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寵辱不驚,才能歲月靜好

2020-12-09 歷史國學教堂

《道德經》十三章有云: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這是老子列舉出的做人不靜心以及人格尊嚴缺失的情形,譯文是:什麼叫寵和受辱都會感覺驚不安?得寵是卑下的,得到恩寵會感到驚不安。失去恩寵也舍感到謊不安,這就是說得寵和受辱都會感到驚慌不安。

在老子看來,聖人絕不能為了得寵和受辱就驚慌不安,失去平靜。對聖人如此,對常人也一樣,做人清靜寧神何其難,因此更值潯爭取,因為那保證了我們能帖解地度過漫長的歲月。

老子非常重視獨立人格的養成,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僅僅因為受辱和不受辱就乍驚乍喜,或是對於恩寵患得患失,不僅會對人格尊嚴造成嚴重的損害,更重要的是,心不寧則歲月不靜,一個內心總受外界影響的人,很難過上歲月靜好的日子。

一個頗有名氣的年輕畫家閉門專修,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創作出了一幅畫作,他自覺非常滿意,便拿到藝術展廳公展。

他很想知道其他人對這幅畫的看法,便特意叮囑展方,一定要在他的畫作旁放一支筆,並公示每一位觀賞者,看畫之後若覺得哪裡有不足,可以直接在畫上標示出來。

一天過去了,傍晚,畫家興衝衝地跑到展廳他自己的那幅畫前,只一眼就呆住了,原來那幅畫上已經布滿了圈圈點點,幾乎沒有一處沒遭到過指責。

畫家傷心之餘,更加失落,他引以為豪的佳作竟然如此不堪入目,經此一事,他徹底失去了信心,整天窩在家裡自怨自艾,一連數月閉門不出。

後來,畫家的一個朋友知道了這件事,便找到畫家,勸說其再畫一幅相同的畫放到展廳,也仍舊讓觀賞者用筆圈點,只不過這一次讓他們指出滿意的部分。

轉眼又到了傍晚,畫家戰戰兢兢地走到畫前,驚奇地發現畫上再一次布滿了記號,他頓時欣喜若狂,原來這幅畫有那麼多值得讚美的地方,而且有那麼多的觀賞者欣賞這幅畫。於是,畫家的精神為之一振,此後自信滿滿天天笑不攏口,眉飛色舞。

這位畫家過得著實辛苦,別人一讚美,他就異常亢奮,興致飽滿;別人批評,他就惶惶不安,形神黯淡,內心受外界影響如此強烈,基本上等於失去獨立人格了,這日子怎麼可能過得清靜和安寧?

心不隨寵辱而動,才能保持平靜,所以,如今的我們崇尚「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其實就是當代人對定心靜神最執著的堅持。要知道,我們的這一堅持意義非凡。

面對獎項,很多電影工作者都表示能拿獎自然更好,但即便拿不了也沒什麼,幹好本職工作,認真拍戲就是了。面對指責,很多環衛工人都覺得挨了罵也沒什麼,每天照樣起早貪黑地幹活,專心工作,只求問心無愧。

所以說,生活還是要繼續,與其因別人的一句贊,或是為別人的一句責罵而乍喜乍驚,還不如凝神斂氣,平靜度日。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13章,寵辱若驚,寵辱不驚,寵辱兩忘,這是三種境界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汪先生,在《道德經》第十二章,講的是五色、五音等等外界欲望,面對這些外界的欲望應該怎麼面對,怎麼樣固守本心,今天我們就繼續說一下《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寵辱不驚,寵辱兩忘,這是三種境界!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
    原文寵辱不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贈你25句歲月靜好的詩詞,一字一句,皆是浪漫
    每個人心中歲月靜好的生活,可能都不一樣。那麼,就讓我們在詩詞中,找尋屬於你的歲月靜好吧!雨打溼了小巷,賣花的人一聲聲的叫著,像是在叫著春天。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有花,有故人,有音樂,希望時間停止在這一刻,直到永遠。
  • 贈你25句歲月靜好的詩詞,一字一句,浪漫到骨子裡
    什麼是歲月靜好?是「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是春賞百花夏乘風,秋看明月冬觀雪?每個人心中歲月靜好的生活,可能都不一樣。那麼,就讓我們在詩詞中,找尋屬於你的歲月靜好吧!送你25句歲月靜好的詩詞,哪一句是你想要的生活?1.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 光陰深處,歲月靜好(極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感悟人生,ID:samick521】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紅塵紛擾,俗世喧囂,人生腳步匆匆,求索漫漫,於是,累了,倦了,每個人都不約而同的渴望一份寧馨,嚮往一片恬靜。
  • 詩詞丨願歲月靜好,你我都好
    一切最美的風景,都在歲月靜好中呈現。因為「靜好」,才不見了紛爭與紛繁;因為「靜好」,才有了落葉輕舞與紅塵好夢;因為「靜好」,才感覺心中暖香沁脾,眼前萬紫千紅,心中有著沁脾的香甜!那麼,歲月靜好究竟是什麼呢?
  • 淡看流年煙火,細品歲月靜好,心中的風景,才是人生不改的山水
    成長歲月的傷痛並伴著快樂、純真悄然而逝,患得患失的成長歲月,得到的和必然忘卻的,讓它們隨風而逝。走過疼痛,就學會遺忘吧。把曾有的傷痛丟在昨日,把所有的傷痕全部刪除,讓快樂在此刻的血液中滋生。人總帶著成長歲月裡的一些東西走向未來的日子,那些回憶,是我們餘生也會努力去尋覓和擁有的。在成長歲月裡,得要有如此盪氣迴腸哀怨苦澀作點綴,好讓日後出差於火車上,旁人熟睡時,可從腦海記憶深處拿出來反芻回味一下。
  • 淺笑安然,歲月靜好,你要的幸福,就是內心的安穩和平靜
    三毛說:「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心若浮沉,淺笑安然。」每每讀到這段話,我的眼前都會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這樣一幅美好的畫面:時光瀲灩裡,一位端莊素雅的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分花拂柳款款而來。
  • 惟願,歲月靜好,流年無恙
    時光靜好,歲月如藍。想念,安靜而絢爛,仿佛在時光之上開出了一朵絢爛無比的花,如此明媚搖曳。其實,我們都是紅塵的過客,歷經歲月的風霜,一顆原本熾熱的心被打磨得失去了激情,不再衝動,不再浮淺,儘管隱約會有一些蒼涼,也還是能做到波瀾不驚,風輕雲淡。有些事,適合放下;有些情,適合深藏,無須感慨,無須悲傷,執手間,用真誠和祝福,給彼此一個美好的相念。
  •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歸靜復命歿身不殆
    甲:大家好!歡迎同一時間相聚在河北承中文化百姓論道直播間,我是瑩瑩,每天學習道德經,認知大道無止境,這位是道德經解說員陳老師,陳老師好!
  • 學習《道德經》體會
    通過老師半個月對《道德經》的養生的講解,拉近了《道德經》與我們之間的距離。
  • 李清照詞集-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青州十年,可謂李清照一生中,最為稱心之歲月。她尚且紅顏未老,他又能側伴身旁。兩兩相好江湖情暖。如若生命中所有的相逢,都能甜蜜至此,李清照便不是史書流傳下的李清照。然而,還是希望她的歲月裡能多一些這樣的美好,當她日後困頓的時候回憶起這些美好,仍能感到一絲欣慰。今天,就讓小編帶領大家走進李清照美好的生活中。
  • 「正念祈禱文」《道德經》:靜下心,守住寧靜,與萬物同頻共振
    親愛的朋友們,親愛的老師們,大家清晨好!祈禱是敞開心門的手,祈禱是人類最偉大的聲音,祈禱是與天地宇宙萬物一體溝通的橋梁。每天清晨當陽光灑遍大地的時候,我們用真誠的祈禱來開啟一天的生活。讓我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到,我知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老子在《道德經》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大意是靜下心來,守住寧靜,才能從萬物變化中發現規律的存在。
  • 《道德經》:水有七善,人有七智,悟透便是人生贏家!
    在高中時期,歷史老師為我們解讀《道德經》,說道家思想無為,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態度,年輕人還是不要讀了。當時因為他說的話,讓我往後的很多年,都沒有再讀《道德經》,等自己工作後,又回頭再讀國學經典作,才發現歷史老師的解讀是大流,但與老子所講背道而馳。
  • 俗話說「寵辱不驚」,為什麼老子卻說「寵辱若驚」?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寵辱不驚,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晉代潘嶽的《在懷縣》——「春秋代遷逝,四運紛可喜。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大意是說:春秋替代了日月時光,春夏秋冬不斷繁複,想要追求寵辱不驚的境界,只是依戀故土之情難以自制。
  • 歲月靜好都藏在生活的七零八碎裡
    歲月靜好:生活平安寧靜為好,現在安定健康為佳,我想這兩者都是我們每個人所期待的,可是我們都是在尋找它們的路上一次又一次的跌倒、迷失、然後繼續前行,因為心中堅信那個美好的小日子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一定可以過上我們想要的生活,一種恬淡,悠然自得、與世無爭平安健康快樂的日子。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道德經》其實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而「道」,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玄乎。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老子他老人家寫的,與其說是老子寫的,不如說是老子編輯的,因為道德經的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為什麼說《道德經》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呢?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普通人讀道德經有什麼好處?關於道德經是講什麼的,對於普通人來說,昨天我看到一位同道錄播的視頻,很贊成他說的,就是長久,道德經通篇八十一章講的這些,無非是告訴人們如何才能長久。道德經就是提倡人們,少私寡慾,返璞歸真,順應天道,這樣個人就可以身體健康,省鄉可以長久,國家天下可以長久,做企業的可以長久。我們追求的不就是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太平嗎?道德經就是講如何才能達到這些目的地,你說我們值不值得讀它,值不值得學習理解它?
  • 《道德經》之問:什麼是「道」?看《道德經》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道德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循環洗腦的「道可道,非常道」。儘管《道德經》家喻戶曉,聞名中外,還被許多人稱作「萬經之首」,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卻很少,而理解甚至領悟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很可惜的,《道德經》裡蘊藏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精髓,這對於當下、未來的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必要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