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坐地鐵,地鐵上擠滿了人,小孩不停地說:「我的黃色小球呢,我的黃色小球呢......"一邊找,一邊哭。周圍的人都在幫小孩找球,也沒找到。最後小孩不哭了,手指放進鼻孔裡說:「哼,我再做一個!」
今天你「挖礦」了嗎?
沒錯,波叔講的就是把手指塞進鼻孔摳鼻子(Nose Picking)的行為。
絕大多數人都會摳鼻子,但大方承認的不多,因為,這不太優雅。如果別人發現我們正在摳鼻子,我們就會覺得很羞愧;在公共場合看到有人在摳,我們也會皺皺眉頭。
不管你承不承認,我都知道你肯定會摳。
人的任何行為,如果發展到極端,都可以被視為一種精神錯亂,連摳鼻子這種小事也不例外。
所以——
一般來說,摳鼻子這種行為是普遍的,正常的習慣。
也許正因為太正常,所以放眼世界,研究它的人很少。
直到1995年,美國科學家湯姆遜(Thompson)和傑斐遜(Jefferson)才首次研究了這一現象。
他們給1000名成年居民發郵件進行調查,得到254封回復。
有91%的人承認摳鼻子,其中有1.2%的人說他們大概每隔一個小時就會摳一次。
其中有兩個人表示,摳鼻子或多或少影響了他們的生活。
更令人震驚的是,還有兩個人稱,他們摳得太頻繁,已經把分隔左右鼻孔的薄組織(鼻中隔)挖出了一個洞!
想想都覺得鼻子疼。
鼻子摳得太頻繁,很可能是神精錯亂,俗稱得病了,叫作強迫性摳鼻症(Rhinotillexomania),通常表現為:
基於這個背景,2001年印度有兩位科學家,就在摳鼻子這個問題上狠狠地摳了一把。
他們是印度班加羅爾國家心理健康與神經科學學院的奇塔拉尼加‧安德雷德,與B.斯裡哈瑞。
安德雷德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研究太無聊,可人家的理由能讓你無法反駁:
有必要確定出青少年中有多少人總是忍不住地摳鼻子,以致到了神經輕微錯亂的地步。
他們的研究方法很簡單,在四所學校中隨機抽取了200位青少年作為摳鼻子行為的研究對象。
安德雷德與斯裡哈瑞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問題包括:
你為什麼要摳鼻子?
A.讓鼻孔更暢通;
B.消除不適感或搔癢;
C.出於美容考慮;
D.講究個人衛生;
E.出於習慣;
F.為了追求樂趣
A.用手指;B.用鑷子一樣的東西;C.用鉛筆之類的物品
你偶爾會把從鼻子內挖出來的東西吃下去嗎?(回答「是」或「不是」)
你認為自己存在嚴重的摳鼻子問題嗎?(回答「是」或「不是」)
200名學生填完這份調查問卷之後,結果出來了:
社會各階層摳鼻子的做法都是一樣的;
聲稱自己從未摳過鼻子的學生還不到4%(波叔覺得這4%的騷年在撒謊),半數學生每天摳鼻子的次數為4次或更多,大約7%的學生聲稱他們每天要摳20多次鼻子。
80%的學生只用手指摳鼻子,而其餘的,用鑷子和用鉛筆摳鼻子的人數基本相同。
超過半數的學生之所以摳鼻子,是想讓鼻孔更暢通,或消除不適感和搔癢,大約11%的學生是出於美容考慮,而為了取樂的人數跟美容的相近。
4.5%的人聲稱他們偶爾會把從鼻子內摳出來的東西吃下去。
由此可見,幾乎所有研究對象都承認自己有過摳鼻子行為,且摳鼻子的頻率為平均每天4次。
菠菜們想想自己每天摳幾次?
每天要摳多少次,才算是有神經輕微錯亂?
呃,安德雷德表示,這個問題還在進一步研究當中……
讓人鬆一口氣的是,他們沒有在這200名研究對象中發現強迫性摳鼻症患者。
安德雷德與斯裡哈瑞寫了一份報告《青少年摳鼻子現象初步調查》,發表在《臨床精神病學期刊》。
闡述了他們得出的醫學發現:摳鼻子在青少年中相當普遍。
因為這個發現,他們獲獎了。
搞笑諾貝爾獎
不要笑,人家是正經搞科學的。這個獎是科學界大IP雲集的盛典,目的是選出乍看令人發笑、之後又令人深思的研究。
在頒獎典禮上,安德雷德說:
有些人喜歡管別人的閒事,而我的工作就是研究別人的鼻子。
他還回答了一些關於正常摳鼻子的問題,認為適度地摳鼻子是正常的。
如果你沒有感到不適,還是可以盡情地享受一下摳鼻子帶來的快感!
你摳,還是不摳,鼻子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