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噹派好習慣,持續推送教育熱點、好習慣養成方法、學習乾貨等豐富內容,助力3-12歲兒童「學習、情商、性格」三方面優化!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
怎樣才能做個好父母?父母怎樣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國際兒童學習研究泰鬥級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提出:
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區別在於:你是園丁,還是木匠。
將成長中的孩子當成小花小樹,園丁式父母致力於為孩子們搭建健康的成長環境,剪裁孩子發展中的問題,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隨著內心本性去發展的。這種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大多都有較好的前途。
而木匠式的父母,他們就是製作木製工藝一般,按照事先制定的圖紙來對木頭進行雕刻、塑造,就像按照自己事先的規劃一般去培養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計劃去發展。
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高手父母」(園丁式父母)?
需要父母做到」三允許」,即給予孩子適當支持,「三不許」,即剪裁孩子問題。
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孩子每天做家務的時間遠遠落後美國、韓國、法國等其他國家。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孩子不用承擔做家務的任務?
通常大多數獨生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和小公主,為人父母的捨不得讓他們受一丁點兒苦,唯一督促他們的就是在上幼兒園時好好玩兒,上了學的孩子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而做家務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近半數(46.7%)家長經常會代替孩子勞動;41.4%的家長明確認為孩子不做或幾乎不做家務。
圖片來源:叮噹派好習慣
還記得曾經刷爆朋友圈的「番茄炒蛋」視頻嗎?
在這部名為《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碗番茄炒蛋》的視頻中,來美留學的中國男生伊恩因為朋友聚餐,需要每人做一道家鄉特色菜。最簡單也最基礎的番茄炒蛋,順理成章的成了伊恩的首選。
但即使是如此簡單的菜,男生還是被「該先放番茄還是先放雞蛋」給難住了。於是,他拿起手機向遠在大洋彼岸的父母求助。
為了教會笨拙的兒子做番茄炒蛋,爸媽凌晨4點從被窩裡爬起來,錄視頻直播教學。媽媽一邊炒菜一邊口述步驟,爸爸則負責錄視頻發消息。
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在三人的合作下,這道番茄炒蛋終於完成了。
這則營銷視頻感動了萬千網友,「想到了自己的爸媽,好想哭呀!」卻沒有感動叮噹派好習慣,因為我們看到的不是感動,而是「巨嬰」。
一個成年人,竟然連最簡單的番茄炒蛋都不會做,遇到問題了不懂得自己上網搜索解決,還只是一味地找媽媽,這不是巨嬰是什麼?
而造成這種巨嬰現象的,是父母從小對他的溺愛。
父母不可能照顧孩子一生!
每一位成功的人都不是父母"寵"出來的,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很重要。
孩子剛開始體驗家務勞動,可能出現洗碗摔破碗、洗衣服把肥皂水倒一地、掃地掃不乾淨........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
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問題!每一個人做任何事都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責任感的培養都會與做家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讓孩子做家務,儘量從小事做起,比如讓孩子撿起地上的東西和讓他掃房間,哪個能更容易讓孩子採取行動?答案當然是撿起地上的東西更容易。所以越是小的家務事,越能激起孩子做家務的興趣,然後家長再逐步地引領,將來可以承擔更多的家務。
每一位成功的人都不是父母"寵"出來的,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很重要,為了培養做家務的興趣,需要家長放手,讓孩子做家務從小事開始,逐步喜歡做家務,讓孩子懂得替父母承擔家庭的責任,長大以後才能懂得感恩和孝順父母,才能成為一個有愛心、有擔當的人,所有這些才是比成績更重要的,更應該是父母要認真對待的。
每個人隨時都會產生各種情緒,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中,會遇到挫折、打擊,因而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
父母要允許孩子在悲傷難過的時候表達出情緒,比如哭泣、傾訴,因為如果硬逼著讓孩子堅強,會讓他越來越脆弱。
但不許孩子任自己的壞情緒泛濫,而做出傷人的事。
近日,在湖北武漢地鐵裡,一位母親由於一時疏忽乘錯了地鐵,耽誤了女兒的行程。下車後,女兒便對母親不停的抱怨,最後,生氣的女孩當眾連踹了母親6腳,就連當時有好心人勸阻,也被女孩動起了手。
在《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效的22個情緒管理定律》裡有句這樣的話:
如果放縱或餵養壞情緒,最後的結果是傷己、傷人、傷心、傷身。
那麼孩子發脾氣,家長該怎么正確處理呢?
在《正面管教孩子》這本書中提到:孩子之所以會發脾氣,是因為他們難以對自己情緒背後的問題進行表達,因為這已經超過了他們自身的溝通能力。
所以家長在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首先要讓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和脾氣,通過家長的提問和梳理,讓孩子明白自己在下次遇到同樣情況的時候,應該如何正確的進行表達。
因為在很多時候,孩子的情緒並不一定是真正的情緒,他們可能只是因為看到了某個喜歡的東西,但不知道該如何說出來,所以會表現出耍脾氣的樣子。
因此,家長如果能夠儘早地幫助孩子認識到這個問題,將會解決孩子的許多情緒問題。
案例:
6歲的圓圓主動幫媽媽收拾衣服,她發現自己總是沒辦法把衣服疊的像媽媽那麼整齊,試了幾次,一直不成功,她把衣服一扔就哭了。
性格分析:活潑型
圓圓是活潑型性格的孩子,她活潑開朗,主動性很強,願意幫媽媽幹活,但是活潑型孩子情緒變化快,且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為看到媽媽疊的好,自己疊不好,就開始哭,好事變壞事。
解決方法:引導宣洩
活潑型孩子哭鬧,常常只是需要發洩情緒,這時家長不要總想著馬上制止哭鬧,應該適當讓孩子發洩情緒後,再引導孩子思考、嘗試怎麼解決問題。
孩子的天性決定了孩子喜歡到處探索,所以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孩子也在犯錯當中不斷成長,所以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
簡·尼爾森也說過: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如何對待錯誤比犯的錯更重要。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該怎樣對待呢?
危害最大的做法;父母縱容孩子推卸責任。
父母在對待孩子的錯誤,給孩子帶來危害最大的一種做法是:縱容孩子推卸責任,很多父母出於維護孩子的心理,以「他還是個孩子」為藉口幫孩子開脫責任。
如今網絡上各種熊孩子的新聞屢見不鮮,上電梯時亂按按鈕,在火鍋店裡隨意奔跑,這些熊孩子對周圍人造成的困擾可見一斑。然而每每在公共場合有人出面制止熊孩子的惡作劇時,總會有熊家長出沒,一句「他只是個孩子」似乎就可以遮掩掉所有的過錯了。
孩子犯了錯,父母不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幫助他推卸、逃避責任,只會縱容他一錯再錯,最終害了自己。
正確的做法:讓孩子承擔後果,培養責任心。
教育家盧梭說過: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要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過失或者錯誤帶來的後果,從而去彌補錯誤,才能強化孩子的責任意識。
而責任心,對孩子至關重要。
正如培根曾說:「責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它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裡,將會收穫一生一世的幸福。」
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在孩子犯錯以後,父母批評和指正不是首要任務,而是要先讓孩子去承擔責任和彌補自己造成的過失,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5月21日,江蘇宿遷一名7歲男孩放學後在家玩耍時將墨水,從自家7樓潑下,3樓到6樓住戶全都遭了殃。
樓下鄰居上來詢問,孩子的媽媽陳女士才發現孩子闖了禍。
隨後,她帶著孩子到樓下挨家挨戶道歉,並把被墨汁染色的衣物拿回家與闖禍的兒子一起手洗
陳女士說:這樣做是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墨汁很不好洗,自己手都搓紅了。有些洗不乾淨的就買新的賠給鄰居」
另外,她已經找專業人士進行清洗外牆,並讓兒子站在太陽底下,看著整個清洗過程。
「孩子曬得臉都通紅了,我一點也沒對他留情,現在他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網友看到後紛紛為陳女士教育孩子的方法「點讚」
「這個教育方法很好」
「父母太優秀了」
「給孩子補上一堂課」
……
其實,陳女士的做法就是很好的鼓勵孩子承擔責任的方法。如果連自己童年這麼微小的錯誤都不敢承認,那麼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中怎麼能夠負更大的責任呢?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師,就是母親和父親。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的責任重大,「三允許」「三不許」,父母要做到了,一定可以培養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