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個體化的世界,友誼成為撒尼傳統社會關係的主要形式

2020-12-17 蟬說大事

面對日益個體化的世界,需要藉助一種比較的視野,洞察紛繁複雜的人際交往。在人類學傳統研究中,朋友是親屬關係的附屬。在施耐德新親屬關係理論的關照下,人類學朋友研究從親屬關係視角分析友誼,逐漸發展出「文化親緣性」、「融洽關係」等概念。從喪禮這一塑造小伴關係的特定文化空間出發,透過對小伴文化意涵和社會功能的梳理,可見朋友在撒尼人際交往和社會聯結中重要的文化意義,友誼成為個人或集體聯盟的一種主要形式。

朋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個群體,是村落人際交往的重要基礎。但與親屬關係研究相比,朋友很少得到學界系統的關注。這部分源於人類學早期關於無國家社會的研究傳統(親屬關係被認為在無國家社會中具有重要的組織作用),以及人類學試圖「將民族學作為一門等同於物理或化學的科學」的願景,因而,基於生物血親的親屬關係掩蓋了其他社會關係。在涂爾幹、施耐德、薩林斯、莫斯以及蔡華等關於親屬關係的討論中,均圍繞「為什麼親屬關係人類學把生物維度作為研究人的親屬身份的基礎」以及文化、社會在親屬關係中處於何種位置展開,朋友等親屬關係之外的社會關係在社會結構中的意義被遮蔽,因而忽略了對「不同社會中塑造親屬關係、友誼等社會關係的文化空間、歷史及意識形態的探討」。本文擬從石林撒尼人喪禮中的小伴關係出發,就小伴與人際交往、社會再生產等關係展開討論,認為朋友在撒尼人際交往和社會聯結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並就個體化背景下撒尼傳統社會關係提出新的思考。

傳統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是在親屬關係中分析友誼。儘管隨著施耐德批判人類學傳統研究方法的新親屬關係研究的出現,並被斯特拉森、卡斯滕等進一步發展,但這一研究傳統還是在很多方面被保留下來。因而,在親屬關係研究中,「冒充的、虛構的親屬關係模式以及親屬關係結構存在於特定的社會中」。如努爾人因同一年齡組織成員子女被視為手足而禁止通婚[9],喬丹對誓盟兄弟作為擬親行為的討論,卡斯楚將亞馬孫土著社會「正式的或儀式性的友誼」考慮進「親屬關係」的研究等。不過,在傳統「大親屬理論」的關照下,朋友更多是作為一個邊緣性角色出現的,特別由於對親屬關係的強調,犧牲了社會關係的其他方面。

如坎貝爾透過在希臘山區的研究,指出牧民中親屬關係和姻親的總體要求如何可以減少任何其他形式的關係;羅傑斯和奧貝德在關於莫三比克南部的村莊和黎巴嫩牧區的研究中,均分別談到社會,認為這些關係類型不應被視為互相排斥,但奧貝德也指出,「友誼即使被認為是構成自主境界的一種單獨的關係,也是一個包羅萬有的社會心理意識形態一部分,其核心在於親屬關係」。而在弗裡德曼、林耀華等關於漢族世系村落組織(Lineage-village organization)的研究中,均強調血統和地域對社會交往產生了強烈影響,且由男系親屬佔主導地位。

當然,施耐德對生物決定論中血親關係的徹底否定被貼上「盲目解構」的標籤,這也使得人類學的後續發展強調應儘量避免對親屬關係(基於生物性的)窄化的定義。在此基礎上,卡斯滕提出可以涵蓋朋友等關係的「親緣性」概念,即與單純強調生物性或文化性相比,更應該關注「文化親緣性」。因而,朋友、鄰居、熟人之間的來往等成為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們開展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如,斯塔福德透過對「來往」的關注,指出在中國任何地方,人們製造親屬關係並強調這些關係中的社會延展性,其目標是展示中國人各種形式的親緣性怎樣成為一個連續統一體,這其中包括了從父系社會到朋友之間的延伸。與斯塔福德不同,艾倫·斯馬特則跟隨楊美惠的關係學闡釋,提出關係和友誼既有聯繫又有差異,友誼同時還是關係建立的基礎。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親屬促進了朋友意識的形成。這也揭示了朋友和親屬概念在人們日常生活實踐中的複雜性。除了親緣,其他與親密關係相關的概念也被提出來,如皮特·裡費斯提出了「融洽關係」概念。

以親緣性為基礎的跨文化親屬研究,沒有在生物和文化間進行武斷的劃分,沒有隨意地臆測什麼構成了親屬關係,這對於理解人類學親屬經驗中的文化多樣性、思考親屬關係與更廣泛的社會親密性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太過籠統,也暴露出不能區分不同關係中的人,以及其變化維度的重要性的缺漏。或者說其還是將親屬關係和朋友研究置於一個混雜的關係中,這對於探索特定社會中塑造親屬關係抑或友誼等社會關係的歷史、文化空間或意識形態是不利的。

在對朋友、親緣、親屬關係進行對比討論的基礎上,桑託斯通過對中國南方農村漢人社會「同年兄弟姐妹」的研究,認為友誼現象是形成人類親緣關係的一種主要形式,與親屬和婚姻關係有清晰的區分。作者在釐清與中國誓盟兄弟的區別時,透過同年兄弟其後的實踐與情感,試圖拓寬中國農村親緣關係研究,以超越男系親屬和地方性。最後,作者認為,對朋友核心的認識將啟發當下關於親屬關係和親密性的討論。在這篇文章中,朋友在社會結構中的意義開始凸顯。

綜上,人類學朋友研究從親屬關係出發,逐漸發展出親緣、融洽關係等概念,雖然反映了朋友和親屬在人們日常生活實踐中的複雜性,但不論「是分析親屬關係中的友誼」,還是「在親屬關係研究中納入對友誼的討論」,均把友誼作為一個邊緣性角色,朋友在社會結構中的意義並未得到重視。在對人的關係網絡的研究中,親屬、姻親等依然佔據主導地位,很少看到關於友誼網絡的討論。此外,已有研究多聚焦於釐清朋友與親屬關係的範圍與外延,或闡釋朋友的分類與構成,忽略了對塑造友誼的特定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關注。最後,中國社會的友誼研究多建立在對漢人社會討論的基礎上,朋友在不同民族文化中表現出的多樣性並未得到體現,這對於探討中國農村社交模式是不全面的。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居住在雲南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並向四周輻射至宜良縣、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彌勒縣,曲靖市陸良縣、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等地。撒尼人有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在20世紀60年代被改拍成電影,與《五朵金花》、《蘆笙戀歌》等一同成為雲南民族文化的典型。撒尼人能歌善舞,以撒尼文化為創作素材的民歌《馬鈴兒響來玉鳥唱》、《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等享譽全國。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加之地方政府為推廣旅遊的宣傳造勢,石林及彝族撒尼人逐漸為外界熟知。但由於地處山區,歷史上撒尼社會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業生產是撒尼人的主業,並在農閒之餘從事織麻、釀酒、木工、醫藥等兼業。副業並未給家庭經濟帶來創收,僅是自給自足生產的一部分。農忙時節,撒尼人以血緣親屬、朋友為中心開展勞動互助,日常生活所需也多通過社會互惠滿足,特別在村落紅白喜事等重大活動中,人或物的幫扶成為維繫社會再生產的重要支撐。

相關焦點

  • 社會關係影響老年自殺的多維解構
    其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在現代化、信息化、城市化及家庭核心化的當下,老年人的社會隔離反而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社會關係結構和功能較以往發生了顯著地不利變化。社會關係的結構失衡和功能缺失進一步惡化了老年人生理、心理、環境、文化等因素的不利處境,綜合作用導致了老年人的生命悲劇。一, 老年自殺是世界各國的嚴峻挑戰老年自殺是舉世公認的公共衛生難題。
  • 關於教育與社會關係的主要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和篩選假設理論是教師招聘考試的兩個常考考點,在考試中多以單選、多選的形式出現,主要考查理論名稱與概括性觀點的對應,還會涉及到理論名稱與代表人物的對應。但是,由於兩個理論存在一定的區別和聯繫,在備考過程中,同學們經常將兩者混淆。接下來我們將兩者進行對比學習,幫助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各理論的主要觀點,正確掌握兩者的區別與聯繫。
  • 傳統家庭結構瓦解下的個體化困境——觀電影《小偷家族》有感
    他們自發組成一個形式上的家庭,是因為他們需要靠家庭這種形式來完成各自的家庭角色,並以此作為對血緣家庭意義上的親情缺位的補償。戲劇性的衝突在於,這樣一個自由組合而來的形式上的家庭卻給了家庭成員們在過去的血緣家庭中不曾有過的溫情。
  • 教育與社會關係的主要理論有哪些
    大家在學習教育理論的過程中都會碰見各式各樣的人物和理論,尤其在教育學當中最為常見,針對於教育與社會關係當中的理論相信大家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那麼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整理我們教育與社會關係當中的理論、人物及思想吧!
  • 追求了40年個體化以後,中國人開始重新回歸家庭
    中國社會的個體化締造了新型的、工具性更強的人際關係,但這種個體化並不全然以「我為我而活」的形式呈現,當更多的責任與風險紛至沓來,回歸家庭成了一種新趨勢。他發現,中國社會的個體化締造了新型的、工具性更強的人際關係,但這種個體化並不全然以「我為我而活」的形式呈現,當更多的責任與風險紛至沓來,回歸家庭成了一種新趨勢。 《小歡喜》劇照以下為閻雲翔的口述。
  • 虛擬社會是社會關係的反映
    第三,在「虛擬社會」中,人們所傳播的信息、表達的感受、發表的意見、形成的輿論等,都是現實社會中真實情況的反映,只不過這種反映不是通過物理世界,而是通過虛擬的比特世界作為媒介表達出來。這種新的社會形態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也對社會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  近年來,虛擬社會問題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對虛擬社會做出了不同的解釋。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從利己主義的個人出發闡述了物質利益原則,試圖在法國唯物主義傳統中探討人的本質。他說,「實物是為人的存在,是人的實物存在,同時也就是人為他人的定在,是他對他人的人的關係,是人對人的社會關係。」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的萌芽」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辨析
    同時,個人自由的實現需要以否定不合理的社會關係為前提。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自由不能通過個人單獨實現,而是「聯合起來的個人」依靠發達的生產力和現實的實踐活動實現。這種現實的實踐活動意味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的革命性否定和對新的社會生產關係的構建。所以,馬克思認為個人的自由問題實質上是社會性的問題。
  • 意識與能力形成的社會關係
    從橫向來說,世界上只要有一個國家權力產生,其餘的人要想保護自己不受侵害,也必須以國家的形式存在。一種社會行為會引發另一種社會行為,或引發一系列事物的產生。前人該做的事情沒有去做,就會留到當下;當下人不去處理,只能等待將來。
  • 科學網—劉德培院士:系統生物醫學將助力個體化治療
    而系統生物醫學應用系統生物學的方法研究醫學,則有助於解析基因參與的表達調控網絡、系統闡述所有基因的表達調控規律,從而使個體化治療變得可能。 後基因組時代的整合型大科學 在系統生物醫學概念提出之前,「系統生物學」的概念就產生了。
  • 【考研英語】同源文詳解105期:網絡個人主義正在改變社會關係
    翻譯:我們的社會關係正在發生變化,而科技處在這一正在發展的情況之核心。觀察一下你自己的世界。你大概有幾位親密的家人和朋友,對你而言他們就是整個世界。然後有許多相識者、聯繫人、「追隨者」以及「間接陌生人」,你只是偶爾與他們互動,但他們對你很有幫助,如當你有疑問時,當你需要做決定或需要援助之手時。
  • 覺察即療愈:分離個體化
    在成長過程中勢必要去面對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分離個體化,做到心理上的獨立。 分離個體化是指個體脫離原本所依賴的對象(撫養者、家庭等)而形成自己獨立個性心理的過程,主要是在青春期開始
  • 解析列寧對「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的劃分
    一書中,解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序言中所說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時,把社會關係區分為「物質的社會關係」和「思想的社會關係」,並對這兩種社會關係的內涵分別作了界定:「物質的社會關係」(即生產關係或經濟基礎),是「不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思想的社會關係」(即上層建築),則是「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係」[1]109-110。
  • 當「不正常」的師生關係,成為「公開的秘密」
    二是除了性騷擾等極端情況外,高校裡的師生關係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伴隨其中的是社會個體化帶來的影響,我們如何從個體角度重新理解師生關係?但是隨著高校擴招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加速,使得就業市場與升學考試競爭日益激烈,這是師生關係複雜化的基本時代背景。按照我們傳統的看法,學生與老師之間是傳道、授業與解惑的關係,學習和研究是師生交流的核心點。但在教育社會化與市場化的進程中,教師天然就具備的知識權威,構成了師生關係糾葛複雜的起點。
  • 黃振華:中國家戶制傳統與「小農戶」的歷史延續
    從空間方位上看,馬克思恩格斯所論述的小農主要是指西歐小農,尤以法國和德國小農為主。在《法德農民問題》中,恩格斯特別強調了不同性質農民的地域分布。他認為,「我們可能面對的農村居民,包含有一些很不相同的組成部分,這些不同的組成部分本身又按各個地區而有所區別。」
  • 「華僑華人研究」成為熱詞 研究成果日益豐碩
    相關機構紛紛成立 研究成果日益豐碩  「華僑華人研究」成為熱詞圖為暨南大學圖書館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海外文獻收集聯絡點」授牌現場。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介紹說,近年來華僑華人研究領域蓬勃發展的表現,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研究成果的數量增多,形式也更加多樣化。
  • 「為增進俄中人民傳統友誼添磚加瓦」
    2020年度「漢語橋」世界中學生、大學生中文比賽俄羅斯賽區決賽日前先後舉行。選手們經過主題演講、才藝展示等環節,展現出良好的漢語水平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熱愛。本次中學生比賽採用線上線下結合方式進行,來自莫斯科、聖彼得堡、喀山、葉卡捷琳堡等地的16名選手參賽。
  • 為增進俄中人民傳統友誼添磚加瓦
    人民日報2020年度「漢語橋」世界中學生、大學生中文比賽俄羅斯賽區決賽日前先後舉行。選手們經過主題演講、才藝展示等環節,展現出良好的漢語水平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學習漢語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門,讓我們相互了解,增進友誼。」他表示,由於疫情影響,大家無法同場比賽,但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熱愛絲毫不減。「漢語搭起友誼的橋梁。我期待未來能到中國去,認識更多中國朋友,加深對中國各方面了解。」「學習漢語不單是掌握語言,也是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