,此時的他年齡才9歲,同齡人都還在讀小學4年級的時候,他卻參加了高考,高考成績出來以後,震驚了當地,這位年齡只有10歲的孩子以考試分數高於二本錄取線50分的成績,考入了天津工程師範學院,13歲的時候考入研究生、16歲讀了博士。
「如此優秀的背後」離不開出色的家庭教育
這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很多人眼中看來十分優秀,幾乎是「超級學霸」人物的存在。這一路以來像是開了掛一樣的人生,其背後除了他自身天賦異稟以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出色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對於孩子影響深遠的。其父親是1978年的大學生,1990年,他的父親曾經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人大商學院第一屆的MBA班,但因為家境問題只能放棄,所以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張炘煬身上。
在孩子還是兩三歲的時候,就拿著木棍在地上教他寫字,在十幾年的時間裡面,父母對於孩子培養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栽培。其父親不僅僅是老師,還是朋友。
在家裡面,這位父親喜歡閱讀書籍,給孩子家庭種下了一個愛讀書的種子,培養了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特別是在培養孩子的求知慾這一個方面上,不像現如今很多孩子一樣,家長無論孩子喜不喜歡,感不感興趣,就給孩子報名參加一些學習班或補習班之類的,這位父親從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只要是孩子喜歡的,就保護孩子,讓孩子去學習。在高考後,這位超級學霸說,終於結束考試了,終於可以看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了,從小的他讀過非常多的課外書。
在採訪中,這一位父親說出了家庭教育中最關鍵的一點,「其實還是要讓孩子快樂,能快樂才能夠學習好」。家庭中,我們有很多人是壓制著孩子來學習的,可想而知學習效果也是打了折扣的,如果學習的動力是一種強烈的學習欲望,那學習將會變得非常有效率、非常開心和輕鬆。
可想,在孩子早期教育中,培養學習的熱愛,不僅僅是學習書本,更加要讓孩子看看其他書籍,課外書便是一個極大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關鍵點。
研究生之後的他,基本上在媒體上消失了,也拒絕了一切採訪
考入研究生之後的他,拒絕了媒體的採訪。進入了博士的學習之後,張炘煬拒絕了很多媒體的採訪。較為年輕的他很早就考入了博士生,談及對於未來的打算時,他表示讀完北航4年博士研究生後,還希望能夠繼續攻讀博士後。希望未來能夠從事一個「思想自由、時間自由」的工作。
看完了這一報導、在網上非常有興趣的看了他的資料。這讓我更加深刻地明白,神童有其天賦的一方面,但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於家庭的教育。在讀書的時候,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個文章,王安石寫的一篇《傷仲永》。仲永出生就天資聰慧,小小年紀寫出來的詩,就有著大人的水平,其父知道後,便領著仲永到處街坊鄰居寫詩,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仲永的父親,沒有去培養和發揮好天賦,仲永幾年後,泯然眾人矣!在這一個故事中,可以見到,一個家庭教育對於無論是否有天賦的人都是有著多麼重要的影響。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長處,作為老師或者家長都應該去發現,讓孩子去發揮自己天賦的能力、和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