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羅馬文化符號的笑

2020-12-16 山千黛

笑是人類的一種自然生理現象。如同塞繆爾·詹森所說,「人類各有各的聰明才智,但他們笑起來卻是一個樣」。當人們發自內心地感受到愉悅時,就會不自覺地笑起來。

在現實生活中,除了自然的笑以外,笑還含有更豐富的含義:它可以用來傳遞友善、活躍氣氛、緩解尷尬,也可能用來表達嘲諷、蔑視、攻擊等態度。總之,笑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

比起現代社會上含義多變的笑,古羅馬的笑也毫不遜色。《羅馬元老院與人民》和《龐貝》的作者,熟悉古羅馬史的英國古典學家瑪麗·比爾德,在《古羅馬的笑》中從笑入手,探討了笑在古羅馬文化中的豐富含義和作用,以及通過笑所反映出的古羅馬的社會秩序、等級關係等。

古羅馬人曾努力探索笑的起因。羅馬博學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一本正經地記載,認為人體內存在一個叫作膈的器官專門控制笑的發生,還認為脾臟的大小與笑有關。其他羅馬人則陸續提出了關於笑的三大理論等。這些對笑的解釋現在看來雖然顯得荒唐古怪或者以偏概全,但卻恰恰展示了古羅馬人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笑的秘密的認真精神。

笑在羅馬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除了單純的娛樂消遣之外,古羅馬人也非常善於運用笑話達到不同的目的。

相對於希臘演說家德謨斯提尼的嚴肅、正經,西塞羅在演講時則生動得多,他還善於用諷刺、笑話來處理嚴肅的事務。這種演講風格也大大提升了西塞羅的影響力和名氣。

當羅馬皇帝康茂德在競技場內砍下一隻鴕鳥的腦袋、並以此方式向臣民們炫耀羅馬皇帝的權威時,臺下年輕的元老狄奧卻使勁兒嚼著月桂葉來掩飾快要忍不住的笑意。此時被掩飾的笑容,恰好是嘲笑、蔑視皇帝權威的武器。

對於常年混跡於羅馬宮廷和上層社會的弄臣、小丑們來說,巧妙的、恰當的、運用嫻熟的笑話,正是他們取悅羅馬皇帝、攫取權力和地位、獲得報酬的重要手段。

對於這些羅馬人來說,笑的功用絕不僅僅局限於放鬆心情,而是與他們的地位、權力、聲望、收益等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繫。笑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完全融入了羅馬人的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

羅馬人的笑話同現在一樣,慣於使用雙關語、俏皮話、模仿等方式,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羅馬人常常用笑話去試探文化上的邊界,用強烈的矛盾衝突在引發笑聲的同時表達更深刻的觀念。

瑪麗·比爾德點明,「羅馬的社會秩序和地緣政治秩序中的不平等成了滋養笑的沃土」。當然,羅馬人的笑話不止發生在這一方面。

笑話與羅馬的權力關係密不可分。有些笑話通過權力的介入強調了社會等級體系,有些笑話通過跨越階層的詼諧交流掩飾了社會地位的差異,還有一些笑話偏偏以主僕、尊卑的失序場景挑戰了規定的社會秩序和權力等級。

這些笑話往往具有雙重含義,在緩和甚至模糊了等級關係的同時,也在強調和固化等級關係,也就是說,笑話既維護了權力又挑戰了權力。這種情況下,「笑就處於權力的邊界之間」。

這種現象同樣展示了笑的複雜性。笑話的微妙之處正在於心領會神的理解和不約而同的默契。同樣的發笑,既可能理解為對社會秩序的贊同,也可能理解為對社會秩序的反抗;既可能用來讚美別人,也可能用來嘲笑別人。

古羅馬笑話同樣挑戰了人和動物的邊界。驢子和猴子是羅馬笑話中常見的形象。大笑中的人會被形容為嘶叫著的驢子,小丑和弄臣常被拿來跟逗笑的猴子相比。這些相似性讓人和動物之間的界限產生了一定的模糊。

靈長類動物就像站在人和動物的分界線上,它們能夠模仿跟人類相似的行為,似乎表明這界線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跨越,這些模仿又往往以失敗告終,仿佛在申明這界線的不可逾越。

西蒙·克裡奇利說過,「如果幽默是人的特性的話,那麼有意思的是,它也展現出了人性的界限」,而笑在展現人性的界限方面跟幽默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瑪麗·比爾德看來,「笑是羅馬人用來描述文化差異和定義自己(有時也用來批評自己)的一種坐標,它無疑是多變且不穩定的」。笑的複雜性、模糊性、雙重性質,正是這種多變和不穩定特質的反映。

和現代社會一樣,笑的確深入了羅馬社會的方方面面,與羅馬文化密不可分。瑪麗·比爾德在《古羅馬的笑》末尾說道,在一定意義上,「正是『羅馬人』發明了『笑話』」。笑作為一個文化符號,成為我們理解羅馬文化的一把鑰匙。

相關焦點

  • 古羅馬人的服裝及其社會文化含義
    社會生活史或者日常生活史作為史學變革中開闢的新領域,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西方日常生活史的學者並沒有滿足於簡單地介紹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家庭和社會生活等,而是深入分析其歷史背景及其蘊含的社會文化含義。學界對日常生活史的考察說明,「文化」不僅包括社會精英的優秀文化產品,還包括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經驗,它是人們賦予生活意義的過程與方式。
  • 李泉 | 視覺文化時代外語作為圖像符號的認知研究
    自從影像技術推動著圖像符號文化的不斷發展,視覺文化開始迅速崛起,在此過程中,印刷術支撐的語言符號文化,也即「概念文化」在「視覺文化」的猛烈攻勢下節節敗退,遭遇了極大的衰落。在發生視覺轉向深刻變革的文化語境中,外語作為語言符號,其認知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越來越有讓外語符號逐漸脫胎於純文字文本符號、擢升成為多媒體文化語境中的綜合性圖像符號的趨勢。
  • 氣勢恢宏的古羅馬,水上城市威尼斯,是義大利最美的符號
    氣勢恢宏的古羅馬,水上城市威尼斯,是義大利最美的符號千百年奔湧不息的臺伯河,裹挾著這樣美麗悲壯的神話,一直流淌到今天。要把這水一樣的情懷注入這古老的城市。讓他歷久凝新,韻味無窮。建成之後,歷經羅馬王政時代。羅馬於公元一世紀成為帝國。
  • 古羅馬競技文化:貴族的門面、帝國的性格、永不停息的徵服旅途
    引言古羅馬慶典作為羅馬文化的一部分,在後世經常受到批評和摒棄,原因是其血腥和暴力的程度是不能被文明社會所接受的。但是競技慶典作為古羅馬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一種,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喜愛,主要這一場場的死亡盛宴與當時的文明觀念並不背離,他們嚴格的社會等級意識和尚武的觀念與當時的核心精神體系是相符合的。精心安排的儀式和競技慶典所展示優越種族心理,是羅馬貴族安撫平民、震懾敵人和塑造自己貴族身份,維護貴族統治的重要手段。
  •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而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它多方面地繼承、吸收和借鑑了古希臘文化、伊特魯裡亞文化和周邊各地區的文化後,創建了自己的古羅馬文明。為西方文明發展史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正因為這種多民族融合造就了古羅馬藝術的形成,借用和吸收了地中海地區的多種文化。在古羅馬的藝術品中,不僅看到希臘和埃及藝術的影子,同時也有伊特魯裡亞、近東、北非、和義大利本土的藝術形式。
  • 古羅馬的文化藝術中心,詩情畫意風格獨到,還被譽為博物館之都!
    說起古羅馬,大家可能都在歷史課本上聽過,其實古羅馬和今天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差不多,羅馬的歷史遺蹟也讓羅馬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佔領地,也可以說是古羅馬輝煌的延續,但是古羅馬的文化藝術不在這個城市,令人驚訝嗎?
  • 符號學作為一種形式文化理論:四十年發展回顧
    符號是用來承載意義的,不用符號無法表達、傳送、理解意義,符號學即意義學。作為一種形式文化理論,符號學專注於文本形式與文化的意義聯繫,以此為討論的核心線索。  形式文化論,即是從文本的形式上手,討論文學藝術的文化意義,討論產生作品的社會機制或歷史進程①。不少人慣常對「形式」一詞作貶義理解,對形式文化論也誤解爭議較多。
  • 《古羅馬的日常生活》——帶你走進2000年前古羅馬的普通人生活
    毋容置疑,古羅馬對我們而言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古羅馬的生活是什麼光景?我們常常幻想可以有一部時光穿梭機,帶著我們可以回到2000年前,去看看那個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古羅馬的繁榮和平凡。早期人們只會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數字,但是由於當時古羅馬帝國經濟發達,所以他們的計數方式被更多的採用,成為了國際通用計數法。就是在如今,我們也會見到這樣的羅馬計數,2000多年的時光非但沒有泯滅傳統反而沿用至今。
  • 英國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最著名景點卻是古羅馬建築?
    巴斯是英國西南部的一座美麗的城市,是英國唯一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巴斯距離倫敦約100英裡的路程,四周是英國典型的田園風光,城內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典雅建築,中古時期的古老建築和新式建築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埃文河從城裡靜靜流過,城市漂亮、典雅。街道兩側的櫥窗裡,商品精巧而富有創意。
  • 帝國文明——古羅馬時期高等教育的場所
    帝國文明——古羅馬時期高等教育的場所引語歐洲近、現代教育主要淵源於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教育理論和實踐,而古羅馬教育的形成與發展在極大程度上又是建立在吸收和發展古希臘教育成果基礎之上的。希臘學園在羅馬帝國君主制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伴隨羅馬國家教育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學園發展也進入盛期。
  • 符號學的文化意義管窺
    因此,符號學關注的核心領域,就是人類文化;符號學的主要任務,就是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一個共通的方法論。從符號學角度討論文化問題,能對各種文化活動作出從微觀到宏觀的解剖,深入尋找現象背後的規律,對文化發展趨勢提出比較宏觀的看法。符號學具有強烈的可操作性,經常被稱為「文科的數學」。  以當前中國文化面臨的迫切問題為例,符號學是理解這些問題的犀利工具。
  • 良渚文化的太陽符號
    圖3-1是一件河姆渡文化二期出土的太陽紋象牙碟形器,其五層同心圓和周邊發散的短直線,已經明白無誤地顯示這就是早期人類心目中的太陽。這種以圓和短直線的符號表示太陽的方式在東南沿海各種文化時期都有出現,圖3-2是跨河橋遺址出土的彩陶片,它彩繪的太陽紋圖案也是我國東南地區所見表現太陽崇拜的最早形式之一。
  • 段田利 | 羅蘭·巴爾特《符號帝國》對日本文化中符號學的解讀
    關鍵詞:羅蘭巴爾特;符號學;日本文化《符號帝國》別名《符號禪意東洋風》, 是巴爾特訪問日本後, 用隨筆方式寫成的一部關於日本文化的理論分析性著作。全書分為26章, 每一章截取日本社會和文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 對日本文化從語言、飲食、遊戲、城市布局、商品包裝、木偶戲、鞠躬、俳句、文具等方方面面進行了各種符號的解構與分析, 展示出了日本文化不同於西方傳統文化的特點。羅蘭巴爾特作為20世紀現代與後現代思潮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既是一位文學理論與批評家, 又是一位符號學家, 他以傑出而豐富的理論建樹、文本分析與寫作實踐閃耀於文壇。
  • 文化符號、文化心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成為中華民族。而民族自覺,首先是文化自覺,即不僅對中華文化有深刻認識,對中華文化發展方向有準確把握,還能主動擔當起對發展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文化符號在確立民族自覺的過程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
  • 來自史前文化的神秘卍字符號,是不是代表著宇宙的一種奧義?
    印度人貼別喜歡將卍字符號放在閱讀的東西的首頁和門口或是在祭祀物品上,傳達一種和神溝通的信息,並希望能得到神的保護和好運。 在中國,我們知道,佛教是從印度傳過來的,很多人認為是在2500年前釋迦牟尼時代中國才開始有這個符號的。其實不是這樣,早就9000年前,還屬於新時代時期,中國就考古發現了帶有"卍"字符號的物品,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紋彩陶長勁壺就是一個例證。
  • 《牛津詞典》年度詞彙首次頒給了一個表情符號:笑Cry
    ❖ 「笑cry」表情獲選年度詞彙2015年接近尾聲,近日,《牛津詞典》公布了2015年年度詞彙:一個emoji表情——Face with Tears of Joy(喜極而泣的臉)。據了解,《牛津詞典》的出版方牛津大學出版社已經連續多年評選年度詞彙,但將年度詞彙頒給一個表情符號尚屬首次。
  • 馬克思主義符號學與文化話語研究
    西方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突破結構主義符號學靜態形式的窠臼,打通共時和歷時的方法論,強調符號的實踐性、歷史性、社會性。這裡,符號不是來自於個人意識,不存在於個人心理,而是在人類社會交往實踐中形成;換言之,符號的形成與存在,首先要求一定的社會組織及其實踐活動作為條件(如約定俗成)。符號是社會話語、交際傳播的結果。
  • 李思屈:符號經濟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邏輯
    引子以符號學為視角, 分析文化產品的精神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內在矛盾, 運用「精神無價, 符號有價」的原理探討文化產業的特徵、規律, 以及激活符號精神價值是文化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的來源;探討作為文化產業學理基礎的「廣義符號經濟」和「精神符號學」在文化產業理論中的適用性
  • 【解讀】吉祥海雲——卍字符號
    提起卍字符,佛教中人並不感到陌生:〝是佛的符號〞。有的人卻想起另一段歷史——〝希特勒(納粹)〞。二戰時期希特勒以卍字作為納粹的標誌。很顯然,他只是盜用了這個符號。因為卍字符的出現,在整個人類社會有著久遠的歷史,希特勒距今才幾十年。納粹以反向的卍字立著用、黑的顏色作為標誌。而卍字符通常是金黃的顏色。
  • 文化記憶的符號機制初論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揚·阿斯曼本人就極具符號學意識,這在他的埃及學研究中便已有明確的體現(參看Assmann,1996,1997,2001,2011[1992],2014),而且作為一根潛在的主線貫穿了他的文化記憶理論構建。他曾明確指出:「記憶一直就是一個給某事物賦予意義的符號化的行為(act of semioticizing)」(Assmann 2011[19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