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嫦娥四號月背軟著陸兩周年,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月面工作731天,那隻勤勞的兔子更是已經行駛600.55米。
兩年,600米,如果放在地球上,不禁會讓人聯想起那個龜兔賽跑的寓言。但是將其置於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之上、將其置於嫦娥工程「繞、落、回」的三步走中,這樣的600米,蘊含的是中國人從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到萬戶飛天的壯烈實踐中的雄心壯志和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樣的600米,承載的是人類之於浩瀚宇宙偉大探索裡的中國印記,一如當人類太空人首次在月面邁出第一步時所說的那句話: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無論是一小步還是一大步,對於曾經一窮二白到只能造桌子椅子的國家來講,都是足以讓人仰望的成就。這樣的成就,始自於新中國誕生時就承擔起的追趕者的角色。追趕的過程中,「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這種中國人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光,照亮了從萬國造的軍事裝備,到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全部分類而成為世界工廠的漫漫徵途。
兩年中的600米是一種追趕,70年中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是一種追趕,這樣咬定青山不放鬆的追趕,成就的不僅是物質財富上與發達國家距離的縮小,更有讓所有中國人在道路、制度、理論、文化上擁有自信的精神內核。
文/崔子蓮
圖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