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課堂|拒絕「焚琴煮鶴」,只做一枚園丁式父母

2021-02-19 立洋教育

在這裡,您可能收穫身體或靈魂的教育

從呱呱墜地的喜悅,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引發了焦慮、惆悵、矛盾。不難發現,現代家庭,無關父母的學歷與財富,最大的困惑點都在於育兒。其實,育兒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樣,最重要是「為什麼」,其次才是「怎麼做」,最後是「做什麼」。解決了核心問題,外圍的問題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對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可以分三個層次來分析:

最外層是What,即外在表現,比如知識、技能,考試考了多少分,拿過什麼獎,上了什麼大學,乃至未來從事什麼職業,每月多少收入等等。這是一個孩子最明顯可見的指標,也是通常拿來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標準。

其次是How,即特質風格,比如堅毅、勇氣、創造力、好奇心、社交力、探索精神等等。這些方面沒有外在表現那麼明顯,但也可以通過觀察或者測量來發現。那些擁有突出品質的孩子,哪怕在外在表現方面沒有那麼成功,我們也會稱讚他們「優秀」,因為我們都知道,特質風格是外在表現的驅動因素。

最內層是Why,即孩子的心理內核,這是他們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所構建的核心模型。比如依戀:爸媽愛我嗎?在乎我嗎?我安全嗎?又如自尊:我有價值嗎?我值得被愛嗎?再比如自主:我有選擇嗎?我能自己做決定嗎?我可以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價值觀,還是應該順從別人的要求?

這些核心模型是孩子還在懵懵懂懂之時,對世界和自己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它們往往存留在潛意識中,並非明確的信念,而是本能的反應。

所謂內層是外層的驅動,外層是內層的體現。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最重要的心理內核,卻是父母最不重視的,而外在表現,最容易在人生中學習、改變,並且受到心理內核和風格特質的嚴重影響,卻僅僅因為它們最容易被評估,就得到父母最大的重視。

於是,在育兒中就出現了大量的本末倒置。本來應該是外層為內層服務,利用外層來構建更好的內層,比如利用學習過程來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進而使他有一個更高的內隱自尊,但很多父母卻選擇了犧牲內層,來達到外層的速成。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曾在其著作《園丁與木匠》說,進化讓我們更享受、更喜歡、也更擅長做園丁式父母,因為園丁式父母培養出的孩子,比木匠式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更有優勢。

園丁式父母致力於為孩子提供一個溫暖、有愛、安全的環境,在孩子發展得明顯有問題時,他們也會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隨著內心本性去發展。這樣的孩子,會有最健康的心理內核,也會有最蓬勃的風格特質,最終,他們的外在表現會千姿百態而又讓人喜出望外。

木匠式父母卻要把孩子按圖紙打造成一個工藝品,哪怕圖紙設計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藝再精良,都只是在塑造外在表現。為了把這一層雕琢得毫釐不差,他們必然會傷害到孩子的風格特質和心理內核。

「焚琴煮鶴」便是木匠式育兒的體現。他們往往出於恐懼和焦慮,他們害怕孩子如果輸在起跑線上,就會一輩子落後,如果沒有好的外在表現,就會一輩子痛苦。他們以為疾風勁吹,會吹倒木柴,卻不知道瑤琴會在風中吟唱;他們以為洪水漫灌,會淹死肉雞,卻不知道仙鶴會在水上起舞。

孩子天生是要成為瑤琴,而不是成為木柴,天生是要成為仙鶴,而不是成為肉雞。進化賦予人類的偉大天賦,是靈活應對,而不是僵化重複;是在錯誤中學習,在困難中成長,而不是犯了錯誤就一蹶不振,遇到困難就畏縮不前。

立洋家族教育辦公室家道學院,縱線貫穿成長學段,由著名心理學專家結合系統心理研發智慧父母、親子關係、逆境智慧、家族使命傳承、家庭系統排列、中國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心理研學活動等專業課程,藉助家道理念深入淺出地滲透家庭成員心理,調和良好的家庭氛圍,改善親子關係和家庭溝通模式,致力促進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高手父母的教養觀:用園丁式思維養育孩子
    有一天在海澱黃莊的某個寫字樓前,兩輛寶馬車追尾,路人可能會想他們肯定會撥打122,等著交警來處理,然而當雙方看到對方的車上都坐著要上補習班的孩子時,便相逢一笑,互相勸慰,然後各自走保險而去,路人忍不住說了這麼一句話,海澱家長從來沒有詩和遠方,他們大多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的苟且是孩子的試卷和陪讀的課堂,這話可當真,這個段子可當真,你身邊有遇到過這麼拼的父母?
  • 不自己輔導孩子作業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嗎?做個園丁式的好父母
    照顧孩子就像照顧家園,做父母就像做一個園丁。她將父母定義為園丁,這位奶奶級別的作家在經歷了自己撫養孩子時的教養時代到現在提倡的園丁式父母。通過自己的體驗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木匠什麼是園丁?木匠?什麼是木匠式的父母精心雕刻的木匠大家肯定很好奇,難道這本書的書名園丁和木匠
  • 做「園丁」式的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的父母
    而園丁,付出了辛勤和汗水,卻無法保證最後的花兒長成什麼樣。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也都是在往成才的方向培養。可是,孩子不是木頭,他有自己的思想,要按照做木工的方式去「打磨」他,是不可能的,這樣的教養方式,可能有效(某種程度上),但一定不太愉快。
  • 信息時報微社區家長公益課堂開講,綠翠小學家長活學活用做親密式父母
    為解決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難,促進孩子與家長關係的發展,2021年,信息時報微社區e家通與陳百加教育集團合作,在社區、學校推出家長公益課堂,教會爸爸媽媽如何做優秀的父母。1月7日,家長公益課堂第一講走進海珠區綠翠小學,家庭教育專家與家長們分享親密式父母的12種教育模式。
  • 《園丁與木匠》引言讀後感 - 家長分享
    下面是其中兩個家長對《園丁與木匠》這本書引言部分的分享。希望對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有所啟發。這也就是我們家長往往希望求得一個準確的答案,怎麼去做才好,才正確。然而事實是,在這些矛盾中往往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但是,學習,可以讓我們儘可能地認識到這些悖論。更加以全面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好父母的重新定義是,成為一名園丁。不是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者成功的,特定的某個樣子。而是打造出強健且具有高適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適應不可預測的未來。
  • 家長要拒絕做「保姆式」父母
    許多兒童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錯誤」的觀念:睡覺前必須做些事情。例如孩子睡前玩手機,聽歌,父母講故事,一定要在特定的環境中才能入睡,才會造成孩子、父母之間的「畸形」關係,孩子對父母太過依賴,父母太寵溺孩子。孩子缺乏自我約束,不知道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
  • 「木匠式育兒」不可行,家長要學做「園丁」
    主持人撒貝寧的發問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今天的父母,又有多少是在做著為孩子&34;這樣的事情呢?&34;的誤區,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家長要學會的是做一名&34;。,孩子只需要按照父母的計劃按部就班的去執行就可以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並沒有進行思考與計劃自己想要什麼、應該做些什麼?
  • 園丁還是木匠?這是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區別
    》這本書中揭露了: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區別在於——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將孩子當成小花小樹,為他們搭建健康的成長生態,園丁父母也會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隨著內心本性去發展。  我一直致力於讓自己也成為一個「園丁父母」。 最近,孩子的自然科學老師讓他們在家養盆栽,還要詳細拍照和文字記錄植物萌芽,生長,開花……的全過程。 我一想太好了,她當園丁,我也當園丁,她養花,我養她,完美!
  • 「焚琴煮鶴」新解
    「焚琴煮鶴」新解 2014-09-24 16:43: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馬君豪   焚琴煮鶴(把琴當柴燒
  • 園丁還是木匠——高手父母和普通父母的區別
    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將孩子按照明確的模樣去雕琢。相反,為人父母就像在園子裡種花,旨在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強大、多樣的生態系統,讓他們自己創造具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反觀現在,更多的家長都是以木匠的形式在養育孩子,只想著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作品,而沒有園丁的心智,用耐心去設計一座可以自行生長的花園。我們要想明白,我們養育孩子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光宗耀祖?為了以後養老送終?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 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園丁型還是木匠型?
    大家好,我是楊楊媽,最近我看了美國兒童持續發展研究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一本書,中文版的譯名是《園丁與木匠》,這本書是從兒童發展科學來講述親子關係的,它闡述了兩種類型的家長的養育模式。
  • 「撒謊式」的教育,會讓孩子對父母不再信任,請做個誠實的家長
    從父母身上學到這個壞習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行為總是會潛移默化的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父母的說謊行為。很多家長撒謊嚇唬孩子成功了,就會把這個當作管孩子的一種好方法,甚至會拿到外面去和朋友交談,說自己怎麼騙孩子讓他乖乖聽話的。
  • 《園丁與木匠》:頂級心理學家教你高手父母的教養觀
    《園丁與木匠》立體書封引爆教育界!頭部教育大V爭相推薦!加州大學30年實證研究揭示,孩子都是天生學習家;教孩子不如懂孩子,徹底打破攀比式育兒困境;美國認知發展學會「年度最佳圖書」。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學到什麼?    在《園丁與木匠》中,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鬥艾莉森•高普尼克帶你看懂孩子行為背後的學習規律,用大量經典而富有創造性的實驗,向你描述了孩子在看的時候,在聽的時候,在玩的時候,在做的時候,都是怎麼學習的,以及在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不同階段的學習特性。
  • 孩子打架,家長咆哮課堂:愛孩子不是為孩子出頭
    1網傳家長咆哮課堂讓道歉當事學校稱雙方家長都已道歉視頻最早流傳在南京某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班級群裡從對話看,是因為孩子被打,家長憤怒地衝進課堂,要求打人男生道歉。視頻中,這名女家長朝著一個男生質問:" 你是不是打人了?" 並讓他站起來,這時老師在一旁勸阻,表示女子影響了教學秩序。她不顧老師的阻攔,拒絕離開教室,至少十次對著男生大喊,讓他道歉。
  • 蘭馨家教面對面 | 拒絕「暴力」式溝通,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蘭馨家教面對面 | 拒絕「暴力」式溝通,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2020-10-13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巴小妹家教網絡課堂|家長帶頭,讓孩子拒絕「網癮」!
    「巴中婦聯」微信公眾號特別推出 2020巴小妹家教網絡課堂 為全市兒童家庭送上科學家庭教育大禮包~ 今天我們將走進巴小妹家教網絡課堂 家長帶頭,讓孩子拒絕「網癮」! 沉迷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影響 心理學家表示,用手機看短視頻、玩小遊戲都是一種高刺激行為,長期接受高興奮體驗,不僅消耗大量時間,還會讓人難以集中注意力。
  • 《你是園丁,還是木匠》————讀《園丁與木匠》有感
    高普尼克的書言簡意賅,道出了父母養育焦慮中的關鍵問題,提供給了我們科學的思考方向。她告訴我們: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保留多樣性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至今的關鍵策略。因此,人類教養孩子跟其他動物教養孩子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讀了此書後,我們應該深深地思考一下,在教養孩子上,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 《園丁與木匠》:父母的「職責」,是幫助孩子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
    這本書通過「園丁」式育兒觀念與「木匠」式育兒觀念的比較,告訴人們,父母的職責是首先做好自己,其次幫助孩子成為他們自己。我比較認同《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的育兒觀點。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小時候由父母照顧,長大及成人後,自己對自己負責。我們自己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所以深感欣慰,正是父母在幼年和成長過程中對於我們的幫助,讓我們現在可以努力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 李玫瑾:拒絕捆綁式溺愛,父母之愛子,也要做到「張弛有度」
    李玫瑾:拒絕捆綁式溺愛,父母之愛子,也要做到「張弛有度」隨著孩子漸漸地長大,父母會發現,孩子好像慢慢的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他們不願意再和父母分享,也不像以前那麼粘人,甚至在父母問他們的時候會選擇逃離現場,讓父母摸不著頭腦。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顯現出「自我獨立性」了。
  • 理想國際幼兒園父母課堂之五「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
    (家長提問  廖康林女士現場解答)婁底新聞網訊(記者 鄧向群  通訊員 劉愛君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婁底理想國際幼兒園於2016年3月份成立父母課堂,父母課堂旨在幫助家長朋友們建立正確的育兒觀,充分認識幼兒教育對孩子成長與成才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