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廣西1300多公裡的中越邊境線附近,至少有24座烈士陵園,這裡安葬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及後來邊境防禦作戰中犧牲的英烈們。40年前,他們為了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奔赴戰場,浴血奮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如果你細細觀察過這些墓碑,你會發現長眠於此的英烈們有很多還是孩子,他們剛剛成年,還不滿20歲,有很多墓碑上清楚地寫著:79年1月入伍同年2月犧牲。為何會如此?
這就要從當時軍隊的編制說起。
當時的步兵師被分為甲乙兩種,甲種是滿編師,一般兵力在1萬1、2千人,平時以軍事訓練為主;乙種師的員額只有甲種師的60%-70%左右,絕大多數乙種師平時以生產建設為主,訓練抓得很少。
1979年對越作戰時參戰的29個陸軍師中,甲種師有7個,乙種師有21個。所有的乙種師在戰前都進行了擴編,以陸軍149師為例,戰前共擴編1個營部和36個連隊,補充老兵2539人,新兵3108人,共補入兵員5647人,不難看出補入的兵員半數以上是新兵。
這些新兵來自於1978年底冬季徵兵,他們絕大數的年齡小於20歲,入伍後沒有按照常規進行入伍教育和隊列內務訓練,而是直接進入戰鬥連隊。由於時間倉促,新兵只在戰前進行了一個月左右的實戰訓練,重點是射擊、投彈、爆破、戰場救護和互救等技術體能訓練,但是僅僅是臨陣磨槍而已,到了戰場上犧牲多是不可避免的。
與中國軍隊裡新兵蛋子眾多的情況正好相反,越軍中可以說絕大多數都是老兵油子。越南經歷了數十年的戰爭,軍隊積累了大量攻防作戰經驗,特別是小分隊行動或單兵作戰能力更為突出,這在越南抗美戰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是中國新兵無法相比的。
然而戰鬥打響之後,戰局的發展卻令全世界,包括各國的軍事專家們大跌眼鏡——中國軍隊勢如破竹,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連下越南北部20餘座城鎮,雖然自身傷亡不小,但總體上仍然呈碾壓之勢。
那麼,帶這麼多未經系統訓練的新兵上陣,解放軍為何還能碾壓越軍呢?
首先,參戰各部隊雖然大多數都補充了新兵,但並不是把新兵像趕羊一樣推入戰場,而是進行了精細的分組,把新兵與老兵搭配起來分配到連排班裡,確保每個戰鬥小組既有新戰士,又有老戰士和戰鬥骨幹,這樣新兵在戰鬥中就能得到老戰士和戰鬥骨幹的幫助、指導。
其次,戰前軍隊也充分考慮到了可能的困難,因此不論是出動的兵力,還是火力實際上都是遠超越軍的,這就確保了意外的發生。
最後,就是勇敢。不論是老兵,還是新兵,對越作戰時表現得都非常的英勇。正是他們的流血犧牲,才換來了1979年的勝利,我們才能有今天這樣和平而繁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