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之死

2021-02-23 通鑑研習社

原文:張儀回國,還沒到鹹陽,秦惠王就去世了,其子秦武王繼位。武王從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等到他一即王位,郡臣中很多人便前來誹謗數說張儀的短處。各國聽說張儀與秦王間發生矛盾,都放棄了對秦國的許諾,再次聯合抗秦。張儀向秦武王建議:「為大王您考慮,東方發生事變,大王才能乘機多割得土地。我聽說齊王十分憎恨我,我居留在哪裡,齊國必定要去攻打。我請求讓我這個不肖之人到魏國去,齊國必定要討伐魏國,齊國、魏國正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大王便可以乘機攻打韓國,進軍三川,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版圖,這是帝王大業呀!」秦王允許張儀到魏國去。齊國果然出兵攻魏,魏王十分驚恐。張儀安慰說:「大王不要擔心!讓我來退掉齊兵。」於是派他的手下人到楚國,借使臣之口對齊王說:「大王把張儀託付給秦國的辦法真厲害呀!」齊王問:「怎麼講?」楚國使者說:「張儀離開秦國本來就是與秦王定下的計謀,想讓齊、魏兩國互相攻擊而秦國乘機奪取三川地方。現在大王您果然攻打魏國,正是對內勞民傷財,對外結仇鄰國,而使張儀重新獲得秦王的信任。」齊王聽罷,下令退兵回國。張儀在魏國做了一年的國相,便去世了。

一、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武王是秦惠王的兒子,秦惠王時張儀合縱,受到了秦惠王的器重,越是這種得到領導認可的人,換了下一任領導後一般都不會吃香,這是因為做的貢獻越大,越會顯出自己的同事平凡,功勞都被張儀搶走了,而且秦惠王的注意力大部分都放在了張儀身上,其他大臣想謀事謀權就沒有了機會,新秦王上任後,首先要做的是收買人心,所以對於「公敵」張儀,必定是要冷落或除掉。這是歷史規律,實際工作中雖然不會表現的這麼明顯,但領導的心理是一樣的。

二、張儀的選擇。張儀只所以去合縱聯橫,無不是出於名利的考慮,面對自己原來的努力馬上付諸東流,他選擇的還是善始善終。除了這個選擇,他沒有其他的出路,只有對自己以前的付出繼續堅持,才有可能在歷史上留名,如果終了再去做其他的事情,或否定原來自己堅持的路線,那麼終將被歷史遺忘。現實中也是如此,我們越是付出精力時間越多的事情,我們越是放不下,明知是錯誤的,沒有結果的,我們還是會堅持一下,就是因為我們付出了太多。談對象的時候,誰付出的多,分手的時候就會要死要活。

在職場中,領導高看你一眼,重視你,你以為領導對你有感情了,本人覺得還是對這種情況保持謹慎的態度,領導或許是看重你給他帶來的利益,這種情況下且不可放棄自我成長,在一方面持續的積累,領導的感情有朝一日會失靈的,只有自己的才華能力才能保證自己獲得更多領導的青睞。

三、齊魏之爭。秦武王不喜歡張儀,這種情況下,張儀到哪裡,那裡就有可能受到秦國的攻擊,秦國想除掉張儀,如果在國內的話,可能會被認為對前朝有功之臣的清洗,如果張儀到了某一個國家,秦國就對這一國出兵,那麼某國就會明白,這是秦國想借自己的刀把張儀除掉。秦王不喜歡的人跑到自己國家,如果對張儀優待,那是明顯的與秦王做對,因為一個人得罪新的秦王,為自己國家埋下隱患,這不符合國家的利益,所以張儀無論是到哪個國家,都不會受到歡迎。其實張儀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到了魏國後,他主動引齊兵攻擊魏國,讓魏王擔心後,又主動退齊兵,讓魏王再感謝自己,前前後後都是張儀為了能在魏國站穩腳跟而自導自演的一齣戲。一年後事情敗露,魏王覺察到被張儀耍了,就把他幹掉了。

譯文:張儀說秦武王曰:「為王計者,東方有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聞齊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齊必伐之。臣願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齊必伐梁,齊、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許之。齊王果伐梁,梁王恐。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齊罷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謂齊王曰:「甚矣王之託儀於秦也!」齊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張儀之去秦也固與秦王謀矣,欲齊、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而信儀於秦王也」。齊王乃解兵還。張儀相魏一歲,卒。張儀歸報,未至鹹陽,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張儀;及即位,群臣多毀短之。諸侯聞儀與秦王有隙,皆畔衡,複合從。

天天向上👆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秦國的張儀是怎麼死的?
    張儀是我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那麼,你知道張儀是怎麼死的嗎?
  • 縱橫家張儀生平簡介 歷史上的張儀怎麼死的?
    張儀曾與蘇秦同師從於鬼谷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飽讀詩書,滿腹韜略,連蘇秦都自嘆才能在張儀之下。張儀曾兩次為秦相,前後共11年,亦曾兩次為魏國國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僅一年餘即卒於任上,死後葬開封市東郊宴臺河村。  張儀是魏國公族支庶子弟,和蘇秦同為鬼谷子的徒弟,在學術方面,「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 看過《羋月傳》的相信都知道張儀此人,張儀的確是一個人才,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真正歷史之上,他都為了秦國開疆擴土做出了不少貢獻,當時天下大亂,六國都喜歡人才,畢竟得到好的人才才能夠稱霸天下,張儀並非秦國之人,秦王也並不是第一個為他伸出橄欖枝的人,為何張儀卻會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開疆擴土出謀獻策呢?其實一方面是為了野心,另一方面也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緣故。
  • 蘇秦、張儀之縱橫術及悲慘結局
    蘇秦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攻讀《陰符》後遊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隨後偽裝逃犯到齊國,進行間諜事項,因齊國眾大夫爭寵而被刺殺,死前獻計誅殺兇手。坎坷之路蘇秦家裡以務農為生。
  • 張儀的最大騙局
    蘇秦敢賭,張儀會騙。所以,蘇秦設賭局,張儀設騙局。張儀所設之最大騙局,在公元前313年。這時,雖然蘇秦已經去世,合縱卻仍然是秦國的心頭之患。於是張儀出使楚國,實施對合縱的破壞。要破壞其實很容易。因為六國的合縱,原本是各自的利益所使然。利,可以讓他們合,就可以讓他們散。
  • 帶路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不惜賣國,張儀為何最後死在哪裡?
    足以說明旗鼓相當,但是組合蘇秦被車裂,張儀也死的悽涼。戰國時代,因為蘇秦組織的合縱計劃,導致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秦惠文上任以後,為了粉碎合作計劃,採用了張儀的連橫計劃,然後任用張儀為丞相,派遣他前往東方六國,拆散合縱計劃,張儀出色的完成的任務,並且騙取各個國王屈身事秦。
  • 漫談張儀蘇秦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賈誼的《過秦論》寫得太好了,讓人誤認為秦孝公的時候已經擁有了崤山函谷關。其實《史記 秦本紀》說的很清楚 「惠文六年魏納陰晉,九年圍焦,十三年張儀取陝,後十一年樗裡疾攻魏焦,拔之。陰晉東至陝,正殽函之道。自惠王六年至後十一年,始克有之。」
  • 張儀和蘇秦的友誼之船
    學的是一個專業——遊說之術,畢業後就業方向一致——當縱橫家,也就是耍嘴皮子的穿梭於君王之間的工作。等蘇秦和張儀各自出師,參加工作以後,兩人提出的政治主張又是針尖對麥芒。蘇秦搞合縱,張儀就搞連橫,破壞合縱。張儀搞連橫,蘇秦就恢復合縱,破壞連橫。 不是說同行是冤家嗎?不是說什麼「人們不羨慕皇帝,卻嫉妒自己的鄰居」嗎?不是說。。。。。。。 按說這二位的友誼之船有一百種理由早就翻了!
  • 羋月傳:羋月求張儀破壞立太子之事,張儀為何開口就要五千金?
    羋月聽了就跟羋殊商量對策,她想到了張儀。張儀的本事羋月是領教過的,她知道這個張儀一定有辦法解決她們的難題。其實張儀也是很看好羋月的,他不但感念羋月當年的救命之恩,更看中羋月強於他人的才華。羋月順羋殊的意拜託張儀幫忙解除了立公子華為太子的事情,張儀見羋月就帶了兩樣不值錢的東西來,他故意難為羋月。羋月說事成了以後會讓王后給你五百金的。
  • 蘇秦張儀合縱連橫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楚相大會賓客,張儀也在邀請之列。但是在宴會結束以後,楚相身上佩帶的玉壁不見了。當時很多人都對楚相說,張儀貧窮而沒有品德,一定是張儀把玉壁偷走了。楚相讓武士捉住張儀審問,張儀不承認偷了玉壁。楚相就命令打了張儀幾百竹板,逼迫張儀承認。但是張儀堅決地說沒有偷,拒絕承認。儘管沒有審問出來,但是這件事之後也使張儀沒有臉面再在楚相那裡做門客了。
  • 張儀和蘇秦哪個厲害?
    兩人不分伯仲,都是厲害的辨士,都有一怒諸候懼的本領,只是若沒有蘇秦的故意怠慢,其後又讓人假裝成客商一路護送張儀到秦國,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張子」。
  • 被張儀戲耍,被秦昭襄王囚禁至死的楚懷王是傻子?看看蘇秦怎麼說
    楚威王熊商是楚宣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繼承其父楚宣王救趙伐魏與開拓巴蜀的格局,戰國時代,楚國繼楚悼王以後,使楚國國勢發展最強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復楚莊王時代的霸業為志業,力圖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他曾率軍伐齊,大敗齊將申縛之後,卻被齊將田盼打敗 ,楚國雖說先勝後敗,但由於打敗過越國 ,將勢力擴張到長江中下遊與江淮地區,故而楚威王的聲望,顯赫一時。
  • 蘇秦、張儀玩的就是心跳
    老鬼先生的另外兩個學生,則是跟他學縱橫之術的,他們就是蘇秦和張儀。至於鬼谷子何許人?並無定論,世傳《鬼谷子》一書是不是後人偽作也未可知,總之是個世外高人。蘇秦和張儀是真正的傳奇。他老婆又疼又氣:你個死冤家啊,要不是因為讀了點破書,到處吹牛,怎會遭這個罪啊。這時,張儀把嘴張開了。老婆問:幹嘛?喝水嗎?張儀有氣無力地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老婆說:在啊。張儀笑了:OK啦,只要這三寸不爛之舌還在,老婆你就放心吧,早晚讓你妻憑夫貴!就在這時,蘇秦派人來請張儀去趙國。蘇秦為什麼要來請張儀呢?
  • 【故事會】張儀和蘇秦誰更牛逼?
    好了,這幾個人的關係大致就是這樣,孫臏和龐涓跟著鬼谷子學習兵法以武會友,後來成了死對頭,經常在在戰場上見面罵陣。蘇秦和張儀則跟著鬼谷子學習謀略以文交手,後來也是一對針鋒相對的冤家,他們倆人的謀略原理有一句成語:合縱連橫。
  • 蘇秦和張儀誰更厲害?他倆根本不是同時代的人!
    按照《史記》的說法,蘇秦、張儀這對師兄弟還是對旗鼓相當的好cp。最早是蘇秦出山,遊說趙王得以合縱,但又害怕秦國攻打趙國,在合縱未完成之前破壞,所以就用激將法把張儀弄去秦國,並用重金幫張儀坐到客卿之位。這時才透露給張儀,自己不想讓秦攻趙,張儀也體會到同門兄弟的一片苦心,於是在蘇秦有生之年,張儀主政下的秦國都沒有進攻趙國。
  • 蘇秦張儀:中國式合伙人
    但如果親人之間也是摻雜如此之多的利益,那親情之間可能就沒有多少值得留戀的了,因為親情的可貴,就在於它超越了利益。所以,後人總結說,觀察一個人的品格,不是如何對待位高權重者,而是如何對待那些失勢的人。相比之下,張儀未得勢時的待遇卻要好過蘇秦。張儀完成學業,就去遊說諸侯。
  • 蘇秦張儀——史上最牛的「合伙人」!
    張儀和蘇秦2人相互配合,一個連橫,一個合縱,在秦國和六國之間攪來攪去,光打口水仗,到最後秦惠王都死了,秦國與六國也沒打一場仗,而張儀和蘇秦卻享受了一輩子的榮華富貴
  • 在戰國與張儀齊名的人不止是蘇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
    但是,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於是就有學者根據這個考證認為,張儀在前,蘇秦在後,當張儀在秦國當宰相時,蘇秦還是沒有登上政壇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公孫衍為魏國陰晉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是張儀的老對手。
  • 《璽印風雲錄》——張儀欺楚 魏章拒敵
    秦惠文王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想徵伐齊國,又顧慮楚、齊聯軍,於是對外宣稱免去丞相張儀的官職,派張儀出使楚國,以割讓商於(今河南省淅川縣西)之地六百裡為誘餌,引誘楚懷王解除楚、齊聯盟。楚懷王貪圖商於之地的富庶,不聽陳軫的勸告,果然中計。楚懷王一面派使者與齊國解除盟約,一面派使者隨張儀到秦國接收土地。
  • 師從鬼谷子,戰國縱橫大家張儀「屌絲」逆襲的勵志故事
    戰國時期的變幻莫測的戰局,湧現出無數知名的歷史人物,縱橫大家張儀便是其中的一位,我們先來說一說張儀是何許人也。面對這樣的誣陷,張儀閉口不認,結果被打得遍體鱗傷,半死不活地被趕出來相府。面對這樣的奇恥大辱,張儀發誓只要自己的舌頭還在,就不會放棄遊學之術,有朝一日自己定能出人頭地。 在被趕出相府之後,張儀打聽到了自己求學時期的老同學蘇秦現在在趙國混得不出,已經在趙國掛了相印,出門在外靠朋友,於是便動身前往趙國找蘇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