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丁還是木匠?這是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區別
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鬥級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揭露了: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區別在於——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將孩子當成小花小樹,為他們搭建健康的成長生態,園丁父母也會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隨著內心本性去發展。
-
《園丁與木匠》:頂級心理學家教你高手父母的教養觀
《園丁與木匠》立體書封引爆教育界!頭部教育大V爭相推薦!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學到什麼? 在《園丁與木匠》中,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鬥艾莉森•高普尼克帶你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學習規律,用大量經典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向你描述了孩子在看的時候,在聽的時候,在玩的時候,在做的時候,都是怎麼學習的,以及在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不同階段的學習特性。
-
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園丁型還是木匠型?
大家好,我是楊楊媽,最近我看了美國兒童持續發展研究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一本書,中文版的譯名是《園丁與木匠》,這本書是從兒童發展科學來講述親子關係的,它闡述了兩種類型的家長的養育模式。
-
《你是園丁,還是木匠》————讀《園丁與木匠》有感
高普尼克的書言簡意賅,道出了父母養育焦慮中的關鍵問題,提供給了我們科學的思考方向。她告訴我們: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保留多樣性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至今的關鍵策略。因此,人類教養孩子跟其他動物教養孩子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讀了此書後,我們應該深深地思考一下,在教養孩子上,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
做「園丁」式的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的父母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園丁與木匠》。養孩子就像園丁,而不是木匠。木匠,按照心中的藍圖一點點去打造他的「作品」。而園丁,付出了辛勤和汗水,卻無法保證最後的花兒長成什麼樣。「確切地說,愛孩子的意義就是為那些無助的幼兒提供一個豐富、穩定、安全的環境,這個環境充滿變化、創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們無限發展。無論是從生物學和進化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個人和政治的角度來看,都是如此。愛孩子並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給養。」
-
高手父母的教養觀:用園丁式思維養育孩子
在當今社會,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養育孩子是人人關注的社會話題,用什麼樣的養育方式是為人父母最關心的問題。哈佛大學的艾莉森·高普尼克指出,園丁式思維還是木匠式思維是高手父母和普通父母的最大分野。五穀不分,四體不勤,還真是分不清麥苗和韭菜的青少年太多了,在《園丁與木匠》這本書裡,作者認為,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
《園丁與木匠》:父母的「職責」,是幫助孩子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
——艾莉森•高普尼克《園丁與木匠》,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她推翻了經典的「白板說」,是心理學理論創始人之一。他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鬥級專家,是首位從兒童意識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專家。
-
《園丁與木匠》引言讀後感 - 家長分享
下面是其中兩個家長對《園丁與木匠》這本書引言部分的分享。希望對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有所啟發。好父母的重新定義是,成為一名園丁。不是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者成功的,特定的某個樣子。而是打造出強健且具有高適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適應不可預測的未來。作為父母不用那麼費勁地去打造某種自我設定的孩子。相反,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安全、穩定的保護空間,讓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孩子可以蓬勃發展。
-
家長育兒焦慮的根源: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我是一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積極地把理論跟實踐相結合,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很高興能有機會跟大家一起分享。上一講為大家介紹了基於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具體在家庭教育的場景中,又該如何運用呢?這就要看是你對待孩子的時候,是園丁心態還是木匠心態了。孩子在你的眼中,是一顆開花結果的種子呢?
-
不自己輔導孩子作業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嗎?做個園丁式的好父母
歡迎你和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所以是不是一個好父母還得分情況看待。到底什麼是一個好父母呢?最近看了被稱為「最懂孩子的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的著作《園丁與木匠》,看到了什麼是好父母的定義。要理解我們與孩子的特殊關係,也許最好借用一個古老的比喻。
-
好父母的重新定義:成為園丁
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花園,做父母就像做一個園丁。在教養模式中,父母就像一個木匠。你要注意你正在使用的材料種類,這可能會對你要做的事情有所影響。但基本是外行,你的工作是將這些材料塑造成最終產品,以符合你的最初計劃。你可以通過查看完成的產品來評估你做的工作有多好。這是門嗎?這把椅子牢固嗎?混亂和變異是木匠的敵人,精確和控制力是它的盟友。你要精心測量、果斷下手。
-
《園丁與木匠》為人父母,請和孩子一起擁抱科技
那麼,未來到底是文字好,還是語音好呢?但是,不管是用文字還是語音,我們其實是都是幹的一樣的事情,——獲得信息和傳播信息。對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在學校裡受歡迎的孩子在網絡上依然很愛歡迎,在學校裡被欺負的孩子在網絡上依然被欺負,親密的家庭成員更有可能對青少年帶來創傷和威脅。也就是說,哪怕我們禁止孩子玩手機,也禁止不了青春期孩子疏遠父母,哪怕我們禁止孩子玩手機,也無法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
《園丁與木匠》第2講:孩子如何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習?
我們主要和大家分享了《園丁與木匠》這本書前面3章的內容。我們談到了真正的好父母首先需要放棄「成為好父母」的執念,才能夠像園丁一樣,用「愛」而不是「控制」去澆灌孩子的生命,接納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
《園丁與木匠》第3講: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玩耍?
這一講,我們將主要和大家分享《園丁與木匠》這本書的第6章:邊玩邊學。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大多數的父母和老師也知道,玩耍是一件好事,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但是,現實情況是現在很多孩子的玩耍時間被無情擠壓。在學習面前,玩耍成為了父母首先捨棄的犧牲品。
-
家長課堂|拒絕「焚琴煮鶴」,只做一枚園丁式父母
不難發現,現代家庭,無關父母的學歷與財富,最大的困惑點都在於育兒。其實,育兒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樣,最重要是「為什麼」,其次才是「怎麼做」,最後是「做什麼」。解決了核心問題,外圍的問題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
「領軍讀書會」《園丁與木匠》第二期
譯者:劉家傑 趙昱鯤《園丁與木匠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於你是「園丁」,還是「木匠」。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為孩子搭建成長生態。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她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專家,也是首位從兒童意識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家。
-
「領軍讀書會」《園丁與木匠》第一期
愛的進化」兩個方面系統闡述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從而對好父母為何是「園丁」而不是「木匠」作出解答。而且顯而易見,現代父母大都被教養模式深深吸引。在本書中,我要提出「處方式」的教養模式,無論是從科學、哲學、政治的角度,還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在根本上都是錯誤的。這種觀念其實只能使孩子和父母的生活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
《園丁與木匠》:「教養,是一項很糟糕的發明」
——《園丁與木匠》20世紀的美國,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一樣,社會結構的巨變,家庭規模的變小、社會流動性呈指數增加,夫妻需要先忙事業再生娃,這些都讓新手父母學習育兒的路徑與以往完全不同。以前都是「師帶徒」式的方式,現在卻不能這樣了。
-
《園丁與木匠》1:打破育兒迷思,看兒童心理學家的教養觀
嬰兒應該單獨睡還是跟大人睡一起?寶寶哭鬧時是應該立刻抱起來哄,還是不該抱?父母該採取嚴厲的方式管教孩子,還是採用寬鬆的方式鼓勵孩子?面對這層出不窮的育兒問題,很多家長會求助於育兒專家,專家會指導我們在具體問題上應該怎麼做,還會說出一大堆道理,如果不這麼做,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
「三允許」「三不許」,父母要做到
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鬥級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提出: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區別在於:你是園丁,還是木匠。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高手父母」(園丁式父母)?需要父母做到」三允許」,即給予孩子適當支持,「三不許」,即剪裁孩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