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13章,寵辱若驚,寵辱不驚,寵辱兩忘,這是三種境界

2020-12-09 讀書的汪先生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汪先生,在《道德經》第十二章,講的是五色、五音等等外界欲望,面對這些外界的欲望應該怎麼面對,怎麼樣固守本心,今天我們就繼續說一下《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寵辱不驚,寵辱兩忘,這是三種境界!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寵辱若驚這個詞語傳承了數千年,大家也都聽過,與此對應的就是寵物不驚,寵辱兩忘。怎麼說呢,寵這個可以理解,恩賜、榮耀、獎賞、偏愛等等都可以說為寵,不僅僅是寵愛的意思,辱的話這個更好理解,受到人格上肉體上的侮辱導致的一些負面情緒。而這個寵辱若驚呢就是不管是寵愛還是侮辱都會感覺到驚嚇,人是群體動物,那麼勢必就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有很多人從時代的角度和人身的角度去講這句話,今天我們換一個角度,從心理上講一講。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同,在這裡我舉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例子,很多人幼年啊得不到滿足,建立的自信心不夠等等的一些原因,造就了討好型人格,他們多疑不仔細,不懂拒絕會迎合別人的看法去做事等等,那麼以這個敏感的一類人舉例。當受到寵愛獎勵時,一般人會感謝感到榮耀等等,但是這種人格的人,有些會懷疑自己該不該得到這個獎勵,怕成功,但是喜歡這種感覺,越喜歡就越怕失去,所以受到寵的時候就會有喜又驚還帶有焦慮等等。

說完了寵那就說辱,對於自信心很強的人,從小什麼都不缺有見識的人,遇到侮辱要麼會無視,要麼去反抗消滅等等。我們繼續說這種人格,這種人格很會從自身去找原因,為什麼說討好型人格呢,就是說他們懂事的太早。被外界所影響,為了防止事情的擴大,為了不犯錯,為了和平的氣氛很多時候他們都會選擇偽裝出來一副樣子。是一個很讓人疼惜的人格,我其實也屬於這種。而這種人遇到侮辱的時候,第一時間有時候想的是怎麼樣忍受,對自己懷疑是做錯什麼,這個心理也是驚。不管是寵辱都會讓人感到異常。

說完這種人格就換個角度,我們正常時候受到上級老師等等誇耀啊就會高興,受到別人點評侮辱尤其是比自己弱的人更會引起情緒,而這種情緒上的波動就會極大的影響到身體,貴大患若身。我們的精神是行舟的人,而這身就是舟,我們的每一個情緒都會導致水面的波動,對身體有所影響。這原意其實是把身當成大患,怎麼就是大患了呢?沒有肉身我們不就沒了嗎?因為道家是相信靈魂的。就用一句話總結下,就是如果把寵辱啊都太當回事,那麼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生存。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那知道寵辱了,什麼是寵辱若驚?咱在這裡舉個例子說一下,有一句名人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一個階段,都會湊巧進入了一個風口,達到名利的迅速膨脹,而這個過程一旦結束就要走下坡路,而接受不了下坡路的就會對自身造成影響。這方面我們看明星啊網紅啊最清楚,很多明星網紅在一兩年的時間迅速被炒熱,是因為平臺或者背後的原因,但是呢,他們會自認為是自己的能力,當這個階段過去後,鬧出的笑話也是比比皆是,最後名利皆亡不說,甚至還會導致出現一些問題,這裡就不多說了。同樣我們可以學習,就是要時刻自省,德不配才,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裡面把身體說是大患,佛教就是說的「臭皮囊」,這裡面就是說如果沒有肉身,靈魂自由,那麼我還有什麼大患?在這裡我就不多解釋了,怕我道行淺薄講不清楚,怕有人聽錯了意思。人的靈魂和肉體就是皮和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一樣不可少的,上面我舉例是舟的例子,把心靈比作湖,波瀾不驚,寵辱不驚,乃至到寵辱兩忘,不知寵為寵,不知辱為辱,這也是一種境界。因為寵辱這事古今例子比比皆是,有興趣的自己去看吧。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只有愛自己才會他人愛天下,從這句話還引起了多個學派的相爭,不管是公還是私,首先都是以貴身為基礎的,像我這等凡人只能想著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了。這裡面講的一個思想就是「貴身」,不是說損人利己一切以自己為主,有一句叫做「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從這一句話我們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遇到一個場景,巷子裡有個持刀劫匪正在搶劫,是直接衝上去肉身面對屠刀,還是立馬報警喊人用智謀威懾營救呢?這就是兩個觀點。

按照事情的發展尋找辦法,做統籌安排,寵辱不驚不偏愛不侮辱不盲目,這樣的人才會更容易受到信任,因為不爭所以不能與之爭,也會得到更多的資源等等,少些名利的欲望,多些兼愛的思想,這樣我們的生活也會快樂一些。很多話都是淺嘗輒止,有興趣的可以根據原文向下參~今天就先說到這裡吧,有興趣的歡迎留言評論,想探討的歡迎私信!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寵辱不驚」,為什麼老子卻說「寵辱若驚」?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寵辱不驚,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晉代潘嶽的《在懷縣》——「春秋代遷逝,四運紛可喜。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大意是說:春秋替代了日月時光,春夏秋冬不斷繁複,想要追求寵辱不驚的境界,只是依戀故土之情難以自制。
  • 《道德經》: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三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三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注釋】寵辱:榮寵和侮辱。若:副詞,於是的意思。貴:珍貴、重視,以……為貴。大患:大的禍患。寵為下:受到寵愛並不是光榮的而是低劣卑等的。【譯文】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
  • 《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
    原文寵辱不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寵辱不驚一詞並非這個對聯首創,晉朝潘嶽《在懷縣》詩中有出現:寵辱易不驚,戀本難為思。到了唐朝這個才正式誕生。《新唐書 盧承慶傳》記載:盧承慶做吏部官員時,負責官員KPI考核。有一官員負責運糧,不幸運糧船沉了,盧承慶考核時給了「中下」。
  • 《道德經》榮辱不驚,無法無相,大自在之境!
    《道德經》第十三章 榮辱觀原文譯: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得到重用、尊崇等世俗名利,或失去它們同樣都感到驚恐憂慮,把這種得失看重得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這就叫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有些人寵辱若驚,時刻害怕災禍降臨到自己頭上。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自從老子騎青牛出關,留下這本上下五千言的《道德經》以來,就被很多人傳閱研讀,但是大多數人都不得其解,或者是只得其中一些,然後再加上自己的片面的解釋,對其產生了很多的誤讀,比較常見的就是說老子的愚民思想,還有把道德經歸於到一般處事技巧的庸俗學問,這些都是對道德經的誤解。
  • 道德經:你真得理解寵辱若驚的本意嗎?
    相信大家理解的寵辱若驚,一定是受寵和受辱同樣是讓人受驚的意思。其實,這句裡面的辱才是重點。這個辱就是世人普遍覺得丟面子,掉分子,讓人難以接受的那種境遇。而寵則是老子讓我們直面辱時,應該持有的一種態度。寵為下,就是要我們不僅要甘心承受這個辱,還要能在辱境中站起來,走出來。
  • 《道德經》:寵辱不驚,才能歲月靜好
    《道德經》十三章有云: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這是老子列舉出的做人不靜心以及人格尊嚴缺失的情形,譯文是:什麼叫寵和受辱都會感覺驚不安?得寵是卑下的,得到恩寵會感到驚不安。
  • 寵辱若驚|《老子——道的詩》(十三)
    當寵來臨時,得寵,卻怕失去,失去,卻怕得辱,所以得時也驚,失時也驚,這就叫「寵辱若驚」。 為什麼要說「貴大患若身」?其實,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此身,假如,我無此身,那麼我又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謝倍偉老師手書馬王堆帛書《老子》第十三章,誠摯推薦倍偉老師公眾號「篆刻愛好者」:zhuankeaihaozhe,不僅有篆刻,更有情懷。)
  • 《莊子》:養得寵辱不驚的心態,方得進退無咎的自如
    這說的就是兩個字,格局。最大的格局,叫做「寵辱不驚」,這樣的人胸中自有天地,世俗所謂最好與最壞,驚動不了他的內心。一個人只要內心清明澄澈,那麼無論面對多麼險惡的世界,都可以做到寵辱不驚。《道德經》有言:「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裡面有一個細節,乾隆送給陳家洛的佩玉,玉上的刻字,寫出了金庸自己特別推崇的境界:「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國風秦風》裡有一句:「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大家都喜歡如玉般溫潤的聖人和君子,而不是光芒萬丈的聖人和君子。
  • 《道德經》|想要改變命運,先學「定」字訣,讓散亂的心寵辱不驚
    《幽窗小記》裡有一句富有詩意的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寵和辱都不能讓心湖再起漣漪,稱為寵辱不驚,萬事萬物就像那庭園裡的花,春開秋落,都是自然造化。人來人往,事來事去,來之則應,去者不留,心就能像天上的雲一樣自由。人心定的住,自然不會受寵辱之驚。
  • 出自《道德經》的十個成語,個個實用,飽含人生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短短五千言,卻字字珠璣,句句精華,隨便拿其中的一句話,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終身受益。出自《道德經》的成語也多達五十多個,今天挑選其中的十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德經》智慧學習,記點成語在心間(上)
    低調的「老聃」留給了世人智慧之源--《道德經》,後人解讀無數,爭議也不少,時隔數千年,誰又能說得清到底如何理解。儘管如此,人們根據自己理解,從書中總結出來的許多成語也是充滿了智慧,每一個都能讓我們受用無窮。且讓我們學習一些《道德經》的成語智慧在心間。
  • 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以下52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11、寵辱若驚【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 《道德經》:以「貴身」的態度處事,人生才能不累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得寵和受辱都會使人感到擔驚受怕,那是因為他把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樣重要。什麼叫得失寵辱都會讓人害怕呢?
  • 五十二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終。 這短短的五千言,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此書深奧難懂,歷來眾說紛紜。以下五十二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或許能夠帶我們,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 一、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 《道德經》全文(1-20章)
    《道德經》全文(1-20)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