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園丁與木匠》。
養孩子就像園丁,而不是木匠。
木匠,按照心中的藍圖一點點去打造他的「作品」。
而園丁,付出了辛勤和汗水,卻無法保證最後的花兒長成什麼樣。
看起來木匠更棒對不對?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也都是在往成才的方向培養。
可是,孩子不是木頭,他有自己的思想,要按照做木工的方式去「打磨」他,是不可能的,這樣的教養方式,可能有效(某種程度上),但一定不太愉快。
而且啊,如今社會發展這麼快,非要按我們的想法去安排下一代,豈不是限制了他們的可能性?
「愛沒有目標、基準或藍圖,但愛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不是為了改變我們所愛的人,而是為了給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蓬勃發展。愛的意義不是塑造我們所愛之人的命運,而是幫助他們塑造自己的命運;不是為了向他們展示道路,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們所走的道路不是我們想選的,也不是我們能為他們選擇的。」
整本書看下來,每一章都是重點,每一頁都值得認真閱讀。相信大家讀完後,會對養育孩子這件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下面再摘錄一些書中的精彩內容,與大家分享。做學習型父母,把孩子好好的養大,與大家共勉之。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獎勵不是孩子的成績和獎盃,甚至也不是他們的畢業典禮和婚禮,而是與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悅,以及孩子與你在一起的點滴快樂時光。」
「確切地說,愛孩子的意義就是為那些無助的幼兒提供一個豐富、穩定、安全的環境,這個環境充滿變化、創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們無限發展。無論是從生物學和進化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個人和政治的角度來看,都是如此。愛孩子並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給養。」
「關於技術的這些問題暴露出了傳承與創新、依賴與獨立的悖論關係,這些也是為人父母的主要矛盾。我們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全面、穩定、安全的數碼環境,但又無法控制或保證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們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結構嚴謹的穩定環境,這正是保證他們自由無序、隨心所欲地嘗試和發展的前提。給他們一個世界,讓他們重建。這正是我們努力向孩子灌輸各種傳統技術、文化制度和價值觀的原因。讓孩子學會這些,並將它們進化到自己的時代。
「養育孩子是人類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寶貴的一部分。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將孩子按照明確的模樣去雕琢。相反,為人父母就像在園子裡種花,旨在提供一個營養豐富、安全穩定的環境,讓各式各樣的鮮花茁壯成長;旨在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強大、多樣的生態系統,讓他們自己創造具有無限可能的未來。每一對父母和子女之間都會形成非常特別的愛,這是一種長期、奉獻的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在教養模式下,照顧孩子成長的價值是能夠量化的,衡量的依據是孩子成年後作為成人的價值。在我們急著比較照顧孩子和其他活動的價值之前,讓我們先停下來,欣賞、讚嘆一下父母和子女間那獨一無二的美好關係。正如哲學家所說,這種關係的本質就非常有價值,而不是因為它是能讓我們獲益的工具。照顧孩子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而不只是因為我們未來可能會獲得孩子的回報。」
「一旦你有了孩子,在孩子、工作、他人和自己之間平衡職責的各種決定也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一系列深切的難題。當你深深地關注孩子時,你就不再只有一套價值觀和興趣了,也不再只是把那些不同的價值觀和興趣相互權衡或是協調一下。為人父母后,你的自我會被擴大,裡面包含了另一個人,也就是孩子的價值觀和興趣,即便他的價值觀和興趣與你自己的完全不同。但是當他的價值觀和興趣既是你的、又不是你的時,你要如何權衡或是協調呢?
答案就是,永遠別想有簡單的答案。伯林指出,當價值相互衝突時,我們只能在現有條件下盡全力做到最好。沒有絕對意義上「最好」的決定。我們需要面對並接受內疚和後悔,以及隨之而來的安慰。」
「好的父母會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童年期不斷嘗試和探索全新的生活和存在方式,讓他們勇於冒險。風險只有在事情變壞之後才能真正被稱為「風險」。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失敗,那我們作為父母就不成功。同樣,好的父母也會支持孩子以自己未曾預料到的方式去獲取成功。」
做一個「園丁」式的父母,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強大、多樣的生態系統,讓他們自己創造具有無限可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