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正常」的師生關係,成為「公開的秘密」

2021-02-19 新京報書評周刊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師)

選在2018年元旦實名舉報自己的博士導師陳小武,而且是時隔12年之後,羅茜茜顯然是做足了思想準備的。之所以做出如此「大膽」的舉動,箇中緣由,當事人已經說明清楚,無需贅言。一石激起千層浪,陳小武性騷擾事件的持續發酵引起媒體和包括校園在內的社會各界很大反響,不少學校掀起了反對校園性騷擾的運動,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以保障在校學生的基本權利。

於我而言,身為一個在大學教書的男教師,面對性騷擾事件和各類反抗活動,能理解受害者及廣大學生的心理,更支持校方和有關管理部門加強管理,保障在校學生的最基本權利。但從事件發展的情況看,目前媒體的報導與評論,多是從女性、公眾等角度來進行批評進而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其中包含了對道德的批判、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以及對學校師生關係中導師權力的約束等問題的探討。

媒體界的討論與評論似乎面面俱到了,但是我總覺得還不夠,從長遠看,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追問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在全社會已經習慣用「叫獸」來泛稱高校男老師之時,我們是實際上在為性騷擾等不法行為不自覺的製造一個社會空間與緩衝地帶,那麼網際網路可否成為重塑師生關係的推手?二是除了性騷擾等極端情況外,高校裡的師生關係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伴隨其中的是社會個體化帶來的影響,我們如何從個體角度重新理解師生關係?

 

多元社會下

網際網路與社會轉型,都在影響師生關係

 

近年高校校園「性侵」和性騷擾事件的頻頻被曝光,使得社會各界對大學男教師有了更多「槽點」可以吐。以前讓人心生諸多崇敬之感的「教授」早已不知不覺間被汙名化為「叫獸」,以彰顯這個行業的高度危險性:大多數人在以「叫獸」稱呼大學男老師的時候,其潛臺詞一般都是強調大學男教師的從教生涯多半與18到25歲之間正值妙齡的女生相處,肯定經不住雄性荷爾蒙的刺激而利用手中的各種資源走上歧途。有了這樣的潛意識,這些年大家似乎一談起大學男教師,總是會想到與性相關的曖昧詞彙。與此同時,無論是媒體還是朋友圈,批評甚至唾罵男教師會伴隨各種性侵和性騷擾等事件的曝光而日漸成為公眾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北航對陳小武事件的處理通報截圖。

弔詭的是,在高頻率的使用過程中,「叫獸」一詞在汙名化大學男教師的同時也逐漸被社會「中性化」,其能指與所指皆因語境的不同而發生諸多變化,以至於像「叫獸易小星」這樣的藝人稱呼,大家都是見怪不怪了。對「叫獸」稱呼的默然過程,仿佛給我們傳遞著一種假象,認為學校中的師生戀和性騷擾等已經是當代高校校園的一種常態。筆者在高校工作,聽過最誇張的是某知名教授換了五任妻子,對象無一不是自己的女學生。假若這樣的事情是真的,我想很少人會相信每一任妻子都是「因為愛情」而結婚。儘管如此,大家在聊及此事之時,最多只是在私下裡猜想和鄙視這位教授的行為,並沒有人真的去追究事情的真偽,更沒有人去傳播關於他的負面新聞(起碼他還在學術界幹得風生水起)。

由此看來,隨著時代的更迭,校園中的諸多「不正常」的師生關係,仿佛已然成為一種「公開的秘密」,但大多數人是選擇沉默的,要麼是旁觀者的事不關己,要麼是當事人的「忍辱負重」,成全了部分實施侵害學生人身權益的人。因此,「叫獸」一詞的公眾接受史與性騷擾和性侵相始終,成為一種公眾娛樂話題。

這看上去對高校師生關係沒有太大影響,卻在無形當中將一個原本應該是零容忍的社會現象,「合理化」為一個大家皆可接受的「私人生活」領域。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中新語詞的創造與使用,不僅是社會現象的某種反映,也是對某類社會現象的「合理化」。這背後的推手除了網際網路表達本身的張力外,也與社會轉型的深層結構有密切關聯。

 

個體社會下

校園師生關係之多元性與複雜化

 

性騷擾只是高校師生複雜關係的一個極端側面,背後的邏輯大家都清楚,多半是高校老師借用手中具有的學術評判和行政管理權威等資源來肆意侵犯作為受害者的學生。除了公眾關注到的男老師騷擾女學生、女老師騷擾男學生外,筆者在求學過程中也曾見過男老師騷擾男學生的情況,情形類似《歷史系男生》中的部分橋段。

除了與性有關的人身權利侵害,我們還常能見到學生抱怨老師叫學生去報帳、打雜,甚至陪老師逛街、做家務等學習以外的事情。一旦進入師門,很多學生都表現出諸多無奈,有時甚至陷入絕望而選擇悄然退學,而老師依舊談笑風聲、若無其事。於是,人們無限懷念90年代以前那種「純粹」的師生關係,以反襯當下師德的坍塌。

《歷史系男生》劇照。

其實,除去道德層面上的批判,我們如果將此問題放在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便會發現高校師生關係的複雜化,與高等教育的逐漸社會化有密切關聯。在1990年代及以前,學生一旦讀了大學,工作基本上都是有著落了,那個時代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定向培養」,學生無需教師的「照顧」也可以順利找到工作。但是隨著高校擴招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加速,使得就業市場與升學考試競爭日益激烈,這是師生關係複雜化的基本時代背景。

按照我們傳統的看法,學生與老師之間是傳道、授業與解惑的關係,學習和研究是師生交流的核心點。但在教育社會化與市場化的進程中,教師天然就具備的知識權威,構成了師生關係糾葛複雜的起點。無論是升學還是找工作,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總會被各種各樣的具體事務捆綁在一起,這是大多數性騷擾事件發生的核心點。

在目前高校師生的關係中,我們常能看到幾種較為常見的「特殊」類型:一是類似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導師成為學生的「老闆」;一是類似親人的師生關係,學生在生活上與老師保持親密聯繫;還有一種是界線模糊的「伴侶」關係:無論是「自願」還是「被逼」,師生之間圍繞情感與性構成不能公開言說的複雜關係。

這些「特殊」關係的形成,除了受上述時代大背景的影響外,與社會整體的個體化發展的關係也是非常密切的。例如,我們經常看到,同為師門甚至閨蜜,哪怕看到自己的同學被教師侵犯或過度使用勞動力,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沉默而不會去鼓勵受害者進行反抗。在很多人看來,這些都是個人的隱私,自己如果挑事,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同學會覺得被誤解或窺視隱私而反咬一口,另一方面也擔心東窗事發後自己「大禍臨頭」。於是,在兩相權衡之下,個體所具有的趨利心態往往佔據上風。

與此同時,個體化的另一個體現是「受害者」本身就有諸多多元性。從「受害者」而言,大部分人應該是異常痛苦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樂在其中」或者表現得「樂在其中」的。例如筆者曾經見過一些學長享受被老師「特別照顧」的感覺。在公眾場合對老師的撒嬌甚至對老師某些行為的公然批評,明顯看出她面對其他同學時的優越感。這樣的學生雖然是少數,但是這也為高校教師對學生的侵犯提供了更多模糊空間,旁觀者很難分辨出當事人的「被迫」還是「自願」,因此更多選擇默然處之。

正因為在個體化社會中,人們都相信各自面對的遭遇自己都會選擇做出接受還是反抗,因此很少有人會結群反對某件不合理的事情。而羅茜茜的舉報以及引發的一系列公眾反響,實際上彰顯出高校學生對於維護自身基本人身權利的模糊態度。譬如性騷擾這樣的事情,也許很多人選擇默默忍受的原因除了出於今後出路的考慮之外,還認為在自己可忍受的範圍之內,不能「因小失大」。

所以,看似不可接受的現實,背後卻存在諸多默然承受的邏輯。在70後、80後和90後的基礎教育中,文化課是一切學習的核心,對於人身權利、個體權益維護與表達等方面的問題,老師所言甚少。我們的教育多半教我們如何通過不斷的努力在社會上獲得價值感,卻甚少從最基本的知識結構中賦予學生成為一個完整個體的基本法律和表達意識。待到高校遭遇各種不利因素影響之後,竟然找不到反抗的辦法甚至理由。

 

理想之期待

師生關係往何處去?

 

所幸,時代已經不同。陳小武事件的持續發酵,再一次彰顯了網絡媒體的力量。儘管基礎教育中,個體權利的教育方面尚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但是網際網路信息適當彌補了這一環節。負面事件的持續發酵,倒逼高校管理方和廣大師生重新審視現時代的師生關係。

目前高校作為一個微型社會,其承擔的功能不僅是教學與科研,同時也能呈現出不同資源擁有者對於比自己處於劣勢的學生的不同面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師生關係作為社會關係的一種,被外在的組織結構與社會語境賦予諸多意涵。面對性騷擾等破壞校園氛圍的極端行為,師生關係如何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呈現更為健康的態勢,需要我們從制度、老師與學生等不同方面進行重新定位。

從教師自身角度而言,目前掌握大量學術和行政管理資源的,多為50後到70後左右的人群,部分80後已嶄露頭角。這幾輩人對於高等教育的理解與走向看法稍有差異。但是對於手中的資源與自身的社會聲譽,絕大部分人還是比較愛惜的。但也有不少老師在成功之後迷失了自我,成為公眾譴責甚至唾罵的對象。

身為高校教師,回顧自己的讀書生涯及工作過程中的耳聞目睹,會發現無論是求學時代還是在工作過程中,我們甚少將師生關係視為一種需要重新認知的社會關係。求學時代校方安排的心理學課程和法律課程不會告訴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表達自己的遭遇,維護自身的權益;工作之後,也發現甚少有高校對教師的行為舉止進行「底線管理」。作為一種權力和倫理關係,師生關係在很多西方國家是有硬性規定的,但是國內對高校教師的管理甚或引導,基本上還處在教育公德、意識形態等公共領域範疇而不在師生關係等個人行為範疇。

《死亡詩社》中的師生關係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模版。

目前對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關係的管理,更多是在道德規勸上的自律言說,而非常規制度下的有效保障。相信在此次事件的帶動下,我們會有新的舉措出來。很多媒體已經注意到這樣的問題,因此極力提倡管理方儘快出臺相應的管理制度,以限制高校教師的權力。在此基礎上,在信息高速流動與傳播的時代,我們也應該利用網絡的力量進行自我規約,對內強化敬畏之心,對外呈現一種高校校園的安全感。

對學生而言,大多數人對老師個性與為人處世的認識或者想像,基本上是有一個代際傳遞效應的,而且這種傳遞效應會因移動網際網路的日益發展而呈現更加多維的信息。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經常能聽到學生們對身邊老師進行各種各樣的猜測:老師的個性、老師的家庭背景、老師之間的關係、師生之間的關係等等,成為不同年級學生交流的重要信息之一。

要而言之,學生對於教師的認知與想像,除了自身的觀察與體驗之外,還有不少是基於由來已久的各種傳聞。一旦傳聞在學生內部構成某種認知「常識」,勢必會對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係產生影響。除了上述提及的社會個體化之外,學生自身認識高校師生關係、權力關係時也存在不少偏差。

因此,我們也必須警惕,在全民都批評高校教師的行為、呼籲保護學生權利的同時,也要警惕矯枉過正,對學生的教育也需要結合目前基礎教育結構的缺陷而有所補充。尤其是個人遭遇的公眾表達與權利維護方面,一定要給予足夠的制度保障和良性引導,一方面促使基本的人身權利成為一個基本意識而非需要大聲疾呼才能擁有,另一方面也要傳遞更多真實有效的信息,防止對高校教師的「泛汙名化」。

 

總體而言,在社會個體化日益多元、高校社會化程度日益加深、升學和求職面試等關鍵環節之信息透明度日益強化的當下,一方面我們需要加強個體表達與社會整體構建之間的良性互補,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個體成長中重新理解當代的師生關係。必須承認,出於知識權威的持續作用,絕對平等的師生關係是不存在的。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和社會的一份子,教師與學生之間除去各種權威產生的權力關係外,應該或者必須是對等的個體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基本社會意識,需要更多人參與構建。

 

相關焦點

  • 延安中學初中部招生:花錢找關係,成為公開的秘密
    延安中學初中部招生:花錢找關係,成為公開的秘密 延安中學(簡稱為延中)是全國首批重點中學,學校創建於1938年,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中學,1978年被列為全國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2016年通過陝西省教育廳驗收成為省級示範高中。
  • 公開信息如何成為商業秘密
    》頒布之前,無論是《反不正當競爭法(2019修正)》及其司法解釋均未明確基於公開信息形成的新信息能否獲得秘密性。2、從既往案例來看,法院認為基於公開信息形成的新信息可以作為商業秘密保護,主要出於以下考量:權利人付出了創造性勞動,形成了能夠與公開信息相區別的新信息
  • 胡杏兒與黃少祺關係曖昧 是劇組「公開的秘密」
    昨天,記者採訪了《金玉滿堂》劇組,原來胡杏兒和黃少祺之間的曖昧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兩人甚至被曝是在劇中一吻定情的!爆料:拍戲相識關係曖昧據了解,胡杏兒是最近在蘇州拍攝新劇《金玉滿堂》時首次與黃少祺合作的,此前兩人並不認識。後因兩人在劇中飾演情侶,有不少對手戲,這才因此而熟識。
  • 師生關係,難以言說的背後
    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然而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中,為師之道開始暗藏「機關」,高校師生關係變得「一言難盡」,嚴重妨礙高校落實教書育人神聖職責,這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每到新舊學期交替,考試、評教,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 教育部擬新規:合理界定師生關係保障正常教學秩序
    教育部擬制訂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合理界定師生關係保障正常教學秩序11月22日,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此外,近年來教育領域頻繁出現的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因教學管理而生的矛盾,甚至嚴重傷害事件,嚴重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整個社會對這個問題極為關注。在此背景下及時出臺相應的教育懲戒規則,可以及時回應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有利於相應問題的規範處理。
  • 正面管教丨讓尊重、平等的師生關係成為可能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當教師和兒童之間的關係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懷有好意的基礎上時,評分才能成為促使學生進行積極的腦力勞動的刺激物。古人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正是道出了師生關係對學生的影響。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提出健康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價值平等的基礎上的。無論年齡、膚色、性別還是健康狀況如何,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價值。
  • 曝兩人關係曖昧是公開的秘密
    昨天,記者採訪了《金玉滿堂》劇組,原來胡杏兒和黃少祺之間的曖昧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兩人甚至被曝是在劇中一吻定情的!  爆料:  拍戲相識關係曖昧  據了解,胡杏兒是最近在蘇州拍攝新劇《金玉滿堂》時首次與黃少祺合作的,此前兩人並不認識。後因兩人在劇中飾演情侶,有不少對手戲,這才因此而熟識。
  • 屈臣氏強壓駐店導購成「不公開的秘密」
    作為李嘉誠掌控下香港和黃集團旗下零售業務旗艦品牌的屈臣氏,難道不懂其中厲害關係嗎?強壓駐店導購成「不公開的秘密」目前屈臣氏在全球範圍內門店超過12000家。據8月25日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發布的上半年財報披露,屈臣氏中國2015年1至6月實現營收111.26億港元,這一數據相比2014年同期98.4億港元增長13%。
  • 理想的師生關係在哪裡
    我已從教14年,對師生關係有自己現實的理解,現把我的思考呈現給大家。    最高境界——永遠都不忘記    暑期裡,我不時地想起小學時大隊輔導員老師。    只有責任——也能搭建和諧    在對師生關係進行論述時,我們總是把愛心放在第一位,似乎沒有愛,就不會有良好的師生關係,最初,我也是這樣理解的。但後來我知道並不一定如此。我有一個在重點中學任教的同學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學生,但我能把他們教得很好,他們也都對我很好。」    當時,這句話把我嚇了一跳!
  • 古代「師道」難以融洽現代師生關係
    楊帆當即聲稱這些逃課者將作考核不及格處理,並罵教室外欲返回坐位的學生。並和一名逃課女生發生肢體衝突。楊帆還在校園網上公布了缺課學生名單,要求校方將這些學生該課程成績做不及格處理。(1月9日《廣州日報》)  這一事件,引起該校師生廣泛議論。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報導。這看起來只是一次很平常的發生在大學師生間的矛盾,然而卻暴露了當今大學不夠融洽的師生關係。
  • 研究生自殺背後:日趨異化的師生關係
    據網友爆料,該學生被導師張某謾罵壓榨、人格侮辱、不讓考六級、不給改論文,還被要求籤承諾書延期畢業,因而選擇結束生命。悲劇發生後,在為年輕生命的逝去感到痛惜的同時,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再次引人深思:為何研究生與導師的關係會淪落至如此境地?「正常」的師生關係還能存在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該如何守護?近幾年,由於研究生和導師關係緊張而導致學生抑鬱、甚至自殺的悲劇,在國內並不鮮見。
  • 師德與師生關係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說過「作為一名教師,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養,在多大程度上使這種教育和教養成為他自己的財富,他只能在這樣大的程度上對別人發生教育的影響,而且必然發生這種影響。」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教師自身的學識與道德水平即師德,在潛移默化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也影響著學生對他的看法,進而影響著師生關係。
  • 從良好的師生關係開始
    當然現在的人際關係遠比上世紀30年代複雜,而且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有種功利性的傾向,這也波及了學校內部的師生關係。從調查情況來看,師生關係出現了非常微妙的新情況,比如絕大多數老師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而絕大部分的孩子卻認為老師不愛他們。
  • 談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並不複雜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在教學過程發揮著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帶拉近了師生心靈的距離,使學生學習動機由單純的認知需要上升為情感需要,使教師工作動機由職業需要上升為職責需要。  良好的師生關係並不複雜:一方面是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教師的尊敬和信賴。
  • 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師生關係這部分內容考查比較簡單,一般主要以考查識記類知識點為主,較少考查理解。多數以單選、多選、簡答、論述等考題形式出現。一般重點考察師生關係的基本類型、師生關係的內容、新型師生關係的特徵這三部分內容。下面針對於師生關係的給大家簡要介紹。
  • 師生關係:愛與誠
    從師生角度講,我首先奉勸那些根本不愛孩子,一看見孩子就頭疼的年輕人,一定不要為了賺一點薪酬,貪圖兩個假期隨便從事教育行業;奉勸那些自視甚高,目中無人、不懂尊重孩子的成年人,一定不要為展示自己的「才華」從事教育行業;奉勸那些根本不愛教育,不思考教育,只是找份工作的人不要從事教育行業。
  • 搬遷補償協議不屬於不予公開的商業秘密
    裁判要旨在政府信息公開案件中,對於涉及企業的信息,行政機關應對信息是否符合商業秘密的特徵進行甄別,而非一概認定為商業秘密不予公開。【案情】2018年8月29日,成健中向平湖市新埭鎮政府申請公開該府與百黎製衣公司籤訂的搬遷補償協議。新埭鎮政府經徵求百黎製衣公司意見後,作出答覆:本單位經書面徵求第三人百黎製衣公司的意見,該公司不同意公開。
  • 導師眼中的師生關係: 君子之交
    「師生關係異化痛點」「糾正跑偏師生關係」成為新聞焦點,校園給人的印象,似乎多了些雜質。據一項關於師生關係的調查表明:60%以上大學生路遇老師從不打招呼,甚至會繞道而行。師生之間,到底怎麼了?   近日,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組織胚胎學與遺傳發育學系副主任黃雷老師,這位從業二十多年的老教師,道出了師生之間與眾不同的特殊關係。
  • 大學生到底需要怎樣的師生關係?
    近年,「高校師生關係」的話題備受關注,打開網絡搜尋引擎搜索關鍵詞「師生關係」時,頁面會出現「不正當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畸形化」「師生關係還幹這種事」等類似的圖文或視頻;當搜索「男老師與女學生」或「女老師與男學生」時,首先映入眼帘的也是「不純潔」的標籤。
  • 對立的師生關係急需恢復
    懷念那年相互融洽的師生關係文/孫新合作為曾經的師範畢業生,我雖然最終沒有手執教鞭,但對老師這個職業還是有著難以磨滅的情懷。現在的學生不簡單,家長更威風。管的話,惹麻煩,隨便找個理由舉報你下就吃不了兜著走。不管呢,又對不起老師稱呼,咋辦?對於這樣的說法,我自然不相信。當年,我們的老師何等的厲害。出口成章,字畫雙絕,更有著難以冒犯的威嚴。只要他們開口,我們只能乖乖照辦,基本上沒有任何的迴旋餘地。至於想以莫須有的問題舉報老師,那當真是痴人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