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南蠻西戎,難兄難弟
戰國時期,秦國、齊國、楚國地域遼闊、國力強大,是爭霸的主角。齊王和秦王當時並稱東西帝(據《通鑑紀事本末》),楚國偏安一隅,楚國文化與各國文化也截然不同,各國眼中的楚國是南蠻,而秦國是西戎。大家都一樣,大哥不說二哥。
也許正是由於這種關係,才導致楚王對秦國缺少了必要的戒心。縱橫家張儀抓住機會,果斷出手,只一擊,就打破了楚國爭霸天下的美夢。
02張儀出手,條件豐厚
這是周赧王二年(前311年)或二年之後的一天,說客張儀翩翩而至,他面對楚王,舌綻蓮花,極力說服楚國與齊國絕交。開口便許諾楚王三個條件:
承諾割地。600餘裡的商於之地,位於秦楚邊境,是一塊「有爭議」土地。本來是楚國的,被秦國奪過來。此時楚王一聽,能夠恢復舊日的榮光,收復失地,這是多大的榮耀!於是動心了。
許以美人。陝西美女,淳樸熱情,別具一格。張儀許諾獻上秦女,令楚王心動。
約為兄弟。張儀許諾,此後秦國楚國約為兄弟,成為親戚,就是一家人。秦國的強大令楚國膽寒,秦國和楚國都遭到中原諸國排斥,令楚國產生惺惺相惜、敵愾同讎的感覺,因此楚國認為秦國是一個值得結交的戰略夥伴。
03急轉直下,昏招迭出
割地、秦女、兄弟,三個約定,一個比一個親密,從利益關係,逐漸上升到親戚關係;從物質需求,逐漸升級到精神需求;楚王果然「說(悅)而許之」,滿口答應了。不但答應了,還遵循戰國的慣例,「以相印授張儀」,給了張儀「名譽宰相」的職位,還「厚賜之」。你想啊?張儀動動嘴,我就得了六百裡的土地,張儀於楚國有大功啊!
可惜的是,不但「春秋無義戰」,戰國也是一個權術橫行、不擇手段的歷史時期。張儀回國途中,佯裝跌下馬車,從此三個月不上朝,自然不會提及六百裡土地的事。楚王急了,又不好意思問,自己猜測:人家割地、送美人、約為兄弟的前提,是與齊國絕交。如今沒動靜,是否嫌寡人不夠決絕,楚國與齊國絕交不徹底?
由此看出楚王的天真。天真未必是壞事,可作為一國之主的天真,必然會將整個國家拖入血與火的深淵。為了履行與張儀的約定,楚王再出昏招,竟然派了一個「勇士」,去當面罵了齊王一場。這種下三濫的潑婦手段,終於惹火了齊王,「齊王大怒,折節而事秦」,你楚國如此無禮,行,我不和你玩了,我和秦國玩去!可憐楚王再一次被孤立,楚國也陷入被「兩面夾擊」的地步。
04厚顏無恥,進退兩難
張儀的時間節點踩得剛剛好,齊國與秦國一結交,他的「傷」馬上好了,面見楚國使者,「好心」提醒他:「您為何不接受我許給你的6裡土地」?注意,張儀說得是「6裡」,而不是此前許諾的「600裡」。楚國使者大怒,楚王大怒,我們大楚國力強盛,從來沒怕過誰,竟遭你這等小人行徑的折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三年春,楚王不顧幕僚的勸阻,舉兵攻秦,大敗而回,被滅掉8萬楚軍,被俘虜70多個將領。楚王不服,舉傾國之兵再戰老秦,二次大敗而回。韓國、魏國聽說這件事,紛紛前來「撿便宜」,圍攻楚國。楚國從強到弱,都出自張儀一個虛幻的承諾,出自楚王再三再四、「撞死南牆不轉彎」的「偉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