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7月15日電 題:副駕駛飛機上吸電子菸 萬米高空如何成了法外之地?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白湧泉 洪可潤
近日在國航CA106航班上發生的不安全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副駕駛不顧公共安全在駕駛艙內吸電子菸,致使飛機在飛行途中發生緊急下降氧氣面罩脫落。專家表示,2017年我國民航的旅客運輸量已有5.5億人次,巨量的規模需要更嚴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民航安全法規和相關制度必須嚴格執行,萬米高空不能成為法外之地。
駕駛艙吸菸致飛機急降七千米
7月10日,一架由香港國際機場飛往大連周水子機場的國航CA106航班,在飛行過程中發生緊急下降,氧氣面罩脫落。
據了解,該航班於當日19時11分起飛,在約19時37分飛行至10600米高度後,在將近12分鐘的時間內,快速下降至約3500米高度,後經過15分鐘爬升至約7300米高度,再經過約40分鐘爬升至約8000米高度。後於當日22時29分降落至大連周水子機場,比計劃延誤1小時4分鐘。
針對此事,中國民用航空局1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稱,經過初步調查,系副駕駛因吸電子菸,煙霧瀰漫到客艙,在沒有通知機長的情況下,錯誤關閉了循環風扇相鄰的空調組件,導致客艙氧氣不足,出現座艙高度告警。
某航空公司飛行部一位機長告訴記者,低壓缺氧下,人會出現發困、頭痛、視力減弱、動作不協調,甚至出現虛脫、昏迷、休克等現象。
資料顯示,2005年8月14日由賽普勒斯飛往捷克布拉格的太陽神航空波音737客機由於機艙缺氧,使得飛行員昏迷失去駕駛能力,導致飛機墜毀,機上100餘名乘客及機組成員全部罹難。
萬米高空如何成了法外之地?
中國民用航空局東北地區管理局此前曾回應稱,該局調查組已對飛機狀態進行了檢查,對相關數據和資料進行了封存,對機組成員進行了調查筆錄。
「暫不論『誤操作按鈕』一事,要求旅客全程禁菸,而駕駛艙裡的飛行員為何可以吸菸?」有網民質疑,機組人員安檢通道和普通乘客安檢通道不同,對攜帶物品的要求也不同,這是否給機組人員攜帶違禁品留下了「違法空間」?
事實上,2018年5月1日起實施的《關於在一定期限內適當限制特定嚴重失信人乘坐民用航空器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就明確,在航空器內使用明火、吸菸、違規使用電子設備,不聽勸阻的行為被公安機關處以行政處罰或被追究刑事責任,將限乘民用航空器。
「每次乘坐飛機前對乘客的安檢可謂極其嚴格,無論如何也沒想到飛行機組居然能把電子菸帶上飛機,氣憤之餘又令人震驚。」今年22歲的大連市民王薇說,飛行機組應對飛行的安全認知比乘客更敏感。
業內人士透露,乘客在飛機上吸菸是我國民航總局明令禁止的,平時搭乘飛機時都能在明顯位置看到「禁止吸菸」標識。民航飛行員操作手冊上也明確規定,在飛行的各個階段駕駛艙禁止抽菸。
民航局官網公布的「航旅指南-客艙安全」也指出,目前,幾乎所有國際、國內航班都要求旅途全程禁止吸菸。因為菸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種中樞神經毒麻劑,它會使飛行員全身血管收縮,視力下降,而且汙染機上空氣環境,甚至導致火險。
涉事機組停止飛行資格,解除勞動合同
近年來,國內通用航空不安全事件時有發生。來自通航資源網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國內共發生近40起通用航空不安全事件,造成9人死亡。其中,3、4、7、8月為事故高發月,各發生了6起通航不安全事件。
為此,有專家表示,對待通航安全要更加注意規範標準、加強執法尤其是事前監管,民用航空管理部門在培養飛行員的身體素質和技能時,也要著力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
13日,國航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國航在全公司範圍內開展安全整頓、進行全員安全教育,全面排查薄弱環節,全力消除安全隱患。經調查核實並依據公司安全管理規章,決定對涉事機組做出停止飛行資格、並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處理。對負有責任的相關管理人員進行了嚴肅處理。建議民航局在完成調查程序後,對涉事機組的從業資格做出處理,吊銷其持有的飛行員駕駛執照。
2017年我國民航的旅客運輸量已有5.5億人次,巨量的規模需要更嚴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正如網友所言:民航安全法規和相關制度,是付出生命得到的寶貴經驗。若安全管理體系有效,對這種程度的菸癮就應事先有所覺察,採取戒斷、暫時停飛等措施。飛行不易,希望民航監管部門以及航空公司都能「長點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