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小幽默:父親因兒子學習成績不好,就責罵兒子說:「像你這般年紀,人家華盛頓已經是全校第一名的高材生了。可你呢,真沒出息!」兒子不服氣地望了望父親:「您現在有多大歲數了?」父親說:「有40多歲了。」兒子聽後,不慌不忙地說:「爸爸,像您這般年紀,人家華盛頓已經當上總統了。可您呢?」這就是一種孩子跟家長「犟嘴」的情形
許多家長都遭遇過孩子「犟嘴」,甚至頂撞,恐怕沒有家長會不生氣。尤其在中國的家庭,孩子跟家長「犟嘴」是不允許的,認為是孩子不服教導,不尊重大人,有些家長、長輩還會因此訓斥孩子。但是不知道有沒有家長在孩子犟嘴後想過孩子為什麼會犟嘴,其實,孩子&34;有很多不同的情況,家長應當明白什麼是犟嘴,應認真分析孩子&34;的原因,找準&34;所在,這樣才能對孩子實行有效的教育,否則,只會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不服氣,甚至還會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無論是對孩子的心理髮育,還是對孩子的性格發展都有很大的危害。
犟嘴,指頂嘴,強辯,即使錯了也反對。康濯《災難的明天》三:「光會啼哭的兩片嘴唇,忽然學得一天比一天硬,時不時嘴一噘,身子狠狠一扭,背轉過去,犟嘴。」
孩子喜歡犟嘴,跟做爸爸媽媽的有很大關係,因為孩子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會犟嘴,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長大之後,都會跟自己的爸爸媽媽犟嘴。
1、父母沒有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古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要讓父母對孩子產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身教勝於言教,在孩子面前做出榜樣,樹立威信。要留心自己的言行,成為影響孩子學習做人的榜樣。家長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帶頭做一個高尚的、有責任心、有愛心、表裡如一、遵紀守法的人,以自己 良好的形象去影響教育孩子。比如,要糾正孩子亂放東西的壞習慣,你光靠一遍遍地說還不行,要具體教給孩子怎麼做才行,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自然會模仿,同時也就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父母自身的行為就是無聲的命令,是真正的權威。
一位母親發現孩子上學試卷忘記帶了,怕孩子上課要用,於是她來到學校給孩子送試卷,孩子的班級在四樓,正是上課的時間,她穿著高跟鞋怕走路聲音打擾到其他孩子和老師上課,於是她脫下高跟鞋在冰冷的地上赤腳來到四樓,正好被一位老師拍到了背景,很快消息在學校裡傳開了。有位老師這樣說的「這個細微的動作是對我們老師和學生的尊重,往大了說,是對教育的尊重」!其實,良好的家校關係,直接受益的是我們的孩子,這位母親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上了一課,真正有教養的人,會時刻心懷一份:為他人著想的善良!很多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找到最好的老師,接受最好的教育,拼盡全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環境,但卻往往忽略了,我們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我們父母的言傳身教!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父母就要以身作則,為其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真正做到言傳身教的家長,能有幾個?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多讀書,自己卻一年都讀不到5本書。
如果做爸爸媽媽的經常在家裡看電視,又怎麼能指責孩子,不讓孩子看電視呢?在指責孩子的錯誤之前,一定要先看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所以,做爸爸媽媽的凡事都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跟你犟嘴。
2、父母在孩子面前沒有樹立威信
一天去朋友家做客,家裡有個四歲的可愛的女兒,大大的眼睛漂亮可愛,做客的兩個小時,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過手機。
期間,母親說象徵性說過一次「不要看啦,今天已經看了很久了,對眼睛不好。」孩子敷衍的說「知道啦,再看一會」。
之後,友人就跟我抱怨,「這孩子就喜歡看喜歡看電視、ipad、手機等,每次說他就像沒聽到一樣,不把我的話當話,真是愁人。」
孩子對家長的管教總是「左耳進右耳出」,這是困擾大多數家長的育兒問題。孩子之所以會不聽從家長的管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在發出要求時,大多是只打雷不下雨。
雖然有時嚷嚷的動靜特別大,但並沒有堅持讓孩子執行這些命令,或者有時雖然對孩子發出了這樣那樣的要求,但當另一些不方便情況出現的時候(例如家裡很忙,自己很疲憊)家長放任了孩子的行為,不作出任何堅持。
做爸爸媽媽的平時可以在孩子面前嘻嘻哈哈,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還要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威信,但當孩子的行為與規則規矩不相符合,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必須堅決糾正,一定要嚴肅起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可取,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聽從爸爸媽媽的管教,總之爸爸媽媽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除此之外,爸爸媽媽還要在孩子面前做到說話算數,不能出爾反爾。
3、父母平時給孩子的陪伴太少
如果做爸爸媽媽的平時給孩子的陪伴太少,孩子的心中就會對爸爸媽媽的管教充滿了牴觸情緒,甚至還會有爸爸媽媽就愛和自己做對的想法。如果做爸爸媽媽的平時很少陪伴孩子,每次和孩子說話的時候都是在指責孩子的錯誤,孩子的心裡自然就會有很多不服氣。所以做爸爸媽媽的平時一定要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和關愛,不要總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才開始管教孩子。
4、父母對孩子的批評與實際情況有出入。
家長會經常因為孩子犯錯誤而對孩子進行教育、批評,但是,家長也做不到每次都是正確的,有時候,家長的說法和實際情況不符合,小孩子認為家長說的不對,就會想將事情解釋清楚,所以出現了「犟嘴」的情況。這是孩子為澄清事實而進行的「自我辯」。
這時候,孩子有話要說。不管他是否同意家長的意見,恐怕都是有自己的意見想發表。比如家長誤會了他,他的表現與家長批評的有出入等等。
這時候,孩子有氣要出。不是一般情況下所說的出氣。人是感情動物,是有七情六慾的,即使再有修養的人,也有情緒的起伏,有難以抑制的時候。孩子雖然不一定佔理,雖然犟嘴只是絮叨一些沒用的話,沒有實質性的東西,但他需要疏洩自己的情緒,犟嘴可能本意上並不是對著家長,而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種需要。
犟嘴,孩子自身因素不可忽視。
1、孩子想用「犟嘴」掩蓋過失。
在我們已經清楚地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往往很難容忍孩子的這種「犟嘴」。有許多父母在這時往往會以拳頭代替教育。因為在父母看來,這種「犟嘴」就是撒謊。
如果我們能冷靜地分析一下,也能從這種犟嘴中找出其中的緣由。當孩子開始掩飾自己過失時,一方面,說明他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標準,並且學會拿它來和自己的行為相對比,作出初步的道德評價。另一方面,由於孩子的道德觀念並不十分穩定,在一定的環境中,孩子難免會犯錯誤。事後,在大人的暗示之下.孩子的初步道德評價能力起作用了。他們往往知道自己錯了,可又怕承認錯誤,因為他們怕被權威--大人認為是壞孩子,於是就通過犟嘴來掩飾過失,力圖保住好孩子的形象。
2、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缺乏正確的道德評價。
這是一種自以為是的犟嘴。比如,家裡來了小朋友,孩子卻不讓小客人玩自己的玩具,大人說他,他還認為自己的玩具就有權不給別人玩。這樣情況說明孩子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評價能力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上。這不是通過一兩次談話就能解決的,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如看圖書、講故事等來幫助孩子提高道德認識。這需要一個較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3、孩子想引起大人的關注
在特殊情況下,當孩子出現頂嘴、逆反情況時,也許父母最近是不是忽略了孩子,孩子只是為了用這種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如果父母常常陪伴著孩子,和其有親子之間的交流、溝通,那麼孩子會認為自己受到了重視,不會感受到失落。相反如果孩子感覺被家長忽略了,就會認為做什麼事都不需要家長管,以這種對抗的方式來激起家長的關注。
4、孩子想表明自己長大了
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發育,他們逐漸學習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並急於向大人表現「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於是他們常常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現在的孩子接受教育較早,看書看報多,接受知識多,他們的知識面比父母當年要寬得多。這直接的結果是判斷是非的能力強了,要求獨立的心理強了。
還應該看到,頂嘴也是他們表達自己的判斷的一種特定方式。孩子追求獨立性,要加強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這和孩子的「品行」並不能相提並論。孩子表達自己的判斷,不可能像大人那樣圓滑和委婉。所以對孩子的頂嘴,不要一概斥之為不禮貌,不尊敬長輩,要區別對待。
5、想擁有和家長一樣的權益
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可能忽視了自身的榜樣作用,例如不讓孩子看電視,自己卻看到很晚才睡;要求孩子早起鍛鍊,自己卻可能在睡懶覺……父母自身存在這樣的錯誤做法,在要求孩子時,自然會受到孩子的反抗,他們只是覺得自己擁有和大人一樣的權利,犟嘴只是維護自己權益的方式。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做的就是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發揮榜樣的力量。
家長面對孩子犟嘴時,應當更加冷靜地對待,想一想,孩子這幾天是否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對他的管束是否方法不當或沒有講清道理,如果感覺把握不了他此時的心理,不妨找時間平心靜氣地交流一次,使自己做到有的放矢。現在家長們總覺得他是小孩子,常常忽略了他的地位和水平,這一方面可能讓他自己也這麼認為,釋放幼稚任性的一面,一方面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對家長的水平和教育方式不認同,使你的教育陷入徒勞,陷入困境,這都是任何一個家長所不願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