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辨析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一直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問題,對這一問題在道德上的思考,誕生了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方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主張呈現出內在一致性的發展趨勢:無論是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都把理論的落腳點置於實現個人自由的基礎上。然而,近年來這種個人自由的主張在面對時代的複雜變化時逐漸暴露出內在的缺陷,這促使我們回到馬克思和阿多諾重新思考這一問題。

 個人的自由與社會的發展相統一

馬克思把人看作社會性的存在,亦即人是處於歷史現實中的實踐的個人。這就意味著人的本質並不是僵化固定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展開和發展的。實踐不只是實現主客體統一的環節,在馬克思這裡,更多地表現為歷史不同發展階段基於分工的差異所形成的特定社會關係結構。基於這種社會關係結構,馬克思指出人是社會性的存在,進而把社會理解為現實具體的個人在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相互關係。馬克思在分析了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之後,發現社會一方面是個人基於分工而形成的相互交往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個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產生出來的「普遍之物」。這種「普遍之物」就是代表普遍利益的「社會」,所以社會也被理解為總體性的。

但是,馬克思在分析了資本主義及其之前的時代後發現,個人利益與社會的普遍性利益總是對立的。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結構表現為一種資本的邏輯,資本邏輯以商品的生產、交換等為表象,但這種表象背後是剝削和壓迫,以及資本對整個社會的統治和裹挾。概言之,資本邏輯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進而導致個人與社會關係的異化。

因此,馬克思強調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與社會是一種否定性的關係。一方面,資本關係下的自由始終是受限的,個人的生活和自身狀態都受到他所處的物質生產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否定是個人實現自由的必然條件,個人只有否定異化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後才能打破個人與社會的對立。馬克思通過「否定性」的辯證法闡發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總是糾纏在一起,無法分開。同時,個人自由的實現需要以否定不合理的社會關係為前提。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自由不能通過個人單獨實現,而是「聯合起來的個人」依靠發達的生產力和現實的實踐活動實現。這種現實的實踐活動意味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的革命性否定和對新的社會生產關係的構建。所以,馬克思認為個人的自由問題實質上是社會性的問題。

人與社會處於中介性之中

長期以來,有些學者把阿多諾的思想解讀為後馬克思主義或者後現代主義,進而割裂了阿多諾與馬克思思想的內在關聯。從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這一視角出發,我們發現這種主觀的割裂並不成立。阿多諾受馬克思的影響,把社會理解為一種總體性的存在,並且在商品交換等維度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結構。同時,阿多諾認為人是社會性的存在,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做一些非自願的事情,這些都是因為社會和自然對人產生制約的結果。這種制約使得人感覺到痛苦,並試圖擺脫這種制約,進而人成為了主體。具體而言,阿多諾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從以下幾個方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思想。

第一,研究方法的繼承與發展。阿多諾在《否定的辯證法》中遵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於否定性和同一性的方法,提出了同一性和非同一性的思辨方法。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並不是一種同一性關係,而是互相尊重對方差異的非同一性關係。第二,研究立場的繼承與發展。阿多諾在《理論與實踐的旁註》中進一步分析了馬克思思想中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指出理論並不是指主體,實踐也不是指客體。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中,阿多諾認為,社會並不僅意指被實踐的客體,因為把社會看作實踐客體就意味著對社會存在貶低與徵服的心理。這種心理是啟蒙運動所宣揚的理性至上原則導致的,因為這種原則會導致對社會客觀內容的忽視,因此阿多諾提出「客體優先性」原則,強調人與社會的關係不是實踐與被實踐的關係而是互為「中介」的關係。第三,研究內容的繼承與發展。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阿多諾,都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結構。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結構的批判主要指向了物質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以及人們為了滿足生存需要而不得不從事的異化勞動。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他關注的是理性邏輯對自然的控制,因而並未進一步深入到對資本主義的理性形上學以及與之相應的意識、文化、藝術等展開批判。阿多諾則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理性所代表的精神層面和文化領域。在阿多諾看來,成熟時期的資本主義對人的控制不僅在物質生活資料方面,也在精神、心理、意識形態等多個方面。因此,阿多諾對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結構的批判主要集中於對「文化工業」的批判。

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阿多諾認為個人與社會是一種「中介性」的關係。阿多諾基於「中介」的辯證思想跳出了傳統的同一性邏輯,上升到一種非同一性邏輯。因為事物本身與認識主體、社會與個人之間都是非同一性的,作為非同一物的社會並不是主體通過實踐直接與之相統一,也不是所謂的通過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對社會進行否定之後獲得的統一,而是通過中介來獲得二者的統一。在阿多諾看來,客體雖然只能通過主體來思考,但它總是某種與主體相對的、不同於主體的東西;而主體在其本性上先在地也是客體。我們不能想像一個不是客體的主體,但可以想像一個不是主體的客體。主體也是一種客體,這是主觀性的一部分意義,但客體的意義卻不包含其成為主體。客體儘管只能通過主體來顯現自身,但它畢竟是外在於主體的存在物,因此需要以中介把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聯繫起來。

因此,阿多諾指出個人和社會都是一種中介性的存在,二者不可能直接統一。個人與社會的直接統一在阿多諾看來只是主觀的理論假定。阿多諾認為,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是被中介的,而不是完全獨立的存在。個人不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社會也不能獨立於個人而存在。社會並不是現成存在的實體,而是一種被個人中介出來的社會;個人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被社會中介了的個人。換言之,只有在相互的中介關係中,個人和社會才能夠成為自身。因而,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隻有在這種相互的中介關係中才有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阿多諾在發展馬克思思想的過程中,一些觀點有悖於馬克思。馬克思相信人類有著通過實踐改變世界的力量,並以無產階級的實踐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弊病,進而認為無產階級最終會掌握理性的力量,進而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野蠻。阿多諾對啟蒙精神持批判態度,也就看不到無產階級的進步力量和人類社會進步的前景,從而陷入了悲觀主義。正因為看不到無產階級的進步力量以及對社會現實的失望,使得他的理論沒有直接面對現實世界,而只針對傳統哲學的同一性思維,提出了非同一性的文化批判方式。因此阿多諾只是在解釋世界,而未能改變社會現實。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現代政治的道德基礎與當代西方規範性政治倫理思想研究」(20QT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士聰

精彩推薦:

社會科學更需注重實踐

深入學習「四史」 加強思想建黨

隋唐「禮樂為虛名」論爭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解析列寧對「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的劃分
    一書中講的兩個重要的基礎理論問題:一是為什麼說「物質的社會關係」是「不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思想的社會關係」則是「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二是為什麼說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就能說明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筆者根據列寧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論述,對這兩個問題做了深入地分析和論證。
  • 虛擬社會是社會關係的反映
    虛擬社會是社會關係的反映 2016年06月22日 09: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宇 字號 內容摘要:虛擬社會是社會關係的反映?
  • 社會關係影響老年自殺的多維解構
    眾所周知,由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世俗社會,沒有強大的宗教制約和法律規範來抗衡個人的自殺行為。相反,自殺往往成為了遇到困境的選項和解脫方式。有實證研究表明,相比於外國老年群體,老年的華人在身陷困境中更容易有自殺念頭和嘗試自殺,這無疑和華人的社會文化有密切的關聯。最後,社會因素對於老年自殺的影響越來越顯著,尤其是在當下社會變革劇烈的中國。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這種異化只是存在於哲學家的意識之中:「整個歷史過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異化過程,實質上這是因為,他們總是把後來階段的普通個人強加於先前階段的個人並且以後來的意識強加於先前的個人。由於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即一開始就撇開現實條件,所以就可以把整個歷史變成意識的發展過程了。」
  • 意識與能力形成的社會關係
    幾千年甚至幾萬年前的某個人與事能直接作用於今天。伏羲定四季,明四方,創八卦,今天仍在被人們廣泛應用。夏禹實行權力世襲,課稅,兵役,刑罰手段,國家與權力初步形成,從此,權力與財富地位相媾合,統治利益成為世人追逐的目標。
  • 靠社會關係進入企業,應該怎樣處理這個關係?
    有一項大學生就業網絡調查表明:44.82%的被調查者認為最有效的就業方式是通過家庭、個人的社會關係和找熟人;其次是通過人才機構舉辦的招聘會、個人自薦、學校組織的就業推薦活動得到工作。社會關係似乎成為了職場的「金鑰匙」,但因社會關係進入職場的弊端也非常大。小餘的業務能力非常強,當初進這家公司是哥哥的朋友引薦的,他哥哥的朋友是在這公司當總裁,進入公司之初,小餘一直不認識這位總裁,但是卻受了他很多關照。
  • 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不是「一切社會關係總和」
    馬克思主義理論通常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人」這一基本概念的,其一是現實的人,即處在一定的自然關係、社會關係、人際關係之中從事現實活動的人,他們是人類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馬克思所指出的「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5],這裡的個人正是在現實中從事現實活動的個人;其二是理想性的人,即確證人的本體存在的人。
  • 「技術決定論」辨析
    【本課主題】  「技術決定論」辨析  【主講嘉賓】  周金華,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精彩論述】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與技術既保持著各自的相對自主性因此,在技術與社會關係問題上,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任何一方,而應該把技術與社會看成是一個動態整體。也就是說,社會和技術處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要素間的整體性互動和進化之中。就此而言,單獨強調技術對社會的決定作用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正確的。  正確看待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要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要堅持唯物辯證的方法論立場。
  • 教育與社會關係的主要理論有哪些
    大家在學習教育理論的過程中都會碰見各式各樣的人物和理論,尤其在教育學當中最為常見,針對於教育與社會關係當中的理論相信大家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那麼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整理我們教育與社會關係當中的理論、人物及思想吧!
  • 關於教育與社會關係的主要理論
    (二)篩選假設理論1.代表人物:麥可·史潘斯2.主要觀點:篩選假設理論又叫做文憑理論,是指教育是一種表示個人能力的信號或工具。這種理論把教育視為一種裝置,其主要作用是幫助僱主識別能力不同的求職者,以便把他們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
  • 雌象社會關係的本質與親緣關係
    親緣與合作性社會關係許多原因使得親緣性不是雌象間親和、合作性社會關係唯一或最重要的因素。例如,考慮到大象對社會關係的良好記憶及它們可以通過聲音或氣味線索來識別親屬,大象或許不需要依賴親緣識別(true kin recognition)能力 (McComb et al. 2000, 2001, 2003; Moss 1988; Poole et al. 2005; Rasmussen and Krishnamurthy 2000)。
  • 論刑罰在恢復性社會關係中的調節作用
    而"犯罪"這一階級社會中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由於其犯罪行為使得原本正常的社會狀態被打破,如何使被打破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得以修復,正確的社會引導、行政的幹預、政府的紓解以至於刑罰的調整等都是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得以恢復的渠道。
  • 家庭成員及社會關係情況登記表(電子版)
    家庭成員及社會關係情況登記表(電子版) 2016-10-09 16:08 來源:空軍招飛局 作者:
  • 喻國明:媒體內容傳播應嵌入社會關係渠道中
    網際網路條件下的媒體尋求脫困之道,關鍵就在於能否針對網際網路釋放出來的個人能量和價值,最大限度地去整合、利用資源。    過去,我們的社會有兩種基本賦權方式:行政賦權、市場賦權,而今天我們都叫「新媒體賦權」。新媒體賦權的本質是關係賦權,換句話說,誰能夠用某種方式激活大家的關係認同、情感認同,誰就能更多地創造出一些新的模式、新的辦法,誰就是網際網路當中的英雄。
  • 心理學2016考研社會心理知識點之社會關係(一)
    社會關係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和精神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相互關係的總稱,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我們生活在社會當中,就要面對各種各樣複雜的社會關係,2016考研心理學這部分內容也需要我們重點去複習。  社會關係(一)  1.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  (1)人際關係。
  • 謝作詩:市場化深刻改變家庭社會關係
    工業經濟時代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產力的提高,同時也深深地改變著社會關係。這種轉變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不過是適應各自的時代要求罷了。  跟60後比起來,80後親戚關係淡漠了很多。是因為他們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嗎?可是,獨生子女現象為中國所獨有,上述現象卻不為中國所獨有。而且,與上述現象相伴隨,世界範圍內還出現了家庭小型化、與老人合居家庭越來越少等現象。
  • 【考研英語】同源文詳解105期:網絡個人主義正在改變社會關係
    點評:段Ⅰ提出現象——網絡正在改變人們的社會關係。首先指出,社會關係正在發生變化,科技處在這一變化的中心;然後具體說明人們的社會關係的模式;接著指出,這些關係正日益以數位技術為媒介。第五句點明digital technology(即首句的technology)對社會關係的影響。
  • 法律英語詞語辨析:「違反」的不同辨析
    為了更好方便同學們學習法律英語,超律志開闢專欄【法律英語詞語辨析今天,小編就選取了最常用表達「違反」的三個詞彙來進行比較辨析。Breach: 違反;違約。從廣義上,breach在法律英語中「違反」的翻譯普遍適用,其既可以指違反法律,也可以指違反了自己的職責、義務。但是,從狹義上而言,它被譯為合同一方對合同條款、允諾的違反更加精確,其使用範圍幾乎概括了整個民商法領域。
  • 面試被要求寫清社會關係 企業逐條求證被指為背景招人
    內容不外乎個人簡歷的常規信息、父母資料,有的還要至少寫出旁系親屬、日常社交朋友、同學的年齡、工作單位、職位信息、聯繫方式。 近日,去一家大型民營企業求職的小朱遇到了這樣的糟心事,由於他沒有填寫,就被拒絕面試。在他看來,這是在拼爹拼親友拼同學。
  • 高考英語詞彙辨析:area,region與district辨析
    高考英語詞彙辨析:area,region與district辨析 高考微信 高考英語詞彙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