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男子跳樓身亡後,騰訊表示此事與其無關,出於人道主義給予15萬元慰問金。但男子哥哥唐仁(化名)曾表示,應是賠償金而非慰問金,「15萬元一條人命,太少。」 圖片來自澎湃新聞。
文 | 黑桃J,匿名的法律學者
一直很奇怪沒有律師出面替那位因為封號在騰訊大樓跳樓自殺的男子起訴騰訊。
有一種觀點認為男子沒有理由起訴騰訊,因為騰訊提供的是免費服務。我來說說騰訊為什麼應該為男子負責,並賠償男子損失。
先從銀行和支付寶說起。
我們都知道銀行和支付寶提供的是支付、轉帳、銷售資管產品等金融服務。這些服務在客戶來看,完全免費,甚至支付寶為了吸引客戶、留住客戶,經常搞各種活動,倒貼錢給客戶。
那麼,銀行和支付寶有沒有為客戶提供人工客服?如果銀行和支付寶隨意終止服務,造成客戶損失,是否要賠償損失?
答案是,銀行和支付寶提供人工服務,造成損失也當然要賠償損失。因為銀行和支付寶雖然沒有直接從客戶收取費用,但是它通過這種服務從其他渠道賺到了錢。
舉例來說,2019年,支付寶的數字支付業務收入為519.05億元,平臺的數字支付總規模為111.1萬億元,所以佣金率為0.047%。每發生一萬元支付交易,支付寶從中抽成4.7元佣金。
這筆錢消費者沒有直接支付, 是商家付給了支付寶, 但最終這筆錢還是會由消費者承擔。
回到微信。
微信主要提供兩種服務,一種是社交服務,一種是金融服務(其他如廣告服務等因對百姓生活影響不大,此處忽略不提)。後者與銀行和支付寶並無不同。
問題是,騰訊在封掉客戶帳戶後, 同時也停止了社交服務和金融服務。
當年,騰訊進軍金融領域時,它的金融服務並不比支付寶好。它能追上來,靠的是「社交工具做金融」這個模式——因為社交積累了海量的用戶,社交的高度粘性、高使用頻率和便捷性,使騰訊很快殺入支付寶腹地。
換言之,騰訊通過捆綁、混淆社交服務和金融服務,在短時間內迅速成為金融和支付服務巨頭。
按照騰訊2019年年報,截止2019年12月末:
騰訊商業支付日均交易筆數超過10億,月活躍帳戶超過8億,月活躍商戶超過5000萬;
理財通資產保有量同比增長50%,客戶數同比增長1倍;
商業支付領域,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佔據市場份額90%左右,微信支付的交易筆數遠超支付寶(2.4:1),但單筆金額要小於支付寶,兩者在商業支付總額上大致不相上下;
2019年騰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收入1014億,同比增長39%,該項增長主要受益於商業支付活躍用戶和人均交易筆數增加。
如果沒有一個個微小的客戶支撐,憑什麼騰訊賺這麼多錢?
有人覺得跳樓男子不就是封號幾天嗎?無法聊天而已,幹嘛尋死?
這是你只用到了他們的社交服務,問題是人家店面也無法收款,影響做生意了啊。
一個攤位養家,一個二維碼收款,這是行動支付時代與千千萬萬小商販產生聯結的方式。
之前老乾媽的時候,騰訊申請凍結他們千萬資金,後來鬧出來是誤會。當時就有人說,多虧老乾媽財大氣粗,凍結千萬資金也能頂住,一般公司,你資金鍊一斷,搞不好就沒了。
我一個同學的朋友,就因為微信封號,到處找人,沒用。一個幾百人的公司,黃了。
一個幾百人的公司,就因為微信封號倒閉。那一個開著一家小糧店餬口的21歲農村小青年,封號,無異於要他的命。
就算是一個人欠款不還或者詐騙錢財,也要經過法律程序才能封他帳號,封他金融業務,你騰訊一家公司不經法律程序就封掉別人的金融業務?請問哪家銀行敢隨隨便便封別人的帳戶?支付寶敢嗎?騰訊僅僅因為聊天說了幾句你不愛聽的話,把人家的金融業務一塊封了,斷掉別人的生計活路,這合理嗎?
最可恥的是, 騰訊還不提供人工服務, 導致消費者到處求告無門。騰訊的傲慢霸道無理壟斷可見一斑,這和黑社會有何區別?
不清楚封號與解封的規則,又求告無門。在騰訊遇到的冷漠成為壓倒這個21歲年輕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圖片來自澎湃新聞。
今後,如果再有人遇到帳號被封,不要再找騰訊,直接到銀保監會投訴,憑什麼銀行和支付寶都有人工客服,就你騰訊不提供人工客服?憑什麼你隨意停掉支付服務和金融服務?肆意砸掉別人的飯碗?哪家金融機構敢隨隨便便封死別人的金融業務?
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金融已經滲透進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吃飯生存。為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提供普惠金融是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
我看到網上有人說自殺男子太蠢,為什麼不學習北京男子楊佳?如果騰訊覺得自己一家獨大,繼續傲慢霸道無理,恐怕就不是自殺問題了,早晚還要出大問題。
本文源自雲律通法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