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低齡化: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和「瞎想」

2020-12-14 騰訊網

很多人在追求同一所大學、想要同一種成功——生活條件雖然更好了,但青少年遇挫的機率也大大增加。

▲圖片來自華晨宇單曲《好想愛這個世界啊》

文 | 周莉

10月10日是精神衛生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近日,新京報刊發專題報導,走進深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及其家庭,向心理學專家問計。報導再度引發了公眾對抑鬱症群體的關注,而其中,抑鬱症低齡化的問題,應引起更多的重視。

理想單一化、從眾化,大大加重青少年挫折感

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遍布各年齡段。有針對青年心理健康的專題調查表明,14歲-35歲的受訪青年中有近三成具有抑鬱風險,近一成有抑鬱高風險,自殺已經成了15歲-29歲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抑鬱症正呈現越來越年輕化趨勢的同時,抑鬱症的就診率卻一直不高。

高患病率和低就診率之間的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仍在於觀念的偏差以及低齡抑鬱症的汙名化。在當下,很多家長對於青少年抑鬱症還不夠了解,甚至帶有「這一代就是好吃好喝太嬌氣,才會胡思亂想」這樣的誤解。

與此同時,部分青少年群體的「封閉傾向」也越來越明顯。在「喪文化」盛行的網際網路上,網抑、社恐等詞彙時常出現在微博超話、豆瓣小組裡,小組成員們的情緒相互感染,很多負面情緒不但找不到合適的出口,反而愈加強烈。

導致抑鬱症低齡化的因素有很多,生物學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遺傳等。青少年的神經機制還不完善,包括遺傳基因等等,這些因素也都會帶來生物學上的易感性,對抑鬱症低齡化產生影響。

而生物學上的易感性會帶來心理學上的易感性,但還有其他原因也會帶來心理學上的易感性,比如「挫折經歷」。即在幼兒甚至是嬰兒時,缺少父母長輩陪伴和關愛的情況下,個體感受不到穩定和安全,亦會容易變得心理上易感,對於生活中的挫折帶來的情緒,其感受的閾限更低、程度更深。

抑鬱症在英文中翻譯為「depression」,它的形容詞格式為「depressed」,在中文可翻譯為「絕望的」,抑鬱症患者常會有的一種感受就是「絕望」。在心理學認知理論觀點中,心理學家賽裡格曼(Seligman)曾提出習得性無助模型和絕望模型,模型中指出當個體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對將來的結果產生影響時,他就會產生無助,當無助變成絕望時則會導致抑鬱。

▲ 圖表1 心境障礙的整合模型

一個心理上易感的個體在遭遇挫折(賽裡格曼稱之為「應激性生活行為」)時,會更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但也不是一定會陷入這樣的泥沼。而現在社會環境下,青少年所遭受的「挫折感」卻是不可估量的。

一些家長對青少年成材的功利主義色彩明顯,家長心目中的唯成績論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與此同時,社會競爭壓力增大,有了更好的生活,父輩更願意把所有資源和希望都壓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來自父輩的壓力驟增。很多人追求同一所大學、同一種生活,青少年間的同輩壓力增加。

無論什麼資源、機會都是有限的,某個人得到了,就勢必會讓追求這個目標的另外一些人遭遇挫折。在現在的社會背景下,有許多追求同一個目標的家長,因此自願或被迫追求同一個目標的孩子也越來越多,能實現的往往只有少數,青少年遭遇挫折的機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大增加了。

在挫折面前,孩子最怕被指責、被「凝視」

無論為了高考而拼搏的學生,還是追求一線城市高薪的青年,追求上進原本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但在現實競爭面前希望落空時,一些人就很難調適好心態,進而演變成深深的自責,認為自己「無能」「不夠努力」。

特別是,一些家長的施壓,還會進一步加重這種挫敗感。不少父母認為,現在的青少年生活變好才變得嬌氣而無法承受挫折和壓力,並常常以自己小時候艱苦生活舉例子,伴隨著「要換成你,是不是早就不用活了啊」之類的指責聲。

一來,孩子遭遇挫折想要尋求安慰,一些父母卻還在「傷口上撒鹽」,他們的挫敗感與無法解決問題的無助感會進一步加強,進而產生消極的歸因與行為圖式。

▲圖片來自新京報網

二來,早年的生活環境帶來的更多是身體上的飢餓感、勞累感,其與心理上尋求的穩定與安全並不是對立關係。早年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父母給的心理上的穩定感與支持感、生活與生活圈子的穩定性並不一定比現在低。

社會進步的結果之一,就是高品質生活和普通生活的差距越來越大,心理失衡的現象也更普遍。同時,現在青少年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廣,心智上更加成熟,其思考的問題也往往不是父輩同年齡段時思考的問題,往往會更深、更廣、更具有哲學性。

在成長過程中,挫折是無可避免的。在孩子遭遇挫折時,家長們應該是陪伴者,最好不要站在對面來指責。根據對一些臨床心理諮詢師的採訪,在青少年抑鬱的治療中,患者的訴求往往是「陪陪我」。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易導致青少年的性格敏感和心理學上的易感性,進而在遇到「應激性生活事件」時會更快更容易更深地遭受失敗感、挫折感。

因此,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師,但更應該成為他們的朋友。平時,既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讓其感受到安全、穩定,幫助其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處理情緒的能力。在關愛和陪伴的時候,對青少年的情緒多一些觀察和理解,關注青少年的情緒起伏以及行為舉止變化。

在孩子遭遇挫折時,家長需要盡力幫助和保護,而不是一味指責和評判。不要「凝視」他們,應該和孩子們平視以及平等溝通。

對於青少年抑鬱症,除了專業治療外,正確、包容和強大的愛以及長久的陪伴更能帶來溫暖人心的力量。

□周莉(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

編輯:孟然 校對:吳興發

新京報評論部招人啦!

當今社會,世象繁複,當此之時,「表達」的價值愈發凸顯。新京報評論作為國內媒體評論中的高地,向來不吝於「積極穩健有見地,立於北京而懷遠」的表達。

言說惟心,行藏由人。劃重點:為開拓新事業,新京報評論部要招人了。

話不多說,招聘啟事如下:

1.評論員(評論編輯)2名,能寫能編最佳

01

你需要:

對有價值的新聞選題有專業判斷力;

能夠快速獨立撰寫評論;

找到合適的約稿作者,並對稿件進行精編;

能操刀專家訪談,並整理、編輯成稿;

最好具備人文社科相關學術背景(非常重要)

我們不看顏值,不看年齡,但我們希望你對這個世界始終保持足夠的好奇心,具備探索新事物的衝動,並願意為了評論事業不斷汲取新知識,持續進步。

我們也希望你具備強大的抗壓能力,與不懼困難的勇氣。這是一個牛B的評論員,在新媒體時代必須具備的素質。

當然,我們的工作地點是北京,入職新京報,你需要來北京

02

生活在當下最重要 你將得到什麼:

新京報最專業的業務訓練,迅速掌握評論人核心技能;

業內富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足夠在京城擁有體面的生活;

一個給你最大自由、最小約束的平臺,任你施展才華;

最好的曝光平臺,幫你快速打造個人品牌;

相信我們,來新京報做評論,你得到的將遠不止這些。

2.專職實習生兩名

我們不僅招職業評論員,也想為新京報評論與中國評論界儲備些「後浪」。

畢竟,未來是年輕人的。

此次我們還將開放兩個實習生名額。

A

新媒體實習生

【崗位職責】

1.監控新聞線索,尋找有新聞價值的選題

2.根據選題,獨立撰寫評論以及沸騰子欄目「沸話」

3.編輯新媒體稿件

B

短視頻實習生

【崗位職責】

1.監控新聞線索,尋找符合定位的選題

2.根據選題,獨立/輔助製作短視頻評論

3.熟練使用pr、剪映等剪輯軟體

福利待遇:

1.作品署名,稿費當然也必不可少

2.有機會與一流評論員、專業大咖交流、採訪

3.遇到感興趣的話題可獨立操作

4.表現優異者,可入職新京報評論部。

註:實習地點北京,要求坐班(一周至少四天)

若有意,請隨時將簡歷砸給我們。

郵箱:shepingbj@vip.sina.com;xjbpl2009@sina.com

註:應聘職業評論員標註「應聘新京報評論部」;應聘實習生標註「應聘新京報評論部實習生」。簡歷需附帶作品,曾發表過的文章、近期撰寫的時事評論、獨立或參與完成的項目均可。

Ps:因原郵箱滿載,9月29日下午-9月30日上午投來的部分郵件接收失敗。祈為見諒。有意者可將簡歷重發至xjbpl2009@sina.com;shepingbj@vip.sina.com。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活動動向。

相關焦點

  • 抑鬱症低齡化: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和「瞎想」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近日,新京報刊發專題報導,走進深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及其家庭,向心理學專家問計。報導再度引發了公眾對抑鬱症群體的關注,而其中,抑鬱症低齡化的問題,應引起更多的重視。理想單一化、從眾化,大大加重青少年挫折感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遍布各年齡段。
  • 抑鬱症低齡化: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和「瞎想」| 新京報專欄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近日,新京報刊發專題報導,走進深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及其家庭,向心理學專家問計。報導再度引發了公眾對抑鬱症群體的關注,而其中,抑鬱症低齡化的問題,應引起更多的重視。
  • 抑鬱症低齡化: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預計現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近日,新京報刊發專題報導,走進深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及其家庭,向心理學專家問計。報導再度引發了公眾對抑鬱症群體的關注,而其中,抑鬱症低齡化的問題,應引起更多的重視。
  • 抑鬱症呈逐漸低齡化趨勢,切莫認為孩子的煩惱只是「矯情、瞎想」
    由於很多家長對於青少年抑鬱症還不夠了解,所以,誤以為孩子只是「太嬌氣、胡思亂想、矯情、作」,殊不知,這樣的誤解很可能會將他們推入「深淵」。因此,正確認識抑鬱症積極防治尤為重要,一定要引起家長們的高度重視!
  • 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警惕:抑鬱症向低齡化蔓延,門診上一年級新生多了
    本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諸如抑鬱症等在內的心理健康問題呈現低齡化趨勢,很多問題的出現是日積月累的結果,相對於孩子自身和教育系統,對於抑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反而是家長更加「諱疾忌醫」。靜靜成長於單親家庭,來醫院的時候讀初二,媽媽一個人把她拉扯大,知道媽媽又要工作養家又要照顧她的學習和生活,非常辛苦,靜靜成熟懂事得特別早,一直以來學習都很努力,成績也不錯,但是,上了初中以後,靜靜和媽媽對成績的期望值越發明確,「本來是偶爾考個班裡第二名或者是第三名,但是現在母女倆都想讓孩子的成績保持在前三名」,這個目標對靜靜來說,完成起來比較吃力,「初二兩次考試沒有達到這個目標,就承受不了了,再加上小中考的壓力比較大
  • 青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常德一醫專家:警惕青少年抑鬱!
    莫名其妙掉下眼淚,吃飯的時候,哽咽難以下咽,經常失眠,每天掙扎在是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裡,大量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與情緒搏鬥的戰場上……這些看起來很「矯情」的情緒,不曾想,很可能是一場「心靈的感冒」——抑鬱症。
  • 微笑抑鬱 | 少年的煩惱並非只是「矯情」,微笑的背後其實另有玄機!
    :在學校雖然我每天在笑,但其實我不開心老師只在意那些成績好的同學,覺得我只會沒心沒肺的玩我長的矮,有些同學就欺負我藏我的書和學習用品,背地裡說我是「怪物」:要畢業了,很想在大城市裡闖蕩但壓力真的好大,父母想讓我回去考個鐵飯碗白天面帶笑容正能量青年每到晚上就喜歡聽音樂做個網抑雲男孩
  • 抑鬱症低齡化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近年來,一些數字和實例表明,我國抑鬱症患者有向低齡化發展的趨勢,而家庭因素是影響抑鬱症患者病情走向的重要原因。如何使青少年遠離抑鬱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不可迴避的話題。  抑鬱症低齡化已成趨勢  佑佑(化名)被確診為抑鬱症的那一刻,她既開心又難過。開心是因為終於可以收到家人的關注,難過是因為發病時好痛苦。
  • 什麼抑鬱症,你那是矯情,別瞎想了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的抑鬱情緒是孩子自己在瞎想,是矯情。@lmmaturity、WG輝:「去年休學在家發病的時候,我爸依然覺得我只是矯情。後來我吞了安眠藥,醒來我爸就在旁邊一頓數落。」少年說中,其中的一位女孩和媽媽的對話是這樣的:女孩在臺上大聲向自己的媽媽喊:「你為什麼老是打擊我,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 15歲抑鬱症少年:我的痛苦並非「矯情」
    海南日報「不知什麼緣故,我是這樣的悲傷……」德國詩人海涅的一句詩,描繪了抑鬱症患者的切身感受。「當別人只用『矯情』或者『想不開』來看待我內心的痛苦,我甚至不願意再去多做辯解。」近日在海南省安寧醫院,仍在住院治療的15歲抑鬱症少年小帥(化名)向海南日報記者講述了他的故事。「您好,我是小帥!」
  • 抑鬱症低齡化已成趨勢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我國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抑鬱症正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不僅高中以上的青少年,一些初中甚至更小的孩子也深受抑鬱之苦,而家庭原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患抑鬱症的首要因素,影響抑鬱症兒童青少年病情的走向。因此,家長在孩子抑鬱症的發現和早期識別中、在營造和諧和睦的家庭氛圍和改善親子關係中起關鍵作用。除了家庭小環境,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與大環境的關愛與呵護息息相關。
  • 【家教微課堂】抑鬱症低齡化,愛孩子的你千萬別以為那只是「矯情」
    方案提出,今後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抑鬱症納入高中和大學體檢」隨即引起全社會熱議。要區別的是,抑鬱症狀不等於抑鬱症。
  • 抑鬱低齡化、青少年患病率增高 如何讓孩子遠離「少年的煩惱」
    ·編者按 ·我國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抑鬱症正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不僅高中以上的青少年,一些初中甚至更小的孩子也深受抑鬱之苦,而家庭原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患抑鬱症的首要因素,影響抑鬱症兒童青少年病情的走向。因此,家長在孩子抑鬱症的發現和早期識別中、在營造和諧和睦的家庭氛圍和改善親子關係中起關鍵作用。
  • 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2.1% 且呈低齡化趨勢
    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2.1%,且呈低齡化趨勢——別讓抑鬱偷襲孩子!「雖然目前沒有特別確切的青少年患抑鬱症的調查數據,但根據臨床情況來看,30個抑鬱症患者中就有4個左右是青少年,而且呈現低齡化趨勢。」海南省安寧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吳傳東說。為什麼要重視——青少年抑鬱症比成人更隱蔽雖然青少年抑鬱症高發,但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與重視。
  • 抑鬱症低齡化 「厭學」和「抑鬱」有區別
    為此,王女士就這一情況和女兒的班主任作了交流,班主任將這些問題告訴了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後,一致認為小劉已經患了輕度的抑鬱症,需要作一定的抑鬱症治療。近年來,抑鬱症低齡化的趨勢引起了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廣泛關注。達州市中心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王任昌介紹,目前青少年患抑鬱症的比例達到該病症總患者人數的近20%,光王醫生每月就會接到不下100位這樣的青少年患者前來諮詢和治療。
  • 他們不是矯情,只是病了——關愛抑鬱症患者
    目前,目前全球的抑鬱症患者大約有3.5億人。我國抑鬱症症患者人數超過九千萬,抑鬱症成為了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高壓職業人群,成為了抑鬱症的高發人群。目前我國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依然具有很大的歧視,很多人認為抑鬱症是矯情,嬌氣,抗壓能力差的表現。
  • 別打著「反矯情」的口號說抑鬱症是矯情了
    近日王自健在綜藝節目《我就是演員》上談到自己有一段時間狀態低迷,甚至患上了深度抑鬱症,嚴重到想和外界切斷所有聯繫,甚至狂刪熟人微信。
  • 大學生體檢將篩查抑鬱症 這不是「矯情」
    這些年來,抑鬱症,尤其是發生在青年人身上的抑鬱症,愈發受到關注和重視,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我們終於可以正視這個困擾了許多人的問題,並用科學的辦法解決它。,然而在以前,甚至是現在,還有許多家長認為,抑鬱症是「矯情」、「裝病」、「抗壓能力差」,因為「沒必要」、怕「丟面子」之類的理由而不願意將孩子送醫,即使送醫,也容易不重視、不配合醫生的治療。
  • 抑鬱症到底是不是矯情
    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而這裡面很有可能有10%~15%的患者最終可能選擇自殺來了結自己,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比普通人高出二十倍。在自殺人群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抑鬱症患者。所以,抑鬱症就算是你們認為的矯情嗎?
  • 小孩子能有什麼煩惱?抑鬱症都是扯淡
    抑鬱症,沒聽說過!小孩子能有什麼煩惱?不都是哭一下鬧一下就忘記了,怎麼可能會得抑鬱症?「抑鬱症」正在低齡化,而家長們的「我覺得」正在讓孩子灰色空間游離。結果,孩子突然性情大變,情緒失控,拿起美工刀就往自己手上割去,還大聲叫嚷著:「不想活了。」媽媽內心崩塌,無助的她求助心理醫生,才知道,女兒已經患上比較嚴重的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