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老王近來精神不好,開會做事都是迷糊,沒有效率。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老王的孩子總是晚上不睡覺,就算孩子不玩手機,躺在床上也不願入睡,孩子又正值身體發育時期,為此老王整夜陪在孩子身邊,影響了自己的狀態。
實際上,在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階段,是越早越好的,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內部環境,二是外部環境,為了解決孩子的這些&34;,父母應該儘早了解問題背後的內在原因。
1、小孩不願睡覺,說明什麼?
對自律的定義:自律就是在無人監管的環境中,通過自我要求,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法律,拿起法律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一種道德原則,它不受外界的限制,也不受感情的控制,按照自己美好的意願行事。
2、天性使然,孩子沒有被父母合理有效的約束,好奇多動的因素直接導致孩子不愛睡覺,不願睡覺,即使孩子有困意信號,父母也不能及時收到,才導致結果。它要求父母採取行動並制定計劃來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對父母過於依賴,以致於孩子不能「獨立地」完成睡眠計劃。許多兒童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了「錯誤」的觀念:睡覺前必須做些事情。例如孩子睡前玩手機,聽歌,父母講故事,一定要在特定的環境中才能入睡,才會造成孩子、父母之間的「畸形」關係,孩子對父母太過依賴,父母太寵溺孩子。
孩子缺乏自我約束,不知道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自制力強的人,不會因為太多的理由去看事情,而是會按照原本計劃的方向去完成,例如風雨飄搖也要去寫生,環境嘈雜也要按時休息,工作再累也要加強鍛鍊等等。
兒童入睡有困難,父母沒有辦法,是因為孩子和父母在思想觀念上不一致,不認同。讓我們深入思考一下,是否孩子的自主性較差,父母在這方面「過分」了。
3、小孩「到點不睡」的行為背後,會有什麼負面影響?
學習效率不高,愛做而不努力。兒童到點不睡覺,直接影響到下午或次日的學習效率和語言表達能力。沒有反應能力,課堂上不能快速有效地將老師的知識吸收到自己的頭腦中去;面對老師的提問也會想找捷徑,愛做不用功。
孩子變得不管不問,不按規矩辦事,容易出現「過頭」行為。小孩不願睡覺,想玩手機,不斷地去試探父母對這件事的底線,假如父母一時的心軟讓步,小孩就會在以後的人生學習中形成一個習慣:還可以任性一步,招致禍端。
孩子變得不自律,人生道路上難以取得成功。父母永遠都要明白一件事,孩子的自我管理與約束是一種能力,一個能夠進行自我約束的人,也可以很快地改變他人。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們的幸福,為了孩子們的成功,我們要牢記自己的使命。
事實上,關於自覺,自律的問題不止這些。向小的方面看,不愛睡,不願睡,是孩子一生中必然經歷的階段,父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向大的方面看,是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一定會讓孩子失去什麼。其原因多種多樣,歸根結底還在於家長的教育方式和舉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其原因。
4、所以父母應該做什麼,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自律習慣?
毛澤東曾說過:一個人要想做大事,就必須具備多種素質,要勇往直前,要有毅力,要有膽量,要有膽量,要有膽量,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把事情辦好,才能把事情辦好。但是,我們常常過分強調理想與奮鬥,而忽視健康的作用。
的確,現代社會普遍暴露出一個令人恐懼的問題,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年輕人都有睡眠、信用等問題,這是一個快速而浮躁的社會,孩子的根本任務就是專心學習,養育子女。不要為了「睡不著」而透支自己的健康。
第一,父母在家裡要立規矩,不能有不成方圓的規矩,每個家庭成員都要遵守,父母首當其衝的要做表率,也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真正教會孩子們。舉例來說:父母要求孩子九點前必須上床睡覺,九點以後,父母自己也同樣不能把客廳電視聲放到最大,應該給孩子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空間。小孩模仿能力是天生的,父母怎麼做小孩下一次就要照搬照套,小孩就像一面鏡子,既反射自我,又投射父母。
第二,父母必須培養孩子對自律的正確認識。"「保姆式」父母的教育理念總是把孩子放在首位,而忽視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總是對孩子過於寵愛。小孩太依賴父母了,少不了父母的一切幫助,小孩失去了自律,失去了遵章守紀的心,違反了道德規範,小孩也就失去了為人做事的準則。
最終,父母應該教導孩子正視現實,拒絕理想主義。凡講究「前因」的人,有什麼因得什麼果,此刻不睡覺,明天孩子就會睡午覺,遲到;此刻不自律,就會得到身體虛弱、能力低下的正面反饋。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就要從早睡早起開始,拒絕空想,積極正面地看待自己的問題。
總之,關於孩子的成長,家長不應一味地給孩子以關愛,無止境地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這樣的「保姆式」教育,更應該激發孩子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孩童們敢於拼拼,敢於闖,永不墮落,自律和完整的生命才是最值得外人誇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