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瀘州消息(曾佐然) 7月8日,天氣晴朗,正是趕花好時節。瀘縣海潮鎮紅合村水稻制種基地一派繁忙。村民們正抓住晴好天氣,兩一組用繩子,或者一人用竹杆、用鋼管「趕花」。
「再不趕,花期就過了。」紅合村1組組長劉玉華說,他種植了水稻制種已經10多年了,「活路雖然多些,收入是要高些。」他一家種植了5畝,入了農業保險,保底收入2300元,遇到好年景,畝收入在3000元以上。
11點過,水稻制種公司給紅合村派來了無人植保機,幫助村民趕花來了。記者看到,在操作手的遙控下,無人植保飛機貼著水稻稻穗飛過,螺旋漿產生的風力,將父本的花粉傳向母本。
「用無人機趕花可節省勞動力,提高制種戶的制種效率。」機手介紹,在相同時間內,如像用竹竿去趕花,一個人只能趕兩到三畝地;而用無人機趕花,則可以趕20畝地左右。
「我們入了保,企業訂單收購,水稻制種是可以說是旱澇保收的脫貧門道。」瀘縣海潮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紅合村村黨支部書記彭汝楷介紹說,每年由合作社與制種企業籤訂了收購合同,並且購買了水稻制種保險。為了保證水稻制種健康有序發展,專業合作社還爭取項目支持,配套建設了烘乾設備。
海潮鎮十分重視水稻制種產業在脫貧攻堅的作用,積極為農戶和種業公司牽好「紅線」,由鎮政府出面協調種子公司與村委會、合作社和制種大戶籤訂合同,形成了以紅合村、龍塘村為中心的1100畝雜交水稻制種基地,水稻制種已成為紅合村農戶脫貧增收的支柱產業。
「制種企業提供種子、化肥、農藥及技術指導,除了勞動力,貧困家庭基本上是零投入,但收入卻能夠得到保障。」海潮鎮副書記張存勇介紹,「鎮裡還成立了專門領導小組,安排農技站技術人員與駐村幹部、村幹部一道發展制種面積,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農技站也會全程監控制種過程,協調安排好各個環節的技術指導,保證農戶正直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