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人才輩出,張儀連橫破縱使秦國走向帝王之路,而有一個人與張儀齊名,卻鮮為人知,這個人不是蘇秦,他叫公孫衍。
人們通常認為,蘇秦和張儀為政敵,分別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彼此相互攻擊,是同個時代的人。而《史記》和《戰國策》也都是這樣記載的。但是,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於是就有學者根據這個考證認為,張儀在前,蘇秦在後,當張儀在秦國當宰相時,蘇秦還是沒有登上政壇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
公孫衍為魏國陰晉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是張儀的老對手。他在秦國、魏國、韓國都有當過職位,是戰國時期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諸國合縱抗秦。
張儀的真正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策略的倡始者。魏國與齊國的關係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向魏國發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於是有公孫衍到三晉、燕、中山國之間進行遊說,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合縱」來抵禦大國的進攻。這就是當年的「五國相王」。
雖然說聯合三晉,燕、中山國,但終究抵不過強楚,公元前323年,楚國就向魏國發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八個邑。魏惠王因此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並將原本主張聯合齊、楚抗秦的魏相惠施免去,任命張儀為相。讓惠施失去魏相,是張儀「連橫」政策的勝利。
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每次張儀在魏國推銷「連橫」政策,公孫衍就出來加以阻攔,要趕走張儀。於是派人到韓國去把張儀合秦、魏是「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張儀,是「欲得韓地」的目的告訴了韓國大臣公叔。公孫衍稱,如果韓重用他公孫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並且可以達到「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認為此計很好,「因委之犀首以為功」,把國事委於公孫衍。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持公孫衍的「合縱」。齊國於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被秦在藍田之戰重傷的楚國也「以事因犀首」。被張儀忽悠過的魏惠王見其他四國皆屬公孫衍以事,恢復公孫衍的丞相職位,這就是「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的一次「合縱」運動。
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聯軍至函谷關,秦出兵迎接打戰,而六國士兵卻都被各國召回,由於聯軍組織不嚴密,故被秦軍擊敗。第二年,秦派庶長樗裡疾在修魚,把參加聯軍的韓、趙、魏三國軍隊打得大敗,斬殺了八萬餘人,這次「合縱」攻秦的戰爭就失敗了。這次進攻,雖說沒有取勝,但這次進攻,還是一次有名的對秦的進攻。
能讓「三寸不爛之舌」的張儀「連橫」計劃連連受阻,更是聯合五國之兵力,兵臨函谷關。但因為五國各懷私心而被秦國打破合縱,有點遺憾,而他跟著這次失敗被人所遺忘。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