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如果升官發財就會用一句俗語來形容,那就是「你家祖墳冒青煙」,短短的一句話其實透露出我國的幾大民族習性,首先就是對祖先的崇敬心理,其次是對於死者死後遺澤後輩的美好期望,最後「青色」在古人眼中非凡的地位。
若是到這裡肯定會有人問到,「為什麼不是「冒黃煙」,既然古代皇帝身上的龍袍都是布滿黃顏色,肯定黃顏色在人們的眼中也是尊貴的象徵,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這裡面的「學問」其實還蠻多的。
01對先祖的崇敬心理
「百善孝為先」在中國是亙古不變的風俗,古時候將對前人的尊敬都用一個「孝」字概括,若是你對長輩不孝敬就是十惡不赦之徒,那就必定會被街坊鄰裡嚼舌根,甚至出現了《孝經》來加深人們對於「孝文化」的理解。
「孝」已經不僅僅是對於個人品德的衡量標準,更是已經成為了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早在漢武帝年間就已經有了「舉孝廉」的制度,國家將這種制度融入到科舉之中,並且一度成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到了明清年間,「孝廉」已經成為對學子的一種稱呼,足以可見它的重要地位。
既然國家已經起了牽頭作用,那麼在民間肯定也是上行下效,各地都大肆興起了祭祖、建祠堂、立牌位等風俗習慣。「神明」自古以來都是被人們所信仰,在「孝文化」的宣揚之下,自家的祖先人物也被奉若神明,每到逢年過節都是要去祭拜一番,祈求祖先保佑風調雨順、後輩能夠出人頭地。
除了早期的祭祀之外,後面還發揚出家規家法家訓、議事宴會等功能,若是再大家族裡面還為宗祠設立「審判廳」,家族中若是出了窮兇極惡之徒都會被帶到列祖列宗面前實施家法或者私刑。
當然在現在看來這種做法有它的缺點,帶有一點野蠻行為,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宗祠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對「孝文化」的添磚加瓦。
02遺澤後輩的願望
「風水」是自古以來的一門學問,其中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理論,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玄而又玄的「風水」表現得不那麼在意,但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時代中,它的輝煌是有目共睹的,「祖墳冒青煙」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了風水學說的影響。
房屋在古代分為兩種,一種為陰宅,一種自然就是陽宅。活著的人居住的房屋屬於陽宅,死後的人所居住的墳墓就被稱作陰宅。而陰宅的重要程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還高於陽宅,因為在古人眼中陰宅是關係到子孫後代福澤、人丁興旺的頭等大事。
在漢代青烏先生的《葬經》和郭璞的《葬書》都對陰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陰宅風水講究的是和大自然的相配合,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盜墓賊根據地勢就判斷出此地是否有墓穴。
若是祖墳選對了位置,後人將會「扶搖一日乘風起」,所以在基於對先人的崇敬和對後人的美好願望的思想上,中國古代對於祖墳便格外重視。對人恨之入骨莫過於「挖人祖墳」,據史料記載,武則天就對反臣徐敬業採用了這樣的報複方法。
帝王最重要的是什麼?那就是對於江山的執掌,既然祖墳有利於後輩子孫的發展,自然而然,皇帝對於陵墓的重視程度是相當大的。古代皇帝的陵墓往往都要修建在龍脈之上,並且有專門的「守陵人」來看管。
03青色的尊貴地位
為什麼古人要用青色視為祥瑞的徵兆呢?
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可以用青色來修飾龍這種生物,那麼必然的青色是有著非凡的地位,因為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徵,那麼青色也就凌駕於眾多的色彩之上。
當你細心觀察木柴燃燒之後你就會發現,剛開始的火焰是呈現出紅色,之後慢慢就會轉變成藍色,當溫度高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就會變化為青色,「爐火純青」形容的就是這樣的現象,在荀子的《勸學》中也有著這樣的一句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火在古時是神聖的象徵,是火焰將我們帶離了飲毛茹血的「生肉時代」,而青色是火焰最為極致的樣子,也就被推崇為祥瑞之兆了。
表示青色尊貴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太子居住的宮殿被稱為「東宮」又稱作「青宮」,皇帝和皇后的春天服裝也被稱作為青衣。在「平步青雲」和「青天直上」等一幹詞彙中也可以看出「青」的高貴。
這樣我們再來看「祖墳冒青煙」這句話,就會覺得它是集合古人對於祖先尊敬、對後人遺澤的願望和青色崇拜多方面的總稱,並不是單單指某一方面。
但是對於祖墳是否會「冒青煙」來說其實不是那麼重要,那只是後人心中的一種希冀罷了,就像你去拜了送子觀音難道就真的會懷孕嗎?這種情況還是建議去醫院看看,因為菩薩不會治病,也不會給你送來孩子的,若你懷孕了那也是正常額現象,只能說你在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