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對你說:你這個人真是目無全牛,估計很多人都會不開心,因為「目無全牛」這個成語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不是什麼好詞,好像是在說一個人缺乏整體觀念,沒有大局觀。但是「目無全牛」的真正意思你懂嗎?
「目無全牛」這個成語出自於先秦莊周的《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這裡面有一個小故事能給我們解釋「目無全牛」的真正含義。
在春秋戰國時代,在梁國有一個有名的廚子, 掂大勺的,名叫:丁,因此大家都叫他庖丁。說起這個庖丁,他可不是一般的廚師,一般的廚子也就是洗菜做飯, 庖丁這人除了做飯好吃,還有一項拿手的絕活:殺牛。可能大家會說,殺牛一般的廚師應該都會的,沒啥好炫耀的,但是庖丁殺牛的技術,那是一般廚師所無法比的。
有一次,庖丁替梁惠王宰牛,刀過之處,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也就是說,庖丁解牛,愣是搞出了一場演唱會來。
梁惠王一聽,這也太厲害了啊,解牛還解出藝術了,於是問庖丁:我說丁啊,你咋恁厲害呢,這麼高超的技術咋練的啊?
庖丁放下手中的刀回答道:這個啊,有訣竅。一開始呢。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梁惠王說:說人話!
庖丁趕緊說:回大王,其實很簡單,熟能生巧啊。我當時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牛的結構不了解,一頭牛放面前它就是一頭牛啊,三年後,我再宰牛的時候,一頭牛在眼前,我好像都能看到它的骨骼肌理了,到現在,我只要宰牛,完全可以靠著感覺走了,都不用靠眼睛看了,刀過之處,完全是沿著骨節間隙進去的,絲毫不傷牛肉和刀。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我的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梁惠王聽了後,大讚:庖丁解牛,真的是目無全牛啊。
因此,「目無全牛」實際上是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極度純熟的境地,而非貶義,只有在某一方面達到極致,方能稱之為「目無全牛」,你能達到嗎?
歡迎下方留言區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