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繪製首個地球微生物「社會關係」網絡

2021-01-10 騰訊網

單個微生物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微生物的功能絕非「分解者」這麼簡單,影響到溫室氣體的、綠色生產的、人體健康的方方面面,其群落組成和功能具有極高的複雜性。

如何更好認識微生物的特性,過去科研人員常常在微觀尺度挖掘其具體特性,但有時如同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局部。就像人類社會,光是知道一個人叫什麼名字,是無法了解人類社會的全貌,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更好描述。

近日,浙江大學徐建明教授團隊通過分析地球微生物組計劃(Earth Microbiome Project)大數據,構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網絡,通過對其「社會關係」的分析,首次揭示了地球多種環境中微生物組間的互聯模式。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微生物領域頂級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馬斌研究員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徐建明教授為通訊作者,浙江大學為第一和通訊作者單位。

圖1. 地球微生物組共存網絡 (a) 及不同環境中的亞網絡 (b)

用大數據「篩出」微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

食物網通過捕食和被捕食關係建立起來的生物相互作用網,類似地,在微生物群落中,不同微生物間存在著共生、寄生、捕食和競爭等相互作用形式。

釐清不同生態系統中微生物的複雜交互作用關係,具有兩大挑戰。一是超過95%的微生物無法人工培養,進而無法通過實驗法一一甄別;二是上萬種微生物之間存在幾億對相互關係,面對這樣的海量數據根本無法通過傳統的實驗開展研究。

與此同時採用統一採樣、測序、分析的全球最大標準化環境微生物組資料庫的建立,為中外科學家研究確定了豐富的數據資源。

浙大科研人員通過構建微生物生態網絡算法建立一個「篩子」,篩出微生物之間的交互作用。科研人員從大數據中找到微生物之間的規律,並通過這種規律構建起一套統計模型進而篩出相互規律。

由此,徐建明團隊通過綜合分析全球多種生存環境(土壤、植物、動物、水體等)中的微生物組數據,構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網絡。「通過這張網絡,我們對微生物的關係能夠更看清,為進一步理解運行機制提供了前提。」

沒有微生物 「社會」是一座孤島

隨著同一個生態系統內微生物關係的明確,浙大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跨界的互聯表徵。他們發現相同關係越多,連線越粗,也意味著有共同的相互作用。這就反應出不同生態系統之間,微生物關係與交往。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要從系統角度認識事物,加深了對地球微生物重要性和多樣性的認識。」徐建明介紹,整體社會關係網絡的相似性,反應潛在的交流的強度。土壤和淡水的關係,比土壤和鹹水的關係要大。這很大程度上在於水的循環作用和影響程度。

地球微生物組中不同生境中的微生物組都有緊密聯繫,並可依據關聯特徵可劃分為不同的子網絡。根據子網絡間的相似性,可進一步將子網絡分成兩組。值得注意的是,土壤微生物組與動物表面、動物腸道和淡水微生物組有密切關係,而植物、動物體表的微生物是連接兩組子網絡的橋梁。

馬斌說,所有的微生物是相互關聯的,不能割裂開來去理解。例如要知道腸道微生物組,其實也要研究環境對其的影響。「如果只是從微生物群落組成的角度進行研究,有時候常常不能真正認識微生物組運行的內在機制。」

圖2. 地球微生物組的互聯特徵

論文連結:

(文 柯溢能/圖片由課題組提供)

本公眾號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承辦

相關焦點

  • 科研 | Microbiome:微生物共存網絡反映地球微生物「社會關係」(國人作品)
    1.地球微生物共存網絡構建了14個代表不同環境的微生物共現網絡,包含12646個精確序列變量(ESV)。為了降噪和假陽性預測,網絡包含的ESV至少在10%的樣本中存在;我們還使用了保守的統計截止值(見「材料和方法」一節)。
  •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2:33:40 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Emiley A. Eloe-Fadrosh小組繪製出地球微生物組的基因組圖譜。
  • 研究繪製微生物群落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研究繪製微生物群落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55:55 美國康奈爾大學Iwijn De Vlaminck和Hao Shi研究組合作繪製了微生物群落的高度復用的空間圖譜。
  • 《我的微生物朋友》丨寫給孩子的探索地球微生物共生秘密的繪本
    生物學家史蒂芬·傑伊·古爾德說這是一個微生物的時代,過去如此,將來還是如此,直至世界終結,在歷史的這個時期,微生物越來越成為我們了解自然、地球和我們自己的焦點,如何與這些看不見的微小生命和諧共存,是我們面臨的永恆問題。
  • 嘉興小夥用4個小時改編浙大校歌 火遍網絡
    凌晨窩在小閣樓裡四小時完成創作說起為什麼想到做這個Rap版浙大校歌,李晨嘯告訴記者:「那天凌晨,我原本是要加班趕一個項目,所以想做個音樂放鬆一下。從3月8日凌晨2點到6點,他窩在浙大紫金港青溪一舍7樓的小閣樓裡,完成了整個創作。校歌對於每一個浙大人都是特別的存在,李晨嘯用不同的方式將它呈現出來,別具一格,但他自己覺得還有改進的空間。「我覺得現在對這首校歌改編,還有很多瑕疵和缺憾。一方面是我水平有限;另一方面設備、地點、時間有所限制。本來最後一段是想要加一段嘶吼,但由於時間太晚閣樓隔音效果不好,最後也就放棄了。」
  • 飛出地球,微生物如何在太空點石成金?
    變廢為寶 在德國,一家名為 BRAIN(生物技術研究和信息網絡)的公司正利用存有 5 萬多個微生物的巨大的菌種保藏庫來鑑定出最具金屬提取能力的微生物
  • 【考研英語】同源文詳解105期:網絡個人主義正在改變社會關係
    點評:段Ⅰ提出現象——網絡正在改變人們的社會關係。首先指出,社會關係正在發生變化,科技處在這一變化的中心;然後具體說明人們的社會關係的模式;接著指出,這些關係正日益以數位技術為媒介。第五句點明digital technology(即首句的technology)對社會關係的影響。
  • 呵護地球皮膚 微生物既是受益者又是主力軍
    呵護地球皮膚 微生物既是受益者又是主力軍萬物有科學今年的12月5日是第七個世界土壤日,主題為「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眾所周知,土壤猶如地球的皮膚,這裡可謂微生物的「大本營」,每克土壤中的微生物數以億計、種類數以萬計,細菌、古菌、真菌、病毒以千姿百態的生存方式與人類共生。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人類活動的頻繁幹擾,土壤面臨多重壓力,導致其生物多樣性日益受到威脅。
  • 科學家繪製了人類骨骼肌發育的首個路線圖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團隊繪製了首個人類骨骼肌發育的路線圖。相關論文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確定了從早期胚胎一直到成年存在於骨骼肌組織中的各種細胞類型。
  • 浙大成為首個純機器人送貨高校,果然是別人家的學校……
    10月30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內出現一支物流機器人車隊,它是由小蠻驢領銜的22個阿里物流機器人,雙十一期間,機器人將全權承包浙大的包裹配送。浙大一直有「高校快遞王者」之稱,其配送排全國高校前列,機器人從出發到送達不超十分鐘,未來幾天預計機器人每天講配送超3000個包裹。
  • 疊層石:地球上演化歷史最長的微生物化石記錄
    研究表明,現代疊層石微生物席生態席的主要造席微生物是絲狀藍藻、絲狀的光合細菌和某些球狀藍藻。同樣的,地球上的古老巖石(特別是疊層石燧石)中原位保存的藻席,即由無數單細胞生命組成的微生物群落是我們從生態學角度研究地球上古老的微生物生態系統進化的最好材料。與疊層石有關的生命類型,不僅有建造疊層石的造席微生物,還有起著破壞疊層石的作用的生物活動。
  • 外太空國際空間站外殼,檢測到微生物,地球生命起源是否要改寫?
    極端環境下生存的微生物除此以外,它們還有一項其他地球生物沒有的天賦技能,就是在不利生存的情況下,它們會進入休眠模式!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直到環境變好,會再次甦醒過來!科學家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挖出的闊口罐病毒,經歷了6萬年的冬眠,只要環境以合適,就立即甦醒了過來,並且「毒性不減」這就是微生物的恐怖之處,另外一個讓人感到恐怖的就是微生物在地球的數量,如果把一個人的身體看做地球,那麼,微生物的數量比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總量加起來還要多。
  • 寧波晚報:城管繪製萬達—聯盛商圈周邊車位圖
    寧波晚報:城管繪製萬達—聯盛商圈周邊車位圖 時間:2014年03月31日    編輯:    來源:寧波晚報     瀏覽次數:次 昨天鄞州區城管局推出了首張手繪車位圖,該車位圖詳細標出了萬達—聯盛商圈周邊的5000餘個停車位,只要一圖在手,就對所有車位一目了然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最新綜述
    相關性網絡的使用能提高我們對微生物共存模式量化的同時,提高了對驅動微生物群落聚集因子的理解,甚至還提高了在環境梯度上識別高度相關類群和關鍵物種的能力。微生物網絡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應基於對動植物群落研究的多年經驗加以發展。然而,對於網絡中的生態解釋仍缺乏有力的證據,這需要在網絡中進行更多的實驗驗證。
  • Topic:首個人工設計基因組微生物誕生了,是個大腸桿菌
    《自然》15 日發布的一篇論文顯示,在兩年的時間裡,劍橋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們讀取並重新設計了大腸桿菌的 DNA,創造出了全球首粒全套基因組經過重新編碼的大腸桿菌。它證明了人工設計過的基因組可以產生生命,而微生物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得以進一步突破。
  • 浙大推出網絡公開課
    近日,浙江大學於省內率先推出網絡公開課。大家可登錄它的開放課程網頁http://ocw.zju.edu.cn/cn/default.html一領名師風採。        浙大推出的首批8門課程中,有明星教授鬱建興談當代社會建設,還有百家講壇「壇主」董平教授講王陽明的古代哲學,甚至還有器官移植、茶文化等相對專業的課程。
  • 微生物與地質過程
    報告題目:微生物與地質過程 報告人:孟繁莉 副教授 報告時間:6月20日9:00-10:00 報告地點: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古生物中心三樓會議室 網絡平臺:釘釘群號35204566,也可在報告開始前掃描下方二維碼入群。
  • 我就在那地球深處慢慢慢慢地活著:科學家在地殼中發現微生物
    亞特蘭蒂斯淺灘(Atlantis Bank)與一處海底山脈相連,這裡有暴露在表面附近的地殼深部巖石,研究人員對該處取回的巖石樣本進行了分析,發現在地球內部這樣一種營養貧瘠的狹小裂縫中,仍有微生物適應了生存。真菌蠟葉散囊菌(Eurotium herbariorum)的培養基,這種真菌通常提取自洋底沉積物。
  • 如何讓微生物衝擊圖動起來呢?
    #美格基因,發現微生物之美#如何讓微生物組衝擊圖動起來呢?趕緊往下看看吧!以下文章來源於紅皇后學術 ,作者紅皇后學術。為什麼要用桑基圖?在微生物群落分析中,桑基圖可以用來展示不同分類學水平微生物的豐度及其從屬關係,可以簡單的說是一種包含物種豐度信息的系統發育樹。在一些時間序列或大規模區域樣本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常都會非常關注核心微生物組,也就是在一系列時間序列樣品或各種不同類型樣品中共有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代表了樣本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微生物。
  • Microbiome:畫一個全球微生物網絡圖
    此研究從地球微生物組計劃種選取14個環境,23595個樣本和12646個序列變異,得到了地球微生物共發生網絡。 該網絡分為8個分類學上明顯的模塊。不同環境的微生物群落中有不同的共現模式。大量的specialist edges(只在一個子網絡中出現的邊)表明了環境特異性共生關係是微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