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的鄀國如何成為商於600裡地?秦楚爭奪為何在武關?

2021-01-08 網易

  作者:吹雪

  

  春秋早期,秦襄公因為護周天子有功,獲得了周天子的封賞,但此時的秦國大部分時間仍在與戎狄的對抗,再加上地處西垂,因此一直無法與中原各諸侯國建立長久的關係。

  楚國則脫離了周王室的控制,不斷吞併周圍的小國,逐漸發展成了南方大國,即使被視為楚蠻子也不以為意。這時,兩國尚未有過外交或者姻親上的聯繫。

  在這一段持續了三百多年,因為兩國的國土並不接壤,所以兩國想建立關係都非常困難,更別說打仗,直到秦穆公二十五年(公元前 635 年),秦國與晉國聯合攻打楚國的附庸——鄀國。

  兩國終於迎來了首次交鋒。

  

  (一)鄀國的由來,它到底有多大?

  這裡簡單說下鄀國。周初,鄀國受到周王室的冊封,春秋時期到來以後,各個諸侯國間相互戰爭,相互吞併現象時有發生,在此期間鄀國此時已經淪為了依附於楚國的一個小國,但其國都商密(後來的商於地)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秦、晉、楚三國交界的黃金地帶。

  由此秦楚鄀之戰也就爆發了,鄀人為了兩頭討好就誕生了一個成語:「朝秦暮楚」。

  最後還是秦國靠謀略生出,秦人在鄀人面前偽裝與楚將鬥克、屈禦寇會盟,讓鄀人以為楚國已經將他們出賣給秦國了,被迫向秦人投降。等到鬥克和屈禦寇趕到的時候便糊裡糊塗成了秦人的俘虜。

  再待令尹子玉親自率軍追趕秦人時,秦人已經走遠,秦、楚間的第一次交鋒以楚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從秦軍撤走,楚軍沒追上來說,秦國在這地區肯定沒實行有效統治,所以鄀國之後應該還存在了一段時間。

  

  (找找看,鄀國在哪兒呢?)

  其實鄀國之地所在的商於在春秋中期只是個小地方,秦國也好,楚國也罷,在這樣的時間段裡根本不可能將其發開成方圓600裡之地,而事實上,商於地僅是丹江流域的一部分,丹江流域包括了丹陽和商於等多個地界。

  所以,商於600裡地應該只是諸多史書裡對整個丹江流域的總稱。對其地開發也等要到成為商鞅封地以後,但是到底有沒開發到600裡之廣,筆者不敢妄加斷論。

  而日後張儀欺楚之所以能成功,更多應該是因為楚人的出生地就在丹江流域,對楚始都丹陽整個地界有著不同於別國的嚮往。

  到了公元前340年為商鞅封地,名商邑。前337年更商邑置商縣(今古城村)。這個地方到今天都是個小村落,戰國時期根本不可能有600裡之廣袤。

  而在《讀史方輿紀要》 卷五十一《內鄉縣》中記載:「自內鄉至商州凡六百裡。皆古商於地矣。」另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注釋武關時說:「武關在商州東一百十裡。」

  由此由此可見商於600裡地實際上指的是秦楚交界的整個武關道區域,也就是從今陝西省藍田縣到河南省西峽縣。

  

  (武關道)

  那麼商於600裡在戰國以前到底怎麼記載的呢?

  《左傳•哀公四年》記載:「晉、楚有盟,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這段話就是說晉國和楚國有過盟約,如果不是,楚軍可以打到少習山。說明早在春秋時期,晉國西南邊疆已經延伸至今陝西商洛一帶,與楚國毗鄰,所以設置了「少習關」。

  此正是晉國設於其西南邊陲之一處要塞,而此時正值秦晉之好時期,此舉無疑就是要防楚國。而少習關一名,緣於它地處少習山下。後來的史書《括地誌》記載:「武關在商州商洛縣東九十裡,春秋時少習也」。

  由此可知,春秋時名「少習關」,戰國時名「武關」。而此地在三家分晉以後成為韓地,戰國中期被秦國奪取。

  

  (二)武關道的地理特徵

  武關道不同於秦嶺中連接漢中與關中的南北縱向通道,武關道是連接關中與荊楚的通道,大體上是屬於橫向的通道。

  《讀史方輿記要》卷五十四中記載了其東西連接點:「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史記集解》中則記載:「武關在析西百七十裡弘農界」。《辭海•地理分冊》記載:「楚之析邑,後屬於秦。」

  也就是說戰國時期的武關道西連秦藍田關、東接楚析城。而除了《讀史方輿記要》 、《史記正記》記載了其位置外《明一統志》與《大清一統志》及《關中勝跡圖志》 等地方志都和《史記正義》 、《讀史方輿記要》所載武關位址一致,即今陝西商州市。也就是說,古今武關位置與武關道基本沒發生變化。

  

  古代的軍事要塞,關卡大多依山傍河,比如黃河與秦嶺之間的潼關,或者依山傍海,比如渤海與燕山之間山海關,古武關同樣是在少習山與丹江之間,秦嶺中有多條河流,其中丹水在流經商邑之後,就向南拐了個彎,在丹江的最窄處正好適合建關,所以武關的位置其實正好將武關道分割成了東南與西北兩段。

  西北段所在的商邑因為是商鞅的封地,所以得到了有效開發,秦國從而能控制住了西北段。而東南段的終點則是楚國的析城。析城同樣也是在淅水、大別山之間的要塞,又靠近楚人的最早的國都丹陽,所以楚人在此地開發遠早於秦人。由此可知武關道東南段的控制權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楚人的手上。

  秦楚的國土接壤年代應該是在商鞅被封在丹鳳縣以後,因為從那時候開始,才會有人力來築造關城。

  從那以後商鞅便在封地築造關城,關城的防禦布局從遺址來看武關城城牆呈不規則方形,西側和東側為陡峭的懸崖,為了防禦外敵並保障城內安全,城址三面環水,背靠少習山,依託地勢修建了四面城牆。

  

  (商鞅)

  城牆東西約1000米、南北約500米,曾有東、西、南3座城門,上有城樓,關城處於少習山與筆架山之間的河澗谷底之間,武關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武關城遺址東去2.5公裡處四道嶺攔路截斷,作為武關城的外部防線。山河險阻及外部防線的構成,使得武關城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防守的地理優勢。(武關河為漢江支流丹江上遊較大的一條支流)

  楚國對於武關道東南的丹陽地區開發遠早於秦人對商邑,再加上春秋中期開始晉楚爭霸,楚國很早就建造了北部防線,也就是楚長城,而對於武關道東南段的析城,楚人也很早就開始了布防。

  比如說《括地誌·內鄉縣》記載:「故長城在鄧州內鄉縣東七十五裡,南入攘縣,北連翼望山,無土之處,累石為固。」攘縣即今河南鄧州。翼望山在今河南慄川縣南。這道長城應是北依伏牛山,南銜鄧州鏡的湍河建築的。雖然這段楚長城是何時建造,現在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楚人在武關道上也建造了防禦設施。

  

  (武關想像圖)

  (三)秦楚之間還有沒有別的道路呢?

  其實在秦楚的國界上的交通線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是沿渭水、黃河南岸東行。經韓、周、魏之地轉而南行,過楚國的上蔡以東,到達楚國的不被陳城。

  第二條是由關中越秦嶺,經褒谷至南鄭,然後沿漢水谷地東行,出漢中盆地,到達楚國西部的平靖關。

  以上兩條道路前者需要經過周、韓、魏之地,後者則途遠難行故而實際利用的並不多。所以武關道這條西連秦藍田關、東接楚析城的道路的控制權對於秦楚而言都勢在必得,而想要得到這條路的控制權最直接的方法無疑就是戰爭。

  熱播劇《大秦賦》好看,但一定要了解這個背景:朝秦暮楚,順便也學學這個成語。

  

  【作者簡介】吹雪,上海男,自幼喜歡動畫、武俠、歷史。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朝秦暮楚
    【成語】         朝秦暮楚
  • 成語故事:朝秦暮楚
    荊紫關旁邊有一個叫丹江的河流,沿丹江上行大約5公裡,在一個名叫月亮灣的地方,有一道兩山對峙的關口,關口之外是八百裡秦川,而關口之內就是遼闊的中原地區。在這裡,咆哮的丹江與狹窄的古道在這裡共同構築起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ài)口,這個隘口就是著名的荊紫關。據史書記載,荊紫關作為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秦楚之間著名的「丹陽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 十堰關埡流傳著朝秦暮楚的故事 你知道這背後的由來嗎?
    史書記載,發生在荊紫關早期較有影響的戰爭,應該是秦楚之間的丹陽之戰。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交戰頻繁。當時荊紫關是秦國與楚國的交界地,其中一部分屬於秦國,一部分屬楚國丹陽縣管轄。公元前312年,丹陽之戰爆發,秦國憑藉佔據荊紫關險要地勢的優勢,一舉擊敗楚國。秦國獲勝後,荊紫關全部歸入秦國版圖。之後,秦楚兩國重新修好,秦國又把此地劃給楚國。朝秦暮楚一詞由此誕生。
  • 「祖脈秦嶺」商於古道陽城驛
    位於秦嶺山脈南麓的陽城驛景區,是陝西省商南縣在商於古道基礎上建成的312國道北側的陽城驛遺址上,建成了新陽城驛城堡,依託陽城驛、闖王寨和商南茶園,建成的商南闖王寨泉茗旅遊度假園主景區。商南縣陽城驛景區。
  • 張儀為何戲弄楚懷王,說給他六百裡商於之地結果卻只給六裡?
    張儀以六百裡商於之地詐楚是後人偽造之事,張儀相秦的一個重要策略是「親魏善楚」,可能會採取以地賂楚使其絕齊的方法,但並不是有意詐楚。綜合史料來看,張儀詐楚可能是太史公誤信傳言的一個「非信史」記載。當時的齊國「地方五千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已經取代魏國成為新的霸主,是秦與東方其他國家拉攏的主要對象,其在縱橫戰爭中的地位極為重要,齊楚建立鬆散的盟約關係後,秦國時時不安。公元前313年,秦欲各個擊破齊楚,便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與秦連橫,以達到拆散齊楚同盟的目的。
  • 古鎮「一腳踏三省」,成語「朝秦暮楚」故事發生地
    為了生存,他們時而倒向秦國,時而又投靠楚國,「朝秦暮楚」這句成語由此而來。「朝秦暮楚」最早出自於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託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那麼「朝秦暮楚」究竟指的是哪裡?這就是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的荊紫關。
  • 河南一古鎮,素有「一腳踏三省」稱號,是成語「朝秦暮楚」的由來
    我國最為出名的古鎮像周莊、烏鎮、西塘等等,我國還有一處古鎮,一腳踏三省,「朝秦暮楚」一詞的由來地,你知道在哪兒嗎?這處古鎮就是荊紫關鎮,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位於淅川縣西北部,地處豫、鄂、陝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稱。荊紫關古鎮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商業文化和絢麗的古建文化遺存。
  • 藍田大營到底在哪,抵禦楚國,秦國為何要駐紮15萬軍隊?
    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出現了,秦國的藍田大營到底在哪,為何要駐紮10多萬軍隊。其實藍田大營有點類似於秦國的大本營,秦國國君也會親自趕到藍田大營商議軍務。首先講一下函谷關,秦國的主要地盤就是關中平原,其實關中平原有點類似於盆地。從北面、西面和南面都是群山峻岭,想穿越這樣的地形幾乎不可能。
  • 「原創」鄧梅:用南腔北調,講朝秦暮楚的事兒
    該鎮歷史悠久,古稱豐陽關、豐陽川,春秋時為蠻子國;戰國時楚至方城經此通過,秦楚分界碑至今還在,站在這裡,我不由地想起女作家蔣勝男所著的《羋月傳》和由此改編的電視劇,那些秦楚聯姻、刀光劍影、宮廷相爭的扣人心弦的交織畫面在我的眼前一頁頁、一幕幕翻過。
  • 秦楚爭霸,楚國為何要徵服神秘的夜郎國
    那麼楚國為何要派莊礄去徵服夜郎國呢?這事要從秦楚爭霸說起。圖-秦楚在邊地緣關係及衝突示意圖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越來越頻繁,作為實力最強的秦國和楚國由於不斷擴張和地緣衝突,彼此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率兵南下滅了巴蜀。
  •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背叛秦國?樊於期結局是什麼?
    《大秦賦》樊於期為何背叛秦國?樊於期結局是什麼?很多人都知道荊軻刺秦的故事,這個故事裡面的最大的主角是荊軻,其次是燕太子丹,但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自殺獻上首級的樊於期。在《大秦賦》中,也出現了樊於期,但他一直是以秦國臣子的身份出現的,武力高,負責王宮的守衛工作,如此看來樊於期最後必然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而導致他背叛了秦國,才有了後來的荊軻刺秦,那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丹鳳2017年商於古道·棣花古鎮荷花節新聞發布會在西安召開
    7月28日下午,由商洛市旅遊局、中共丹鳳縣委、丹鳳縣人民政府主辦,丹鳳縣委宣傳部、商於古道丹鳳辦公室、丹鳳縣旅遊局、西安市圍棋協會承辦的2017年商於古道·棣花古鎮荷花節新聞發布會在陝西省圖書館多功能廳隆重舉行。
  • "朝秦暮楚"用英語怎麼說?
    「朝秦暮楚」,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是「serve(the State of)Qin in the morning and(the State of)Chu in the evening」。   例句:   他豈是朝秦暮楚之輩!   He is certainly not the type who frequently switches sides.
  • 一課譯詞:朝秦暮楚
    [Photo/Pexels]「朝秦暮楚」,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是「serve(the State of)Qin in the morning and(the State of)Chu in the evening」。
  • 楚國與秦國有深仇大恨,為何沒有參加此次伐秦戰爭?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楚國既然與秦國有那麼大仇恨,為何沒有參與此次對秦國戰爭呢?「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是一種宣誓,也反映了楚國對秦國的仇恨。楚國之所以如此仇恨秦國,與楚懷王羋槐客死秦國有關。楚懷王怎會客死秦國呢?這要從張儀戲楚說起。
  • 真正意義上的楚地是哪裡,屈原故裡竟然是在這個地方
    羋姓部落即楚人的先祖在商朝時受商打壓,首領率部南下穿越荊山,在長江之畔立足紮根,商末崛起岐山的周部落在武王姬發率領下反商。此時的楚部落首領正是熊繹,他果斷幫助西岐滅了商,特別注意的是楚和周部落是並立的,但是楚和商不是君臣關係。武王伐紂之時楚部落已經和楚地土著人融為一體,楚族已經形成。武王死後。成王封熊繹為楚子,都丹陽,地五十裡,號子男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