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路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不惜賣國,張儀為何最後死在哪裡?

2021-02-07 歪史

古代論說客,大概可能最知名的就是蘇秦和張儀了,這對師兄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攪動戰國七雄,讓各個國王言聽計從,張儀是魏國貴族之後,蘇秦是洛陽人,早年都在鬼谷子門前學習。

學成之後遊說各國國王,都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國,丞相。足以說明旗鼓相當,但是組合蘇秦被車裂,張儀也死的悽涼。

戰國時代,因為蘇秦組織的合縱計劃,導致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秦惠文上任以後,為了粉碎合作計劃,採用了張儀的連橫計劃,然後任用張儀為丞相,派遣他前往東方六國,拆散合縱計劃,張儀出色的完成的任務,並且騙取各個國王屈身事秦。

但是呢,秦國沒有真心想和各國平等相處的心,他們只是想拆散六國合作,然後蠶食六國。所以呢,沒多久六國都醒悟,但是沒有覺得秦王欺負他們,反而認為是張儀欺騙他們,於是對她恨之入骨。

這一點,受傷害最深的楚王最有發言權,不夠在張儀的忽悠下又赦免了他,所以終秦惠王一世,張儀都混得非常好,高官厚祿,各國都懼怕他,作為秦王面前的紅人,秦國有很多人也懼怕他。

一朝天子一朝臣,等秦惠王死後,繼任的秦武王喜歡大力士,不喜歡搬弄是非的說客,正好很多懼怕張儀的人這時候吹耳旁風給秦武王,張儀知道之後,就棄官而逃,無處可去的他只好回家,跑到魏國。

在之前,蘇秦利用計策讓張儀擔任秦國相國,後改為丞相,隨後張儀給秦惠王出計,他偷偷的回到魏國,擔任魏國的相國,這樣張儀可以報答秦惠王,一個勁的打算讓魏王臣事秦國,但是魏王不肯,當時擔任魏國丞相的他暗中配合秦國。

為了迫使魏國屈服,於是讓秦國攻打魏國,和秦軍暗通曲款,導致秦軍攻佔很多魏國的城池,這時候張儀又委屈巴巴的替魏王打主意,讓他們和秦國將和,被打怕的魏王只好請張儀擔任中間人調停,隨後訂立盟約之後張儀興高採烈的回到秦國擔任丞相。

也就是說這個魏國人從會做事開始一直都在幫秦國算計自己祖國,結果到頭來連秦國人都憎恨他,沒地方去的他只好回國,回國的時候還不忘給秦國出主意,他擔任魏國相國,其他諸侯都會因為憎恨他而攻打魏國。作為曾經風靡天下的人物,回到魏國之後,魏王對他又恨又怕,恨他當初帶路削弱魏國,怕他還和秦國竄通一氣繼續坑魏國,礙於秦國面子又不得不讓他擔任相國,幸好,這時候張儀已經老弱不堪,病入膏肓。

回國的第二年,張儀就病死於魏國。聽到張儀的死訊,其他國家的國王都送了一口氣,覺得這世上可少了一個禍害。


相關焦點

  •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 看過《羋月傳》的相信都知道張儀此人,張儀的確是一個人才,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真正歷史之上,他都為了秦國開疆擴土做出了不少貢獻,當時天下大亂,六國都喜歡人才,畢竟得到好的人才才能夠稱霸天下,張儀並非秦國之人,秦王也並不是第一個為他伸出橄欖枝的人,為何張儀卻會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開疆擴土出謀獻策呢?其實一方面是為了野心,另一方面也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緣故。
  • 羋月傳:張儀為何要幫助鄭袖,割掉魏美人的鼻子?
    在歷史上張儀這個人物確實存在,他與蘇秦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張儀在鬼谷子門下學習過縱橫之術,在秦國擔任秦相期間,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諸國,離間各諸侯活動,努力破解齊楚聯盟,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張儀素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好評,可見張儀在當時能力非凡。
  • 歷史上秦國的張儀是怎麼死的?
    張儀是我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張儀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來張儀出使遊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那麼,你知道張儀是怎麼死的嗎?
  • 張儀之死
    各國聽說張儀與秦王間發生矛盾,都放棄了對秦國的許諾,再次聯合抗秦。張儀向秦武王建議:「為大王您考慮,東方發生事變,大王才能乘機多割得土地。我聽說齊王十分憎恨我,我居留在哪裡,齊國必定要去攻打。我請求讓我這個不肖之人到魏國去,齊國必定要討伐魏國,齊國、魏國正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大王便可以乘機攻打韓國,進軍三川,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版圖,這是帝王大業呀!」秦王允許張儀到魏國去。
  • 張儀侍秦——良禽擇木而棲,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以不枉此生
    張儀於是說:「哎,我中了別人的計策自己卻不知道,我比不上蘇秦先生是很明顯的,請替我拜謝蘇秦先生,蘇秦先生要辦的事情,我張儀怎麼還敢不照辦。」於是蘇秦開始聯合六國,一起抵抗秦國。六國也都同意了蘇秦的勸說,並都奉他為相。公元前333年,張儀開始為秦國效力。
  • 當師兄弟成為職場對手,張儀和蘇秦要對著幹,最後卻都輸給了自已
    張儀在昭陽相府被辱打失業時,蘇秦已是縱橫術的職場佼佼者,被拜為趙國國相,正謀劃著要將戰國七雄玩於股掌的合縱連橫術。蘇秦發跡前窮困潦倒,被家人鄙視嘲諷。大受刺激,羞愧潛心學習,再出山就被拜為趙國的國相。無意中經過家鄉時,他的家人居然都遮臉跪拜他,問其嫂子態度為何前倨後恭,嫂子一反他未發跡時的粗鄙態度,極盡奉承之能事,蘇秦不計前嫌,反給予了嫂子和家人很多錢物,一家人歡天喜地。
  • 蘇秦、張儀之縱橫術及悲慘結局
    ,遊說六國親秦,拆散合縱,並最終促成秦國連橫大業,為秦國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張儀。陳述自己的觀點時,都以此國與秦國的敵對關係為前提,在這一前提下談此國與秦的利益衝突。事實上,各國間的利害制約關係是相當複雜、瞬息變化的,關鍵在於在複雜的事物矛盾中舍掉其餘而強調某一個方面,在此基礎上作出一個暗含的或假設的前提,蘇秦在遊說中單純強調六國與秦的矛盾及六國間的相互依存,而對其他矛盾方面避而不談,以此為前提來闡述自己的合縱主張,對六國之君有一定程度的蒙蔽性。
  • 張儀的最大騙局
    然而張儀一回國,便稱病不朝,閉門謝客。楚國的使節苦苦等了三個月,卻半點動靜都沒有。楚懷王又自作聰明,認為是秦國還不相信自己的誠意,於是派人北上辱罵齊宣王。宣王無故受辱,勃然大怒,立即與楚絕交,與秦連橫。消息傳來,張儀的「傷病」也馬上就痊癒了。張儀對楚使說:臣有採邑六裡,願奉獻給大王。楚使說,下臣謹奉敝王上之命,前來接受貴國割讓的土地六百裡,沒聽說是六裡。
  • 縱橫家張儀生平簡介 歷史上的張儀怎麼死的?
    張儀學業期滿,回到魏國,因為家境貧寒,求事於魏惠王不得,遠去楚國,投奔在楚相國昭陽門下。昭陽率兵大敗魏國,楚威王大喜,把國寶「和氏之璧」獎賞給了昭陽。  一日,昭陽與其百餘名門客出遊,飲酒作樂之餘,昭陽得意地拿出「和氏之璧」給大家欣賞,傳來傳去,最後「和氏璧」竟不翼而飛,大家認為,張儀貧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
  • 羋月傳:羋月求張儀破壞立太子之事,張儀為何開口就要五千金?
    正好此時的公孫衍想提出立公子華為太子的建議,羋月和羋殊是說什麼也不會讓她們如願的。這個公孫衍其實就是魏國人,他更加的親近魏夫人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同國人,互相照應本事應該的。再說魏國對公孫衍也很不錯,想讓他會魏國做大官。羋月聽了就跟羋殊商量對策,她想到了張儀。張儀的本事羋月是領教過的,她知道這個張儀一定有辦法解決她們的難題。
  • 公孫衍作為商鞅接班人,又是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一生反秦
    還有人說,蘇秦和張儀是同學,都曾一起就讀於鬼谷子的門下。不過,據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比張儀晚死26年。也就是說,張儀已經在戰國政壇叱吒風雲了,蘇秦還是個一文不名的年輕人。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可能做對手了。而真正作為張儀政治對手,又同樣是出色縱橫家的人,是公孫衍。
  • 楚國與秦國有深仇大恨,為何沒有參加此次伐秦戰爭?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楚國既然與秦國有那麼大仇恨,為何沒有參與此次對秦國戰爭呢?「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是一種宣誓,也反映了楚國對秦國的仇恨。楚國之所以如此仇恨秦國,與楚懷王羋槐客死秦國有關。楚懷王怎會客死秦國呢?這要從張儀戲楚說起。
  • 「成語一則」高枕無憂:張儀連橫之策的成功是因為秦國背後的強大
    高枕無憂【出處】《史記·張儀列傳》「高枕無憂」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張儀列傳》:「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這段話是張儀遊說魏襄王退出合縱聯盟的說辭,大意就是:魏國如今處境非常危險,南有楚國之危,東有韓國之患,還不如和秦國結盟,這樣在秦國的保護下,魏襄王就可以高枕而臥,國家無憂了。張儀張儀說這段話的背景是在公元前317年,當時合縱聯盟第一次進攻秦,可惜被秦國瓦解,各國對秦國都是膽戰心驚,害怕秦國趁此機會報復。
  • 蘇秦張儀:中國式合伙人
    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他奴僕侍妾吃的飯菜,還屢次責備他說:「憑著您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地步。難道我不能推薦您讓您富貴嗎?只是您不值得錄用罷了。」說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張儀來投奔蘇秦,自己認為都是老朋友了,能夠求得好處,不料反而被羞辱,很生氣,又考慮到諸侯中沒有誰值得侍奉,只有秦國能侵擾趙國,於是就到秦國去了。
  • 曾經被人欺騙、被囚秦國、客死他鄉
    談起楚懷王熊槐,大家都以為那真的就是昏庸無能,不僅被張儀欺騙,還被秦國草率赴約而囚禁起來,最後又被送到了客死他鄉。楚懷王可說是昏君的代名詞。現在的問題是,楚懷王真的那麼糟糕嗎?為什麼他會變成司馬遷筆下一無所成的昏君?
  • 漫談張儀蘇秦
    試問,而燕為何要拒秦,而趙怎麼可能作合縱盟主?此外太史公在《史記 楚世家》中遊說 「蘇秦約從六國兵攻秦,而楚懷王為從長。」一個合縱又怎麼會兩個盟主?     可以說這段歷史千頭萬緒,真真假假,讓人搞不明白。    那麼這段歷史具體是怎麼回事。這就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合縱連橫。縱有聚義,橫有散義,合眾攻一曰從,散眾事一曰橫。從人合之,衡人散之。
  • 新君繼位殺前代功臣是慣例,為何秦國越殺越強,六國卻無限衰弱?
    就這樣商鞅去了秦國,這下可了不得了,因為商鞅在秦國徹底發光發熱了,可以說他是大秦帝國的奠基人,商鞅變法持續的時間太久,影響力也驚人,可以說沒有商鞅的變法,就沒有強大的秦國,他是秦孝公時代一手遮天的人物,秦孝公也幾乎把整個秦國都交到了他的手上。
  • 被張儀戲耍,被秦昭襄王囚禁至死的楚懷王是傻子?看看蘇秦怎麼說
    在楚威王去世後,其子熊槐繼位,是為楚懷王;但是這楚懷王在歷史上的名氣卻不怎麼好,他在位時期,先是被張儀戲耍,後又被秦昭襄王囚禁至死,直接導致了楚國的衰落,所以歷史上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楚懷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弱智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先來看看楚懷王的悲慘經歷吧。
  • 蘇秦和張儀:一個賭棍和一個騙子?
    為此他不惜一切代價,玩弄各種陰謀詭計,下各種賭注,甚至拉自己的同學下水。  這個同學就是張儀。就在蘇秦遊說完趙國後,秦惠王就揮師東進。蘇秦擔心秦國的部隊打到趙國,盟約還沒結締就遭到破壞,決定把賭注押在自己的同學張儀身上,為了拉張儀下水,蘇秦使出渾身解數。  他先派人去悄悄勸說張儀來投靠他,張儀到來後,蘇秦卻故意不理不睬,並當眾羞辱。
  • 釋讀中國歷史103:趙武靈王餓死沙丘,楚懷王客死秦國
    把食物吃完後,他居然自己爬樹掏鳥蛋和雛鳥吃,居然堅持了三個多月,最後被活活餓死了。趙武靈王是戰國中期的一代雄主,他推行的胡服騎射是中國古代軍事上的重大改革,他為維護北方與遊牧部族間邊境地區的穩定也做出了巨大貢獻。趙國也在他的帶領下,成為當時唯一可以抗衡秦國的強大戰國。但是,居然因為沒處理好兒子的關係,最後悲慘的被餓死了,真讓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