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有這個需要

2020-12-11 知陽時光鋪子

用文字,記錄你我身邊的故事。

文/知陽;圖/網絡

孩子媽周末放假帶小孩去摘櫻桃,回來之後卻一直唉聲嘆氣的。

問原因才知道,原來我們家小孩兒在摘櫻桃的時候在櫻桃樹間到處亂跑,因為櫻桃本身就很容易掉落,所以把很多櫻桃都弄到了地上。

最後給農戶賠了些錢才擺平了這件事,因此孩子媽才會很生氣。

而一生氣,就會想到孩子的種種不聽話的情況,再聯想到我們一些朋友家孩子的乖巧懂事,所以就越想越氣。

最後孩子他媽嘆了口氣道:「真是人比人氣死人,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聽話懂事的?」

我也只是安慰道:「不要想那麼多,雖然我們孩子確實有調皮的時候,但還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

01「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背後真相是什麼?

我們經常會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給自己找點心理安慰。雖然這句話看似有點「不爭氣」,但其實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需要。

生活在這個社會,我們隨時都在感受到各種各樣的壓力,而這些壓力都是來自「群體」。

在這些壓力下,一方面會讓我們感到束縛不自由,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在「群體」中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跟他人的比較中來獲取心安,以求肯定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

這種現象,社會心理學家們稱之為: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指的是個體就自己的信念、態度、意見等與其他人的信念、態度、意見等作比較。

社會比較又稱「人際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人類在相互作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而不僅不可避免,同時也是每個人在社會群體交際中非常需要的比較狀態。

因為大家需要在比較的過程中來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有利,以及通過這種比較來了解和肯定自我,避免產生被「孤立」的危機感。

由此可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背後的真相,其實就是「社會比較」,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一種正常比較。

02「人比人,氣死人」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裡,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層級和圈子,每一個層級會有特定的群體,因而在比較的時候一般是以「同類型」圈子或者層級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屬於「平行社會比較」。

「平行社會比較」可以得到更真實、更有效的信息,從而對於自己的位置或者言行的判斷才具有參考性。

然而事實上人們出於自尊,時常會選擇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較,以得出合乎己意(或超出己意)而有偏差的結論。

也就是「下行社會比較」和「上行社會比較」的情況。

把自己跟比自己更差的人相比較,就是「下行社會比較」,這樣的比較往往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虛榮心,從而主動選擇的比較方式——即「合乎己意」的有偏差結論。

而把自己跟比自己更優秀的人作比較,則是「上行社會比較」,一般都是被動進行比較的行為,產生的結果自然就是「超出己意」的有偏差結論。

例如我孩子的媽媽在生氣的時候,把孩子某方面的品質跟比他更優秀的孩子拿來作比較,就是屬於「上行社會比較」的方式。

因此才會得出「人比人,氣死人」的結論。

所以,「人比人,氣死人」是由於在作比較時找錯了比較的「參照對象」而導致的現象——一般為找了比自己更優秀的比較對象。

03比較時必須考慮「參照對象」的因素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人比人,氣死人」其實都屬於「社會比較」的範疇。

但往往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掛在嘴邊的人,心態會更加平和,生活也會更愜意舒坦。

而喜歡把「人比人,氣死人」作為口頭禪的人,則容易產生嫉妒、敵意、挫敗等消極的負面情緒,生活的壓力和焦慮感就會更大。

當我們遇到一些比較大的變化時,我們會跟親朋好友們聯繫得比較密切,一來是互相問候在此次變化時的影響,二來則是潛意識裡想要觀察他人的反應。

目的則是為了跟自己的反應作出比較,看看自己是否「小題大做」或者「無動於衷」。

而往往越是嚴重的變化,我們潛意識裡越希望作「社會比較」,不然我們被「孤立」的感覺就會越強烈。

比如在遇到地震時,或者大的災難時,甚至包括此次新冠狀肺炎疫情,我們也是這樣的狀態。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希望能夠保持中庸的態度,讓自己按照群體的常規進度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標準。

而每個人在作比較時的「對象」都不同,所以我們在比較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參照對象」的因素。

不能夠把比自己差的對象作為比較的「參照」,因為那樣可能會被表面的「虛榮」迷惑,從而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俗話講就是「飄了」。

也不要總拿比自己優秀的對象作為比較的「參照」,因為這樣就會出現「人比人,氣死人」的不平衡困境。

只有在作比較時,找到跟自己同級或者相似的「參照對象」,才能得到真實、有效的對比反饋信息,從而正確找到自己的位置。

無論是跟比自己差的人比較,還是跟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都會讓自己得到有偏差的結論。

這個結果,都會讓自己孤立:「比上不足」是自我「孤立」,「比下有餘」是被人「孤立」。

只有當你結合「比上不足」和「比下有餘」時,才會找到屬於你的層級和圈子,才能正確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肯定,不至於出現「孤立」的群體壓力心態。

—END—

本期話題:你最愛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還是「人比人,氣死人」?

相關焦點

  •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是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諺語,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悟透的。
  • 生活不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命
    你的欲望被重印包裹,也就等同於表面看來是個甘願平淡的人。而且印旺土重,心善慈悲,一旦壬癸水透出,也會被旺土所消滅,所以你的糾結很有道理。你比較適合安逸的部門,風險較大的不適合你。雖然內心有諸多不滿,一旦欲望出頭,印星和理智足以積極的消滅你的欲望。過平凡生活真的不是什麼錯,或許這就是人生吧,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或搞什麼研究揚名立萬的。你的八字不錯,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命吧,命運如此,當珍惜佛善之緣。
  •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很有趣的一首打油詩,友友們也經常這樣做嗎?
    該詩描寫了一條道路上的三種人,富貴的人「騎大馬」,中等的人「跨驢子」,下等的人「擔柴走」。「騎大馬」與「擔柴漢」形成了貧富的兩極,一個有豪華的代步工具,一個只能靠雙腿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對比中自我陶醉。人皆是如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假如一個人是千萬富翁,他就會羨慕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富豪,而會鄙視那些百萬富翁。
  •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要用在不同的場合
    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可以心態平和在當今金錢至上,攀比成風的情況下,如果能夠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做到心態平和,做到從容淡定是好的心態。任何事物的成長都要有一個過程,特別是年輕人,剛參加工作要從零做起,工作經驗和財富都要慢慢積累,那種希望一夜暴富,希望一年就變成富翁是不現實的。不要和有錢人財富比,不要成功人士比成就,要看到自己的進步,要有一個過程,千萬不能急於求成。這樣心態就平和了,就可以在成功的路上坦然面對,一步一步前進。
  • 也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一般是不思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重點不是比上,而是比下。
  • 大專畢業證到底有沒有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用途
    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國高學歷的人才越來越多,基本上每個家庭都會有大學生,而很多的大學也是在逐年擴招。所以說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就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既然本科生都那麼多,而且還是很難找工作,那是不是說讀專科就是白費力氣的,還不如直接出去打工,既然學歷都拼過不人家,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專科學歷是沒什麼用的。有總比沒有的強吧,比起那些高中或者初中學歷的人,大專的畢業證或許會含金量高一些,好歹也是個全日制的學歷,所以說大專畢業證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大專畢業證到底有沒有用?
  • 21歲至29歲的年齡段,對人生有哪些感觸?差別到底有多大?
    @三十而立之前要攢夠需要的東西。@想結婚!看不到希望!@日子熬人。隨便活吧。@處在這個數據中段的我本人表示,人生才剛剛開始好嗎。希望滿滿,我雄赳赳氣昂昂。不僅牛奶麵包都會有。坐擁青春和探索欲本身也已經很爽了啊。倒不是樂觀,反而「底色悲涼」地覺得,人生沒有容易的啊。中年人的壓力不會更小吧。想什麼呢,開心點兒。累歸累難歸難,快樂其實也簡單。
  • 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恰恰說明你不夠狠:請看不同的狠人狼性
    引語:每當面對挫折或壓力,我們往往會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自我安慰,孰不知,在我們之上,或之下,都是更狠,更努力的人。中間層次的我們,才會有這種心態,才會安於現狀,或者雖不安於現狀,但被迫無奈接受。那只能說明,我們還不夠狠,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
  • 孩子優秀背後,到底拼的是什麼?一位北大畢業的老師道出其中真相
    孩子優秀的背後,到底拼的是什麼?一位老師道出了其中「真相」。孩子優秀的背後,到底拼的是什麼?一位北大畢業的老師道出了其中「真相」有人說孩子的優秀,靠的是先天智商;有人說孩子優秀,靠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人說,孩子優秀,靠的是勤奮;有人說孩子優秀,靠的是好老師好學校;也有人說,孩子優秀,是靠「錢砸出來的」。那麼孩子優秀的背後,到底拼的是什麼?答案很現實,家長要反思。
  • 百億補貼真相!背後的商業邏輯到底是什麼?
    百億補貼真相!背後的商11月12日,拼多多公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出乎所有人預料,這家神奇的公司實現了首次盈利,賺了多少錢呢?4.66億人民幣。要知道當年淘寶虧了6年,京東虧了12年,美國的亞馬遜更恐怖,虧了20年。而拼多多只用了短短五年,就實現了首次盈利,所以財報一公布它的股票立刻大漲20%。
  • 21歲到29歲年齡段迷茫的我們,到底為了什麼在生活?
    #二十歲到三十可以說是美好又尷尬的年齡,有的人這個年紀已經結婚,開始籌備要孩子,可有的人還沒談過戀愛。有的人已經去大公司實習,慢慢發展過幾年可以當上高管,有的人還不知道要幹什麼,想幹什麼。我們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要不起。
  • 人生一世,誰都盼著自己順順利利,平平安安的,其實這很簡單
    我們都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才是事實,這離著我們每個人心中美好的企望相距甚遠,但其實呢,要想每天都有好運來,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其實也並不難,跟自己的命運抗爭,其實也很簡單,只要堅持做以下幾件事,我們美好的企望,其實就在眼前,很快就能實現。
  • 人世真相之一: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雙辛勤付出的父母
    人最無奈的一件事是,你不能深入的觀察和了解另外一個家庭的情況,一般情況下都是自己過自己的日子,別人的生活到底啥樣很難知曉,問也沒人愛說。但事實上,每個優秀的孩子的背後,都有一雙辛勤付出的父母。這是一個人世真相。但遺憾的是知道這個真相的人很少,有的知道,也並沒有上升到普世的高度加以重視。孩子幼年時期,就好像一顆小樹苗。
  • 瘋狂追捧的「孟婆湯」背後,是積壓已久的複雜情緒爆發的導火索
    外面的人問「孟婆湯什麼味?」喝了的人笑笑不說話,這更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傳說中喝了孟婆湯之後可以忘記所有煩惱記憶、所有愛恨情仇。那些愛過的人,那些無法放下的事,那些滾滾紅塵中數不清的悲歡離合都只會隨著「孟婆湯」的緩緩入喉,永遠凝固於走在奈何橋上那欲言又止、充盈淚水的黯然回眸間,化做縹緲雲煙,淡然散去。是一世匆匆的悔恨?是陰陽永隔的遺憾?還是揮刀斬袖的決別?……都已然不再重要了。因為在喝過這孟婆湯後,一切都已淡然。
  • 妻子和情人在男人心裡到底哪個更捨不得?都能捨得也都捨不得!
    和我老公是同學,我們兩個都不是學習特別好的學生,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畢業後在本地也各自找了一份還不錯的工作,在雙方父母的催促下我們領了結婚證,婚房是老公家裡準備的,我家裡陪嫁了一輛車,所以我們的生活裡沒有什麼壓力,我們平時放假了就旅遊,日子過得也很小資。
  • 手機隱藏的秘密,在房間被公之於眾,到底手機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其實一開始小編並不看好這部電影,畢竟原本的電影劇情就深入人心,很擔心改編後的劇情讓人感到無聊尷尬,而且這部影片中有一個明星,不由得讓小編為她感到擔心,就是奚夢瑤。影片中嗯七個人看似恩愛,其實都藏著不可告知的事情,七個人中有兩對小夫妻,一對情侶。一個單身女人。雖然這個屋子只有七個人,但是牽扯出來的人物不止七個。
  •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到底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三皇大聖人,今復在何處?彭阻愛永年,預留不得住」「眾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頗為感觸,每個人來到人世間,經過幾萬天的旅行,到底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是赤條條毫無預知的,自己哭哭啼啼,可莫名其妙的給周圍的人帶來無比的歡樂與喜悅。在只知道吃喝後,慢慢在眾人呵護中漸漸長大懂事,並走進社會挑起重任,一步步艱辛的奮鬥向前,為了家人也為自己,奔波在這茫茫人海的世界一隅中求生存。
  • 作為老師,你被什麼人羨慕過?
    老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點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 …有好多讚美之詞,當然也有不咋樣的說法。那如今的老師職業在人們的心目中究竟如何?老師又被什麼人羨慕呢?總得來說,教師職業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地位在提升,大學老師有很高的地位,中小學老師應該排在公務員,少數壟斷行業後面吧。那又是哪些人會羨慕老師職業呢?在我的經歷中:被農民兄弟羨慕過,被幹苦力的兄弟羨慕過,被打工的大妹子羨慕過,被收入較低的朋友羨慕過… …印象中沒遇到一個公務員、壟斷行業人羨慕過自己。
  • 大學生到底一個月多少「生活費」合適呢?網友看到後驚呆了!
    但是對於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學校園,你知道多少呢?大學生活是一個完全不同於我們的小學、中學的生活!許多學生對大學生活都充滿了幻想,聽聞了太多的大學「自由生活」、「紙醉金迷」等。其實在大學中每個人並不是相同的,對於寒門苦讀的學子來說,大學是他們放飛夢想、實現夢想的舞臺,而對於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來說,這是他們紙醉金迷的結識人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