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家頻頻發文,放寬個體診所的政策空間。近日,國家衛計委釋放出積極信號,個體診所有望參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多位業內人士評論稱,這項政策十分精妙,有望增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服務主體,促進行業競爭,發展個體診所的同時,也能讓百姓獲得實惠。
政策利好頻現 診所逆勢上漲
7月10日,國家衛計委基層衛生司副司長高光明在北京指出,為了增加服務提供主體的數量,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有望在獲得經費的前提下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高光明在回答「將來個體診所有沒有可能申請公共衛生服務」時表示,在方向上,所有合格醫生在基層工作的地方,都應該可以使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為百姓提供滿意的、合格的服務。
不僅如此,國家近來頻頻出臺開辦診所的相關利好政策。國家衛計委2017年2月印發《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6月印發《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均提到放開個體診所的開辦限制。5月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社會力量舉辦、運營的高水平全科診所」。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診所數量一直在緩步攀升。國家衛計委統計顯示,截止2016年6月底,我國診所(醫務室)接近20萬個,佔比約為21.5%,並且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量整體下滑的情況下逆勢上漲。
截屏來源:國家衛計委網站
診所:八字還沒有一撇
首都醫療優合診所是一家於2016年剛剛立足於北京的綜合診所,目前主要提供內外婦兒、口腔、中醫等方面的醫療服務。優合診所副董事長盛蓓告訴健康界,雖然不排斥未來某一天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但此事距離最終「落地」似乎仍是「八字還沒一撇」。
「優合診所當時在向相關部門申請開辦的時候,所申請的醫療服務項目中就沒有公共衛生服務,診所跟公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本就是兩回事。」盛蓓表示,對於小規模的診所來說,如果能提供兒保、疫苗、慢病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將是個非常好的業務,也是診所正確的發展方向,但是由於從最初就沒有提供這些服務的打算,因此在診所的科室設置和相關人才梯隊搭建上,從未有過任何準備。
「醫保也是個『門檻』,目前對百姓來講,所獲得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都是納入醫保或免費的,但是基本醫保並不會承擔私立診所中發生的診療費用。」盛蓓說,如果診所未來可以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撥款方式、百姓享受服務的形式,都需要考量。
增加服務提供主體 獲贊「重要進步」
雖然存在客觀困難,但是仍有業內人士表示樂觀,相信相關部門就診所參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事釋放了積極的信號。
北京市朝陽區潘家園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學副主任醫師馬巖認為,高光明此番表態非常精妙,其中顯示了政策極其重要的進步。這意味著,政府要出錢為百姓購買醫療服務,並且公共衛生服務的主體不再局限於指定的人員和組織,而是引入大小公私等多方醫療資源。
我國基層醫療人手短缺,需要引入更多資源,增加公共衛生服務提供主體。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的總人數不到21萬,到2020年則需要增加到30萬。馬巖說:「誰想幹,誰就幹。誰幹,政府就給誰錢。只要有一個基層機構加入進來,就多了一個服務主體。」馬巖表示,國家對此只是鼓勵,並不強求。各級醫院(診所)如果工作繁重,人員吃緊,不應強迫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如果機構尚有餘力,就有可能響應國家號召。
另有評論認為,只要診所能吸引到資源,就允許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一直以來,基本公共衛生都是政府獨家投入,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而公立機構難免浪費資源。相對而言,私立機構的資源來源廣泛,能帶動藥廠、私募基金、風險投資等多方資源,有望做大市場。
引入公私競爭 或讓百姓受益
有業內人士認為,引入社會資本開辦診所,參與基本公共衛生,既能增加服務提供主體,還能促進行業競爭。
馬巖說:「在同一區域內,二級醫院、社區衛生中心、私立醫院以及私立診所都可以提供公共衛生,居民的選擇會更多。」以「居民用腳投票」的形式,進一步促進公共衛生服務質量的改善。馬巖同時提到,只要經過標準培訓、認證,掌握相關醫療技能的醫生,就能成為公共衛生服務的主體,相信有關部門會有相關的布置。
「私立診所只要相應國家號召,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也能獲得國家公共衛生基金的撥款支持。」馬巖認為,儘管國家在基層醫療機構申請一再提到不設限制,並且拿出鼓勵措施,但新政還需出臺合理的配套措施,並且要經過不斷磨合、嚴格質控以及實施合理的績效考核方案才能逐步見效。「全科醫療事業能不能成功,下一步關鍵就要看基層的領導和醫生自己了。」馬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