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3日 14:40 來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趙家祥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An Analysis of Lenin's Division of "Material Social Relations" and "Idea Social Relations"
內容提要:文章探討了列寧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一書中講的兩個重要的基礎理論問題:一是為什麼說「物質的社會關係」是「不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思想的社會關係」則是「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二是為什麼說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就能說明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筆者根據列寧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論述,對這兩個問題做了深入地分析和論證。
This paper discusses two important theoretical questions in Lenin's book of「 What are People's Friends and How do They Attack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Members.」 One is why we say that「material social relations」 are「the relations that are not formed through people's consciousness」,and「idea social relations」 are「the relations that are formed through people's consciousness」.The other is why we can illustr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forms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dure,by attributing social relations to productive relation,and productive relation to the level of productive force.The author has deeply analyzed and argued these two questions in this paper,based on relevant writings of Marx,Engels and Lenin.
關鍵詞:物質的社會關係/思想的社會關係/生產關係/經濟基礎/material social relations/idea social relations/productive relation/economic foundation/superstructure
一
列寧在1894年寫的《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一書中,解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所說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時,把社會關係區分為「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並對這兩種社會關係的內涵分別作了界定:「物質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或經濟基礎),是「不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思想的社會關係」(即上層建築),則是「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1]109-110。列寧把馬克思說明「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所用的方法概括為「兩個劃分」和「兩個歸結」。他指出,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即決定其餘一切關係的基本的原始的關係。」[1]107列寧還說明了兩種社會關係之間的相互關係。他說:「他們的基本思想……是把社會關係分成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思想的社會關係不過是物質的社會關係的上層建築,而物質的社會關係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識為轉移而形成的,是人們維持生存的活動的(結果)形式。」[1]120-121隻有正確理解這兩種社會關係之間的關係,才能科學地說明「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列寧指出:「只有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列寧同時指出,歷史唯心主義者之所以不能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就是「因為他們只限於指出人的社會思想和目的,而不善於把這些思想和目的歸結於物質的社會關係」[1]110。列寧的這個思想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而且是寫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特別是寫進了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的。但是,「孰知非真知」,列寧的這個思想所包含的兩個重大的基礎理論問題,人們卻很少深入思考和探討過。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說「物質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或經濟基礎)是「不通過人們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思想的社會關係」則是「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說把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水平,就能說明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下面我們就分別探討這兩個問題。
二
首先探討為什麼說「物質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或經濟基礎)是「不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這個問題看似十分容易,實際上非常困難。筆者思考了很多年,至今也不敢說有把握把這個問題完全講清楚。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的發展一樣,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這是指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的發展的共同性。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的發展又是有區別的。恩格斯指出:「社會發展史卻有一點是和自然發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們把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撇開不談)全是沒有意識的、盲目的動力,這些動力彼此發生作用,而一般規律就表現在這些動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中,無論在外表上看得出的無數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證實這些偶然性內部的規律性的最終結果中,都沒有任何事情是作為預期的自覺的目的發生的。相反,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2]247這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界的發展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自然界事物的變化是盲目的、無意識的。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就通過這些盲目的、無意識的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表現出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則不同,人類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正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3]131「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麼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2]532恩格斯也指出:「『歷史』並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4]118-119人類通過勞動創造了自己的歷史,從而也就形成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社會歷史規律就是人的活動的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歷史規律也是歷史主體實踐活動的產物,在作為歷史主體的實踐活動之外,沒有社會歷史的創造主,也沒有社會歷史規律的創造主。而且,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不能自發地實現,需要通過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離開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就沒有人類社會的歷史,當然也就談不上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既然人類社會的歷史是由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就是人的活動的規律,它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的產物,並且需要通過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那麼,作為人類社會構成部分的「物質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或經濟基礎),自然也是在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具體地說,就是在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過程中,不僅生產出物質產品,而且生產和再生產出生產關係(即「物質的社會關係」)。這一點馬克思有很多論述。他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批判蒲魯東時指出:「經濟學家蒲魯東先生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中製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是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係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5]141這裡說得十分清楚,生產關係(即「物質的社會關係」)同物質產品一樣,也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講到社會生產過程時說:「社會生產過程既是人類生活的物質生存條件的生產過程,又是一個在歷史上經濟上獨特的生產關係中進行的過程,是生產和再生產著這些生產關係本身,因而生產和再生產著這個過程的承擔者、他們的物質生存條件和他們的相互關係即他們的一定的社會經濟形式的過程。」[6]925這裡也明確指出,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和再生產出他們的生產關係(即「物質的社會關係」)。既然「物質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或經濟基礎)是在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的,那麼,為什麼列寧卻說它是「不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呢?這顯然不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雖然列寧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一書中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他在1908年寫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則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作出了科學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