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陽、普寧、惠來一帶,人們在春節的時候非常喜歡吃一種甜品,那就是姜薯湯。有一首潮汕民謠是這樣唱的:「美娘想食烏豆乾,又要想食海底鰻,想食葡萄姜薯湯,想食青梅搥白糖。」姜薯湯可以說是潮汕一種很鄉土、很民俗的食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講講潮陽區的這種名產。
胡德利是汕頭市區一位專門經營優質農產品的批發商,最近,他剛忙完蓮子和芡實的批發生意,又開始忙碌起姜薯的收購了。胡德利最青睞的是潮陽區西臚鎮、河溪鎮一帶出產的姜薯。
姜薯是潮汕地區的一種特色薯類,主要種植於潮陽和惠來兩個區縣。據美食作家張新民考證,清雍正年間《惠來縣誌》所記載的「為芋、為姜蕷、為蘇木、為甜蕷、為葛蕷。」其中的「姜蕷」就是指姜薯,也就是說,姜薯是一種薯蕷科的植物。
洪文龍是西臚鎮烏巖村的村民,種植姜薯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他種植的姜薯經常交給胡德利收購。洪兄介紹說,姜薯對種植環境的要求比普通作物高得多,首先水質不能有汙染,所以最好是在有山泉的區域種植,其次種姜薯的土質也非常重要,「白沙土」種出來的姜薯品質要比用田土種的更好。而且,種過一年姜薯之後,土地還得先改種其它作物,然後才能再次種姜薯。也就是說,必須實行輪作才能保證姜薯的品質。
西臚、河溪一帶為什麼會成為姜薯的主產區呢?除了有山泉水、白沙土等原因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這裡的地形。這一帶大多屬於低山丘陵區,日照充足,晝夜溫差也比較大,有利於姜薯可溶性糖的形成和積累。正是因為這幾個因素的疊加,西臚、河溪的姜薯皮薄肉多、潔白香嫩、粉泥粘連、口感爽脆,而且有清甜的香蜜味。
種姜薯比種其它農作物要求更高,但收入也更好一點。近年來,潮陽姜薯的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大,潮陽區政府也瞄準姜薯的市場前景,大力推進潮陽姜薯標準化建設,使產品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目前,全區姜薯種植面積200多公頃,年產量約7000噸,產值8500多萬元。今年初,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對「潮陽姜薯」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這是潮陽區繼金灶三稜橄欖、西臚烏酥楊梅之後,第三個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特色農產品。
晚上7點鐘,有不少商販趕到胡德利位於市區金新北路巷子裡的農副產品經營部。商販們深知,姜薯這種食材廣受汕頭市民的喜愛,特別是潮陽人,逢年過節都會煮上一碗姜薯湯來「食甜」,家裡有親朋來訪,也習慣煮姜薯湯來待客,所以姜薯的需求量是相當大的。至於姜薯湯的煮法,潮陽人一般是將姜薯去皮後刨成薄片,再放進糖水中煮,當姜薯片即將煮熟的時候,再加入雞蛋。
姜薯屬於藥食同源的食材,營養相當豐富,而且有溫肺、益乳、益肝、健脾、和胃、補腎、潤腸、養顏護膚等功效。有意思的是,採用不同的方法烹煮,姜薯還會呈現出比較大的口感差異。比如,刨成薄片涮熟的話,它的口感是酥脆爽滑的,而如果將姜薯切成段蒸熟,那麼蒸熟後,它的質地卻如芋頭一樣松粉。掌握姜薯的特性之後,就可以用它製作出各種各樣的佳餚。
姜薯壽桃
壽桃是經常出現在生日宴會上的點心。在別的地方,壽桃的皮一般是用麵粉做成的,而在潮汕地區,人們更喜歡用姜薯來做壽桃的皮。因為姜薯做成的點心皮不僅柔滑清香,而且更容易消化。
姜薯酵粿
木瓜姜薯粥
木瓜姜薯粥是將姜薯刨片後,和糯米、木瓜一起煮成甜粥,最後裝在木瓜皮裡面。這道甜品不僅清香可口,還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的功效。
蛋黃返砂姜薯
蛋黃返砂姜薯借鑑了返砂芋的做法,將鹹蛋黃蒸熟、碾碎,再用油炒至起砂,最後將油炸過的姜薯放進去翻炒,讓鹹蛋黃完全包裹住姜薯。這道菜既有姜薯的清香和粉糯的口感,又有蛋黃的鹹、香。
滒燒姜薯
滒燒姜薯口感柔糯,味道清香。
其實,姜薯還遠遠不止是眼前這些做法,它既可以切塊蒸熟,也可以碾成薯泥,還可以做成粿品,不同的做法賦予姜薯不同的風味。而無論怎麼吃,姜薯在潮汕人的心目中,都象徵著甜蜜美滿、吉祥幸福。
姜薯,因為地下塊莖的形態和顏色比較像姜而得名,但是「姜薯」只是它的俗稱,至於它的學名是什麼,究竟屬於薯蕷科裡面的哪一種植物,我們暫時還沒有看到相關的介紹。或許,正是因為種植的區域小,姜薯就帶著更加強烈的地方特色,它也因此成為潮汕味道的代表性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