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園丁」式的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的父母

2020-08-20 大力媽咪育兒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園丁與木匠》。



養孩子就像園丁,而不是木匠。


木匠,按照心中的藍圖一點點去打造他的「作品」。


而園丁,付出了辛勤和汗水,卻無法保證最後的花兒長成什麼樣。



看起來木匠更棒對不對?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也都是在往成才的方向培養。


可是,孩子不是木頭,他有自己的思想,要按照做木工的方式去「打磨」他,是不可能的,這樣的教養方式,可能有效(某種程度上),但一定不太愉快。


而且啊,如今社會發展這麼快,非要按我們的想法去安排下一代,豈不是限制了他們的可能性?


「愛沒有目標、基準或藍圖,但愛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不是為了改變我們所愛的人,而是為了給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蓬勃發展。愛的意義不是塑造我們所愛之人的命運,而是幫助他們塑造自己的命運;不是為了向他們展示道路,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們所走的道路不是我們想選的,也不是我們能為他們選擇的。」


整本書看下來,每一章都是重點,每一頁都值得認真閱讀。相信大家讀完後,會對養育孩子這件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下面再摘錄一些書中的精彩內容,與大家分享。做學習型父母,把孩子好好的養大,與大家共勉之。


書摘:


「作為父母,最重要的獎勵不是孩子的成績和獎盃,甚至也不是他們的畢業典禮和婚禮,而是與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悅,以及孩子與你在一起的點滴快樂時光。」

「確切地說,愛孩子的意義就是為那些無助的幼兒提供一個豐富、穩定、安全的環境,這個環境充滿變化、創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們無限發展。無論是從生物學和進化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個人和政治的角度來看,都是如此。愛孩子並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給養。」



「關於技術的這些問題暴露出了傳承與創新、依賴與獨立的悖論關係,這些也是為人父母的主要矛盾。我們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全面、穩定、安全的數碼環境,但又無法控制或保證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們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結構嚴謹的穩定環境,這正是保證他們自由無序、隨心所欲地嘗試和發展的前提。給他們一個世界,讓他們重建。這正是我們努力向孩子灌輸各種傳統技術、文化制度和價值觀的原因。讓孩子學會這些,並將它們進化到自己的時代。

「養育孩子是人類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寶貴的一部分。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將孩子按照明確的模樣去雕琢。相反,為人父母就像在園子裡種花,旨在提供一個營養豐富、安全穩定的環境,讓各式各樣的鮮花茁壯成長;旨在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強大、多樣的生態系統,讓他們自己創造具有無限可能的未來。每一對父母和子女之間都會形成非常特別的愛,這是一種長期、奉獻的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在教養模式下,照顧孩子成長的價值是能夠量化的,衡量的依據是孩子成年後作為成人的價值。在我們急著比較照顧孩子和其他活動的價值之前,讓我們先停下來,欣賞、讚嘆一下父母和子女間那獨一無二的美好關係。正如哲學家所說,這種關係的本質就非常有價值,而不是因為它是能讓我們獲益的工具。照顧孩子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而不只是因為我們未來可能會獲得孩子的回報。」



「一旦你有了孩子,在孩子、工作、他人和自己之間平衡職責的各種決定也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一系列深切的難題。當你深深地關注孩子時,你就不再只有一套價值觀和興趣了,也不再只是把那些不同的價值觀和興趣相互權衡或是協調一下。為人父母后,你的自我會被擴大,裡面包含了另一個人,也就是孩子的價值觀和興趣,即便他的價值觀和興趣與你自己的完全不同。但是當他的價值觀和興趣既是你的、又不是你的時,你要如何權衡或是協調呢?

答案就是,永遠別想有簡單的答案。伯林指出,當價值相互衝突時,我們只能在現有條件下盡全力做到最好。沒有絕對意義上「最好」的決定。我們需要面對並接受內疚和後悔,以及隨之而來的安慰。」

「好的父母會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童年期不斷嘗試和探索全新的生活和存在方式,讓他們勇於冒險。風險只有在事情變壞之後才能真正被稱為「風險」。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失敗,那我們作為父母就不成功。同樣,好的父母也會支持孩子以自己未曾預料到的方式去獲取成功。」

做一個「園丁」式的父母,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強大、多樣的生態系統,讓他們自己創造具有無限可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不自己輔導孩子作業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嗎?做個園丁式的好父母
    照顧孩子就像照顧家園,做父母就像做一個園丁。她將父母定義為園丁,這位奶奶級別的作家在經歷了自己撫養孩子時的教養時代到現在提倡的園丁式父母。通過自己的體驗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木匠什麼是園丁?木匠?什麼是木匠式的父母精心雕刻的木匠大家肯定很好奇,難道這本書的書名園丁和木匠
  • 家長課堂|拒絕「焚琴煮鶴」,只做一枚園丁式父母
    不難發現,現代家庭,無關父母的學歷與財富,最大的困惑點都在於育兒。其實,育兒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樣,最重要是「為什麼」,其次才是「怎麼做」,最後是「做什麼」。解決了核心問題,外圍的問題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 高手父母的教養觀:用園丁式思維養育孩子
    在當今社會,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養育孩子是人人關注的社會話題,用什麼樣的養育方式是為人父母最關心的問題。哈佛大學的艾莉森·高普尼克指出,園丁式思維還是木匠式思維是高手父母和普通父母的最大分野。孩子的心理內核及特質風格:自我觀念、自主學習驅動力,創造力、成長型思維,這些無法通過塑造來完成,園丁式父母給孩子提供探索式成長的機會,孩子在健康的生態環境中成長,自然迭代,自我成長,自我學習成為一個完善的人。《園丁與木匠》這本書告訴我們:進化讓我們更享受,更喜歡、也更擅長做園丁 式父母。
  • 《園丁與木匠》:父母的「職責」,是幫助孩子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
    愛孩子並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給養。——艾莉森•高普尼克《園丁與木匠》,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她推翻了經典的「白板說」,是心理學理論創始人之一。
  • 《園丁與木匠》:頂級心理學家教你高手父母的教養觀
    《園丁與木匠》立體書封引爆教育界!頭部教育大V爭相推薦![基本信息] 書名:《園丁與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作者:(美)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 譯者:劉家傑 趙昱鯤
  • 《園丁與木匠》引言讀後感 - 家長分享
    這也就是我們家長往往希望求得一個準確的答案,怎麼去做才好,才正確。然而事實是,在這些矛盾中往往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但是,學習,可以讓我們儘可能地認識到這些悖論。更加以全面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好父母的重新定義是,成為一名園丁。不是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者成功的,特定的某個樣子。而是打造出強健且具有高適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適應不可預測的未來。
  • 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園丁型還是木匠型?
    ,還是將要成為父母,其實都非常值得對照著思考一下自己是哪種類型,或者是希望成為哪種類型的父母,木匠型,就是說家長像木匠一樣,有既定的施工圖紙一樣,通過精確的控制,把孩子塑造成符合父母特定目標的人,而園丁型,就是像管理花園一樣,像照顧花花草草一樣,給予適當的水分,合理的日照,空氣溼度,不會過多的控制孩子
  • 園丁還是木匠——高手父母和普通父母的區別
    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將孩子按照明確的模樣去雕琢。相反,為人父母就像在園子裡種花,旨在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強大、多樣的生態系統,讓他們自己創造具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反觀現在,更多的家長都是以木匠的形式在養育孩子,只想著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作品,而沒有園丁的心智,用耐心去設計一座可以自行生長的花園。我們要想明白,我們養育孩子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光宗耀祖?為了以後養老送終?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 《你是園丁,還是木匠》————讀《園丁與木匠》有感
    園丁與木匠本質上的區別就是:木匠在製作家具時,事先設計好了家具的式樣,只需精心製作成成品就行了,整個過程,體現的是木匠的技術,具有可預測性。但是園丁在培育花圃時,由於花圃中的花草樹木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其長勢會出乎園丁意外,那麼,園丁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據花草樹木的生長規律,因勢而育,讓花草樹木成為真實的自我,具有不可預測性。那麼,你在教養孩子方面,是園丁還是木匠呢?
  • 《園丁與木匠》第3講: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玩耍?
    這一講,我們將主要和大家分享《園丁與木匠》這本書的第6章:邊玩邊學。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大多數的父母和老師也知道,玩耍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但是,現實情況是現在很多孩子的玩耍時間被無情擠壓。在學習面前,玩耍成為了父母首先捨棄的犧牲品。
  • 園丁還是木匠?這是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區別
    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鬥級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揭露了: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區別在於——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將孩子當成小花小樹,為他們搭建健康的成長生態,園丁父母也會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隨著內心本性去發展。
  • 「木匠式育兒」不可行,家長要學做「園丁」
    主持人撒貝寧的發問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今天的父母,又有多少是在做著為孩子&34;這樣的事情呢?一、&34;不可取1、認識&34;&34;是由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其一本名叫《園丁與木匠》的書提出的一種&34;;他把父母培養孩子的過程比喻成是把孩子培養成一種特定的產品,就好像木匠在打造一把好椅子的一個過程。
  • 好父母的重新定義:成為園丁
    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花園,做父母就像做一個園丁。在教養模式中,父母就像一個木匠。你要注意你正在使用的材料種類,這可能會對你要做的事情有所影響。但基本是外行,你的工作是將這些材料塑造成最終產品,以符合你的最初計劃。你可以通過查看完成的產品來評估你做的工作有多好。這是門嗎?這把椅子牢固嗎?混亂和變異是木匠的敵人,精確和控制力是它的盟友。你要精心測量、果斷下手。
  •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外婆的育兒智慧:如何成為真正的好父母
    預告了很久的《園丁與木匠》讀書分享,終於更新了。(為了保證每一篇文章的質量,我們堅持寧缺毋濫。)請做園丁而不是木匠如果不把養育孩子當成一項工作或者事業,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呢?或者說,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父母呢?
  • 《園丁與木匠》第2講:孩子如何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習?
    我們主要和大家分享了《園丁與木匠》這本書前面3章的內容。我們談到了真正的好父母首先需要放棄「成為好父母」的執念,才能夠像園丁一樣,用「愛」而不是「控制」去澆灌孩子的生命,接納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 家長育兒焦慮的根源: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這就要看是你對待孩子的時候,是園丁心態還是木匠心態了。孩子在你的眼中,是一顆開花結果的種子呢?還是一根可以隨意打造的木頭呢?每一個生命都有自主權,都有追求自己閃光的權利,我們也可以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你有沒有按照自己父母的要求去成長呢?或者你已經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了父母想讓你做的工作、成立的家庭,可是你真的快樂嗎?這樣的結果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我們從小到大,回想起來,是不是也是只有那些我們遵從了自己的內心,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候,才是最快樂的。
  • 快停止兩敗俱傷式育兒
    我們今天先跟大家聊聊由湛廬文化出版的這本《園丁與木匠》。Lily與湛廬文化創始人韓焱探討「園丁式父母古人的智慧多麼有前瞻性,「以身作則」四個字對父母來說,是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僅僅要求孩子學校「掌握式學習」(masterylearning)的學習方式,是關於運用已知的,而不是關於探索新知的。
  • ——讀完《園丁與木匠》後的一點思考
    那些經歷了的、當初為之焦慮不安的,竟然也零零散散飄落在記憶的風中,如果不是有人談起,恐怕已經忘記。又有同事討論,遇到孩子不願意做的事到底是應該順應孩子還是強迫他給他立規矩?作為一個已經有兩個孩子的媽媽,這個問題我竟然也不知道答案!02像所有媽媽一樣,我也經常陷入焦慮,在一些具體的事情上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以及在育兒方面我可以「做什麼」。
  • 《園丁與木匠》:「教養,是一項很糟糕的發明」
    ——《園丁與木匠》20世紀的美國,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一樣,社會結構的巨變,家庭規模的變小、社會流動性呈指數增加,夫妻需要先忙事業再生娃,這些都讓新手父母學習育兒的路徑與以往完全不同。以前都是「師帶徒」式的方式,現在卻不能這樣了。
  • 「領軍讀書會」《園丁與木匠》第一期
    ,從而對好父母為何是「園丁」而不是「木匠」作出解答。「教養」這個概念鋪天蓋地,聽上去是父母理所當然要做的事。在教養模式中,父母就像木匠,你要注意你正在使用的材料種類,你的工作是將這些材料塑造成最終產品,以符合你的最初計劃,你可以通過查看完成的產品來評估你所做的工作有多好。他們的工作與木匠異曲同工,只不過生產的不是特定類型的產品,而是一種特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