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以六百裡商於之地詐楚是後人偽造之事,張儀相秦的一個重要策略是「親魏善楚」,可能會採取以地賂楚使其絕齊的方法,但並不是有意詐楚。綜合史料來看,張儀詐楚可能是太史公誤信傳言的一個「非信史」記載。
從當時的時局看,秦國需要與楚國實行連橫,而楚國為著自己的戰略利益也不得不聯秦。當時的齊國「地方五千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已經取代魏國成為新的霸主,是秦與東方其他國家拉攏的主要對象,其在縱橫戰爭中的地位極為重要,齊楚建立鬆散的盟約關係後,秦國時時不安。公元前313年,秦欲各個擊破齊楚,便派張儀入楚,遊說楚懷王與秦連橫,以達到拆散齊楚同盟的目的。
對此,《史記》的記載是:張儀遊說楚懷王「閉關而絕齊」,「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裡,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親。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懷王在利益驅動下,貪婪本性充分暴露,認為既可獲地,又能納女,而在秦齊大戰中,坐壁上觀,收漁人之利,欣然同意,不顧大臣陳軫的勸諫,決然和齊絕約。
據考證,張儀所說的商於之地是在漢中,而拿漢中之地來做誘餌欺詐楚懷王的事在歷史記載中有三次,除了張儀這一次之外,還有兩次。一次是在張儀之楚的後六年,即前307年宜陽之役時,當時,秦國攻打韓國,為了使出國保持中立,派說客赴楚阻撓楚國出兵。《國策·秦策二》記載,馮章「許漢中以欺楚」,而受過騙的楚懷王竟然重蹈覆轍,果然坐看秦國出兵拔下宜陽,楚王向馮章要漢中之地,馮章則為秦王出主意說:「寡人固無地而許楚王。」不比商於之地還給了六裡,這一次是一點也不給了。
另一次是在張儀詐楚的後兩年(前311年),《史記》記載,張儀再次使楚,這一次是因為「秦使使約復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願得張儀,不願得地。』張儀聞之,請之楚。」在這裡,泰國又把「漢中」拿出來派了用場。
從這些記載來看,每到重要時刻,秦國總是以漢中作為誘餌,對楚國擺弄一番,而楚懷王則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受欺,健忘如此,實在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