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庖丁是一個廚子,也許大家都曾經聽說過他。他不是一個一般的廚師,莊子中有記載他的故事,那是屬於他的傳奇。畢竟上下五千年歷史中也就他憑一個廚師的身份,讓人感到佩服。
庖丁解牛,講的是一個姓丁的廚師殺牛的故事。梁惠王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而我看到的是背後付出的道。從開始殺牛,到三年之後,到操刀十九年,所殺的牛數千頭。可以看出年殺牛數百頭。不是一個小數目。沒辦法,這是他的工作啊。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意思是我探求的事物的規律,這已經超過對於宰牛技術的的追求了。
看看庖丁的追求就是與眾不同的,於是得到的成就也就理所當然與眾不同啊。有這樣一則故事:
三個工人在建築工地上砌牆。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
第一個工人悻悻地說:「沒看到嗎?我在砌牆。」
第二個人認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樓」。
第三個人快樂地回應:「我在建一座美麗的城市。」
十年以後,第一個工人還在砌牆,第二個工人成了建築工地的管理者,第三個工人則成了這個城市的領導者。
幹同樣的事有不同的想法帶來不同的結果,永遠是思維層次高的取得的成就越高。
庖丁解牛可以看到一條明確的時間線。剛開始宰牛,他看到的是一整隻牛,對於牛的結構不了解。三年後,就牛逼了,無視牛了,不用眼睛看,用精神去接觸牛的身體,順著牛的肌理結構就可以殺牛了。技術高明的廚師一年換一把刀,他一把刀用十九年。
難以想像。太優秀了。我都懷疑莊子在吹牛逼。哎,承認別人優秀很難嗎?不遭人妒忌是庸才。
讀莊子的庖丁解牛,我看到了,殺牛,最重要的不是牛本身,而是殺牛的道。有牛到無牛的超高境界,貴在19年的時間,貴在堅持,貴在熟。就像學習,貴在堅持,總有一天,你會發光。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