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張儀回國,還沒到鹹陽,秦惠王就去世了,其子秦武王繼位。武王從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等到他一即王位,郡臣中很多人便前來誹謗數說張儀的短處。各國聽說張儀與秦王間發生矛盾,都放棄了對秦國的許諾,再次聯合抗秦。張儀向秦武王建議:「為大王您考慮,東方發生事變,大王才能乘機多割得土地。我聽說齊王十分憎恨我,我居留在哪裡,齊國必定要去攻打。我請求讓我這個不肖之人到魏國去,齊國必定要討伐魏國,齊國、魏國正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大王便可以乘機攻打韓國,進軍三川,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版圖,這是帝王大業呀!」秦王允許張儀到魏國去。齊國果然出兵攻魏,魏王十分驚恐。張儀安慰說:「大王不要擔心!讓我來退掉齊兵。」於是派他的手下人到楚國,借使臣之口對齊王說:「大王把張儀託付給秦國的辦法真厲害呀!」齊王問:「怎麼講?」楚國使者說:「張儀離開秦國本來就是與秦王定下的計謀,想讓齊、魏兩國互相攻擊而秦國乘機奪取三川地方。現在大王您果然攻打魏國,正是對內勞民傷財,對外結仇鄰國,而使張儀重新獲得秦王的信任。」齊王聽罷,下令退兵回國。張儀在魏國做了一年的國相,便去世了。
一、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武王是秦惠王的兒子,秦惠王時張儀合縱,受到了秦惠王的器重,越是這種得到領導認可的人,換了下一任領導後一般都不會吃香,這是因為做的貢獻越大,越會顯出自己的同事平凡,功勞都被張儀搶走了,而且秦惠王的注意力大部分都放在了張儀身上,其他大臣想謀事謀權就沒有了機會,新秦王上任後,首先要做的是收買人心,所以對於「公敵」張儀,必定是要冷落或除掉。這是歷史規律,實際工作中雖然不會表現的這麼明顯,但領導的心理是一樣的。
二、張儀的選擇。張儀只所以去合縱聯橫,無不是出於名利的考慮,面對自己原來的努力馬上付諸東流,他選擇的還是善始善終。除了這個選擇,他沒有其他的出路,只有對自己以前的付出繼續堅持,才有可能在歷史上留名,如果終了再去做其他的事情,或否定原來自己堅持的路線,那麼終將被歷史遺忘。現實中也是如此,我們越是付出精力時間越多的事情,我們越是放不下,明知是錯誤的,沒有結果的,我們還是會堅持一下,就是因為我們付出了太多。談對象的時候,誰付出的多,分手的時候就會要死要活。
在職場中,領導高看你一眼,重視你,你以為領導對你有感情了,本人覺得還是對這種情況保持謹慎的態度,領導或許是看重你給他帶來的利益,這種情況下且不可放棄自我成長,在一方面持續的積累,領導的感情有朝一日會失靈的,只有自己的才華能力才能保證自己獲得更多領導的青睞。
三、齊魏之爭。秦武王不喜歡張儀,這種情況下,張儀到哪裡,那裡就有可能受到秦國的攻擊,秦國想除掉張儀,如果在國內的話,可能會被認為對前朝有功之臣的清洗,如果張儀到了某一個國家,秦國就對這一國出兵,那麼某國就會明白,這是秦國想借自己的刀把張儀除掉。秦王不喜歡的人跑到自己國家,如果對張儀優待,那是明顯的與秦王做對,因為一個人得罪新的秦王,為自己國家埋下隱患,這不符合國家的利益,所以張儀無論是到哪個國家,都不會受到歡迎。其實張儀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到了魏國後,他主動引齊兵攻擊魏國,讓魏王擔心後,又主動退齊兵,讓魏王再感謝自己,前前後後都是張儀為了能在魏國站穩腳跟而自導自演的一齣戲。一年後事情敗露,魏王覺察到被張儀耍了,就把他幹掉了。
譯文:張儀說秦武王曰:「為王計者,東方有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聞齊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齊必伐之。臣願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齊必伐梁,齊、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許之。齊王果伐梁,梁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齊罷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謂齊王曰:「甚矣王之託儀於秦也!」齊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張儀之去秦也固與秦王謀矣,欲齊、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而信儀於秦王也」。齊王乃解兵還。張儀相魏一歲,卒。張儀歸報,未至鹹陽,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張儀;及即位,群臣多毀短之。諸侯聞儀與秦王有隙,皆畔衡,複合從。
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