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您可能收穫身體或靈魂的教育
從呱呱墜地的喜悅,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引發了焦慮、惆悵、矛盾。不難發現,現代家庭,無關父母的學歷與財富,最大的困惑點都在於育兒。其實,育兒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樣,最重要是「為什麼」,其次才是「怎麼做」,最後是「做什麼」。解決了核心問題,外圍的問題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可以分三個層次來分析:
最外層是What,即外在表現,比如知識、技能,考試考了多少分,拿過什麼獎,上了什麼大學,乃至未來從事什麼職業,每月多少收入等等。這是一個孩子最明顯可見的指標,也是通常拿來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標準。
其次是How,即特質風格,比如堅毅、勇氣、創造力、好奇心、社交力、探索精神等等。這些方面沒有外在表現那麼明顯,但也可以通過觀察或者測量來發現。那些擁有突出品質的孩子,哪怕在外在表現方面沒有那麼成功,我們也會稱讚他們「優秀」,因為我們都知道,特質風格是外在表現的驅動因素。
最內層是Why,即孩子的心理內核,這是他們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所構建的核心模型。比如依戀:爸媽愛我嗎?在乎我嗎?我安全嗎?又如自尊:我有價值嗎?我值得被愛嗎?再比如自主:我有選擇嗎?我能自己做決定嗎?我可以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還是應該順從別人的要求?
這些核心模型是孩子還在懵懵懂懂之時,對世界和自己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它們往往存留在潛意識中,並非明確的信念,而是本能的反應。
所謂內層是外層的驅動,外層是內層的體現。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最重要的心理內核,卻是父母最不重視的,而外在表現,最容易在人生中學習、改變,並且受到心理內核和風格特質的嚴重影響,卻僅僅因為它們最容易被評估,就得到父母最大的重視。
於是,在育兒中就出現了大量的本末倒置。本來應該是外層為內層服務,利用外層來構建更好的內層,比如利用學習過程來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進而使他有一個更高的內隱自尊,但很多父母卻選擇了犧牲內層,來達到外層的速成。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曾在其著作《園丁與木匠》說,進化讓我們更享受、更喜歡、也更擅長做園丁式父母,因為園丁式父母培養出的孩子,比木匠式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更有優勢。
園丁式父母致力於為孩子提供一個溫暖、有愛、安全的環境,在孩子發展得明顯有問題時,他們也會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隨著內心本性去發展。這樣的孩子,會有最健康的心理內核,也會有最蓬勃的風格特質,最終,他們的外在表現會千姿百態而又讓人喜出望外。
木匠式父母卻要把孩子按圖紙打造成一個工藝品,哪怕圖紙設計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藝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外在表現。為了把這一層雕琢得毫釐不差,他們必然會傷害到孩子的風格特質和心理內核。
「焚琴煮鶴」便是木匠式育兒的體現。他們往往出於恐懼和焦慮,他們害怕孩子如果輸在起跑線上,就會一輩子落後,如果沒有好的外在表現,就會一輩子痛苦。他們以為疾風勁吹,會吹倒木柴,卻不知道瑤琴會在風中吟唱;他們以為洪水漫灌,會淹死肉雞,卻不知道仙鶴會在水上起舞。
孩子天生是要成為瑤琴,而不是成為木柴,天生是要成為仙鶴,而不是成為肉雞。進化賦予人類的偉大天賦,是靈活應對,而不是僵化重複;是在錯誤中學習,在困難中成長,而不是犯了錯誤就一蹶不振,遇到困難就畏縮不前。
立洋家族教育辦公室家道學院,縱線貫穿成長學段,由著名心理學專家結合系統心理研發智慧父母、親子關係、逆境智慧、家族使命傳承、家庭系統排列、中國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心理研學活動等專業課程,藉助家道理念深入淺出地滲透家庭成員心理,調和良好的家庭氛圍,改善親子關係和家庭溝通模式,致力促進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