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一般是不思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重點不是比上,而是比下。你看你看,我已經不錯了,下邊還有一長串呢,我幹嘛還要那麼努力呀,休息,休息一會。
想休息也得弄清一個問題,比上是比誰,比下是比誰,弄不清這個問題,咋敢休息囁?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句話出自東漢書法家張芝的《與太僕朱賜書》,原文是「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就憑這手絕活兒,他被人冠上了「草聖」的大名,與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並稱書法四賢。
那麼張芝上比的崔杜是誰,羅趙又是誰呢?是崔瑗、杜操和羅暉、趙襲。
崔瑗是東漢著名書法家,富於文辭,長於章草。唐朝張懷瓘《書斷》評其書為「點畫之間,莫不調暢」。 杜操也是東漢書法家,而且是崔瑗的書法老師。張懷瓘對杜操推崇更甚,將其章草作品列為「神品」。
羅暉和趙襲也不弱,二人均為東漢書法名家,在章草方面的功力也不是一般人敢靠前比劃的。
張芝說的比上不足,明顯帶有自謙的意思,但是說比下有餘,就有挖苦人的味道了。找來羅趙墊底,容易讓外人蒙圈,到底是羅趙太癟還是張芝太狂。
其實誰都不癟,拿現在來看,幾個人都是高手,都能獲得書法博士學位,其中也沒有哪個人有不思進取的心思,沒有哪個人是眼光往下看、成績往下比。
古往今來,無論漢魏還是隋唐,無論鬚眉還是巾幗,取得大成就者都是勤學苦練、深研苦讀、博覽苦求的結果,並且成名之後依然勤耕不輟,用盡洪荒之力求索。張芝如此,崔杜、羅趙也是如此。
所以你看哈,比咱優秀的這些博士們都在努力,咱還咋好意思在博士後晃悠,還咋好意思「比下有餘」呢?趕緊把比的重點往上提提吧,往博士前撓扯撓扯。
納蘭佩鴻,原名王強,滿族,遼寧省作協會員,錦州市作協理事,錦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有小說、詞賦等作品發表在各類刊物及網站。現為中信錦州金屬股份有限公司新聞編採。
識別二維碼可關注本文作者納蘭佩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