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十三章有云: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這是老子列舉出的做人不靜心以及人格尊嚴缺失的情形,譯文是:什麼叫寵和受辱都會感覺驚不安?得寵是卑下的,得到恩寵會感到驚不安。失去恩寵也舍感到謊不安,這就是說得寵和受辱都會感到驚慌不安。
在老子看來,聖人絕不能為了得寵和受辱就驚慌不安,失去平靜。對聖人如此,對常人也一樣,做人清靜寧神何其難,因此更值潯爭取,因為那保證了我們能帖解地度過漫長的歲月。
老子非常重視獨立人格的養成,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僅僅因為受辱和不受辱就乍驚乍喜,或是對於恩寵患得患失,不僅會對人格尊嚴造成嚴重的損害,更重要的是,心不寧則歲月不靜,一個內心總受外界影響的人,很難過上歲月靜好的日子。
一個頗有名氣的年輕畫家閉門專修,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創作出了一幅畫作,他自覺非常滿意,便拿到藝術展廳公展。
他很想知道其他人對這幅畫的看法,便特意叮囑展方,一定要在他的畫作旁放一支筆,並公示每一位觀賞者,看畫之後若覺得哪裡有不足,可以直接在畫上標示出來。
一天過去了,傍晚,畫家興衝衝地跑到展廳他自己的那幅畫前,只一眼就呆住了,原來那幅畫上已經布滿了圈圈點點,幾乎沒有一處沒遭到過指責。
畫家傷心之餘,更加失落,他引以為豪的佳作竟然如此不堪入目,經此一事,他徹底失去了信心,整天窩在家裡自怨自艾,一連數月閉門不出。
後來,畫家的一個朋友知道了這件事,便找到畫家,勸說其再畫一幅相同的畫放到展廳,也仍舊讓觀賞者用筆圈點,只不過這一次讓他們指出滿意的部分。
轉眼又到了傍晚,畫家戰戰兢兢地走到畫前,驚奇地發現畫上再一次布滿了記號,他頓時欣喜若狂,原來這幅畫有那麼多值得讚美的地方,而且有那麼多的觀賞者欣賞這幅畫。於是,畫家的精神為之一振,此後自信滿滿天天笑不攏口,眉飛色舞。
這位畫家過得著實辛苦,別人一讚美,他就異常亢奮,興致飽滿;別人批評,他就惶惶不安,形神黯淡,內心受外界影響如此強烈,基本上等於失去獨立人格了,這日子怎麼可能過得清靜和安寧?
心不隨寵辱而動,才能保持平靜,所以,如今的我們崇尚「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其實就是當代人對定心靜神最執著的堅持。要知道,我們的這一堅持意義非凡。
面對獎項,很多電影工作者都表示能拿獎自然更好,但即便拿不了也沒什麼,幹好本職工作,認真拍戲就是了。面對指責,很多環衛工人都覺得挨了罵也沒什麼,每天照樣起早貪黑地幹活,專心工作,只求問心無愧。
所以說,生活還是要繼續,與其因別人的一句贊,或是為別人的一句責罵而乍喜乍驚,還不如凝神斂氣,平靜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