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突破!首次解析出哺乳動物線粒體呼吸鏈酶複合體I的原子...

2020-12-14 生物谷

2016年9月8日/生物谷BIOON/--線粒體呼吸鏈酶複合體I在細胞呼吸和能量代謝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分子量大約為1兆道爾頓(MDa)的L形酶複合體是呼吸鏈中最大的蛋白組裝體,而且如今也是迄今為止解析出的最大的不對稱性膜蛋白組裝體。來自奧地利科技學院的Leonid Sazanov教授和他的英國合作者們利用交聯/質譜圖譜輔助下的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出解析度為3.9埃的綿羊(一種哺乳動物)線粒體呼吸鏈酶複合體I的基本完整的原子結構。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9月5日在線發表在

Natur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tomic structure of the entire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呼吸鏈產生人體中的大多數能量。幾種大分子量的蛋白組裝體嵌入在線粒體脂質膜中。線粒體呼吸鏈酶複合體I是這個呼吸鏈中第一個也是最大的複合體。來自食物中的代謝物由這個酶複合體進行加工以便促進電子轉移和質子轉運。在此之前,鑑於大型的複雜的分子很難利用當前的方法進行研究,人們僅能夠主要地揭示出缺乏不可或缺的完全的原子細節的聚-丙氨酸(poly-alanine)模型。

由於開發出新的直接電子檢測器,最近幾年,低溫電子顯微鏡取得重大進展,從而允許開展高解析度研究。如今,這種線粒體呼吸鏈酶複合體I結構的解析度允許理解全部45個亞基之間的複雜的排列和相互作用,並且對這種偶聯機制和它的調節產生影響。對線粒體呼吸鏈酶複合體I的作用機制、組裝、成熟和功能故障的認識允許對導致疾病的突變和受影響的酶活性進行詳細的分子分析。

因此,這些研究結果有望為醫學、生物能量學和其他研究領域提供參照信息來源。研究人員旨在理解膜蛋白的結構和功能,並且著重確定線粒體呼吸鏈酶複合體I的結構和機制。(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Atomic structure of the entire mammalian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Karol Fiedorczuk, James A. Letts, Gianluca Degliesposti, Karol Kaszuba, Mark Skehel & Leonid A. Sazanov

doi:

10.1038/nature19794PMC:PMID: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plays a key role in cellular energy production by transferring electrons from NADH to ubiquinone coupled to proton translocation across the membrane1,2. It is the largest protein assembly of the respiratory chain with total mass of 970 kDa3. Here we present a nearly complete atomic structure of ovine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at 3.9 Å resolution, solved by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aided by crosslinking/mass-spectrometry mapping. All 14 conserved core and 31 mitochondria-specific supernumerary subunits are resolved within the L-shaped molecule. The hydrophilic matrix arm harbours FMN and 8 iron-sulphur clusters involved in electron transfer, and the membrane arm contains 78 transmembrane helices, mostly contributed by antiporter-like subunits involved in proton translocation. Supernumerary subunits form an interlinked, stabilizing shell around the conserved core. Tightly bound lipids (including cardiolipins) further stabiliz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hydrophobic subunits. Subunits with possible regulatory roles contain additional cofactors, NADPH and two phosphopantetheine molecules, revealed to be involved in inter-subunit interactions. We observe two different conformations of the complex,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conformationally driven coupling mechanism and to the active/deactive transition of the enzyme. Our structure provides insight into complex I mechanism, assembly, maturation and dysfunction, allowing detailed molecular analysis of disease-causing mutations.

相關焦點

  •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首次報導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首次報導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清華新聞網9月27日電 9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題為《哺乳動物呼吸體結構》(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ammalian respirasome)的研究長文(Article)(1),首次報導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
  • 清華楊茂君研究組於線粒體呼吸鏈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
    ),解析了目前所知的人源呼吸鏈蛋白質最高級的組織形式——超超級複合物(MCI2III2IV2)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及超級複合物(SCI1III2IV1)的原子解析度結構。這是繼2016年9月和12月,該研究組分別在《自然》(Nature)和《細胞》期刊發表長文,闡釋豬源呼吸鏈超級複合物I1III2IV1(呼吸體)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之後的又一重大成果。
  •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連續發文 探討呼吸鏈II型複合物I
    這兩篇論文應用量子化學計算(Quantum Mechnical, QM)方法結合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學方法揭示了酵母呼吸鏈II型複合物I NDH-2(Ndi1)催化電子傳遞的具體機制,並發現Ndi1中電子傳遞通路間存在反鐵磁量子行為;並首次報導了全新抗惡性瘧疾藥物靶點呼吸鏈II型複合物I(PfNDH2)與藥物前體分子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的晶體結構,在蛋白結構和生化水平上解釋了這種藥物分子抑制惡性瘧原蟲線粒體呼吸鏈工作的機制
  • 揭開呼吸鏈 超級複合物的「廬山真面目」
    經過十年如一日的潛心研究,楊茂君團隊在這條探索之路上終於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攻克了哺乳動物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原子解析度結構這一難題;首次從體外培養的人源細胞中分離、純化出高純度的呼吸鏈蛋白複合物,並且首次發現並解析了人源超超級複合物I2III2IV2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線粒體呼吸鏈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獲得了2018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科學》:揭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物I的作用機制
    線粒體是我們細胞的能量工廠,它產生的能量支撐著生命。一種稱為複合物I(complex I)的巨型分子質子泵至關重要:它啟動了一連串的反應,構建出質子梯度來驅動ATP產生。儘管複合物I發揮著核心作用,但是它跨膜運輸質子的機制至今仍不為人知。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他計劃解析一種細小的膜蛋白TRPV1。TRPV1是檢測辣椒中引起灼燒感的物質的受體,並與其它痛感蛋白緊密相關。加利福利亞大學病理學家David Julius等人之前嘗試結晶TRPV1,結果失敗。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解析TRPV1項目,一開始進展緩慢。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
  • Nature:重大突破!史上最詳細人DNA轉錄前起始複合體結構出爐!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學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將低溫電鏡技術(Cryo-EM)和最新的計算建模方法結合在一起,史無前例地詳細解析出近原子解析度下的人轉錄前起始複合體(transcription pre-initiation complex, PIC)的分子結構。人PIC是一個蛋白組裝體,將RNA聚合酶安排在合適的位置從而確保能夠啟動轉錄。
  • 重磅級文章解讀線粒體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他們通過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染料燃料,以保證我們機體的能量需求。1989年,一系列對帕金森症患者大腦組織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腦「黑質區」細胞中線粒體內的呼吸鏈複合體I受到了損壞。由於該區域對於帕金森症的發生十分重要,因此該發現表明線粒體上的呼吸鏈複合體I缺陷是神經退化的重要影響因子。
  • Nature突破|史上第一個哺乳動物線粒體NAD+轉運蛋白
    儘管研究發現一些真菌和植物中的線粒體NAD+是通過載體蛋白從細胞質導入的,但是這些轉運體在哺乳動物中都沒有同源物,介導NAD+進入哺乳動物線粒體的轉運體至今尚未發現,哺乳動物線粒體到底是如何獲得其所需的NAD+的量的問題從未得到過解答。
  • 兔子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II(輔酶Q-細胞色素C還原酶)
    兔子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II(輔酶Q-細胞色素C還原酶)酶聯免疫分析試劑盒使用說明書本試劑僅供研究使用       目的:本試劑盒用於測定兔子血清,血漿,細胞上清及相關液體樣本中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II(輔酶Q-細胞色素C還原酶)的活性。
  • 線粒體生物學團隊研發出RNA幹擾在線粒體中的應用(mitoRNAi)
    由於很難將sgRNA跨越線粒體雙層膜轉運到線粒體基質中。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CRISPR系統在線粒體中很難實現基因編輯。另一方面,為了克服sgRNA轉運問題而開發出來的線粒體靶向的TALE核酶(mitoTALENs)以及線粒體靶向的鋅指核酶(mtZFNs)系統利用依賴於蛋白重複結構域識別鹼基序列來編輯線粒體基因組。
  • Molecular Cell:中國科學家揭示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複合體的三維...
    Resolution」的論文,揭示了流感病毒RNA聚合酶複合體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物理所劉迎芳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組等中外多方參與的實驗室通過使用最新的高解析度單顆粒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解析了含有A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大部分成分的4.3埃解析度的四聚體電鏡結構。該複合體涵蓋了流感病毒聚合酶催化活性的核心區域。
  • Nature重大突破!線粒體泛醇氧化是腫瘤生長所必需的!
    2020年7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大量的研究表明,線粒體電子傳遞鏈(electron transport chain,ETC)對腫瘤生長是必要的,抑制這個過程並與靶向治療結合的研究已經表現出具有抗腫瘤作用。此外,人腦和肺腫瘤通過線粒體顯示明顯的葡萄糖氧化狀態。
  • Nature:解析出在細胞分裂中起關鍵作用的分離酶結構
    2016年4月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解析出一種在細胞分裂中發揮關鍵性作用的酶的原子結構圖,其中細胞分裂是每天在地球很多生命形式中發生無數次的基本過程。
  • 2020山東醫療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資料:生物化學題目解析(三)
    下列屬於線粒體生物氧化產物是:A.O2 B.H2CO3C.NaHCO3 D.H2OE.CO22. 下列屬於組成呼吸鏈蛋白質複合體的是:A.複合體Ⅰ B.複合體IIC.複合體III D.複合體IVE.複合體V3.
  • Nature:解析出真核生物寡糖轉移酶的三維結構
    2018年1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文安德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揭示出一種用於修飾蛋白的分子複合物的原子結構,這可能為開發治療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藥鋪平道路。
  • 孫飛課題組解析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精細分子機理
    該工作以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線粒體膜間磷脂酸(PA)轉運複合物Ups1/Mdm35研究對象,解析了兩種不同的Apo結構以及底物DHPA結合態晶體結構。通過結構分析,結合全原子分子動力學模擬和體外生化實驗,詳細闡明了Ups1/Mdm35轉運PA的動力學過程及其分子機理並提出了工作模型。
  • 《自然》雜誌社:我國禽流感病毒研究獲重大突破
    我國科學家在禽流感病毒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從原子水平上揭開了禽流感病毒的「心臟」——核糖核酸聚合酶PA亞基的工作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靶標。2月5日,《自然》雜誌社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專門配發新聞。
  • ADP/ATP轉位酶可促進線粒體自噬
    ADP/ATP轉位酶可促進線粒體自噬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0:48 近日,美國賓州大學Zoltan Arany及其研究小組發現ADP/ATP轉位酶促進線粒體自噬但不依賴於其酶活。
  • 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V活性檢測方法原理
    通常稱為ATP合成酶(ATP synthase)、F型ATP酶(F type ATPase)和F1F0 ATP酶(F1F0 ATPase),是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的終極反應。其分子量為500KD,含有十六個亞單位,其中兩個:ATP酶6和8為線粒體DNA編碼的。ATP酶主要有兩個結構域:F0為質子通道,由幾個膜蛋白構成,包括a、b、c、d、e、F6、A6L、OSCP(oligomycin sensitive conferring protein)等;和F1催化活性結構域,由水溶性的α3β3γδε蛋白構成。其最特徵性的酶活性是寡黴素敏感的ATP合成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