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點實詞釋義
古之學者( )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 )業解惑( )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 孰( )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聞道也固( )先乎( )吾,吾從而師( )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 )之。吾師(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 )無( )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 )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 )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 )學於師。是故( )聖( )益( )聖,愚( )益愚。聖人之所以( )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 )也,則恥師焉,惑( )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 )其句讀( )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師焉,或不( )焉,小學( )而大( )遺( ),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 )相師。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 )羞,官盛( )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 )師。孔子師( )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藝( )經傳( )皆通( )習之,不拘於( )時,學於餘。餘嘉( )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 )之。
二、易寫錯的字填空
1.師者,所以傳道( )業解惑也。
2.或師焉,或( )焉。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 )。
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 )。
5.今其(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 )。
7.孔子師( )子、( )弘、師襄、老( )。
8.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 )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寫
1.韓愈《師說》中開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指出了古代求學的人獲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學家張載有言「為往聖繼絕學」,韓愈《師說》中「,」一句正好詮釋了教師在文化傳承方面肩負的重要責任。
3.韓愈《師說》中「,」兩句闡釋了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道理的,誰都會有疑惑,進而強調了從師的必要性。
4.韓愈認為從師與年紀大小無關,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為師;比自己年紀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為師。
5.韓愈《師說》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學到道理,就不考慮對方年齡大小的句子是「 , 」。
6.韓愈《師說》中「 , 」一句闡述了自己選擇老師的唯一標準。
7.韓愈《師說》中「 , 」兩句,分析了人們存在很多疑難問題的原因。
8.《師說》中通過「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古代聖人已經很優秀了,還不斷學習,批判了「今之眾人」「,」的錯誤態度。
9.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學習上對其子「」和對自身「」的不同態度。
10.韓愈《師說》中「 ,」兩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心理的原因。
11.韓愈《師說》中用「 ,」兩句和《勸學》中「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觀點相同,都體現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12.韓愈《師說》中用「 , 」兩句強調了技能和學業各有專門研究,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學習。
13.韓愈在《師說》中交代自己寫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14.韓愈《師說》中說人人都可以為師,在知識面前沒有尊卑貴賤和年齡限制,「 , 」兩句即表達了這種平等的學習觀。
15.韓愈的《師說》中,作者用古今兩種不同的從師態度進行對比,進而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產生了的結果是「,」。
16.在《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原因是「,」。
17.韓愈在《師說》中,把為自己的孩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認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讀的層面而不能解惑,最終導致的結果是「, 」。
18.(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 」,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 」,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
19.(2019年高考全國卷Ⅲ)《師說》中,對於為子擇師自己卻恥於學習這種現象,韓愈最後的評價是:「 , 」。
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古今異義)必有師。師者,所以(用來……的)傳道受(通「授」,傳授)業解惑(疑難問題)也。人非生而知(懂得)之者, 孰(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相當於「於」,在)吾前,其聞道也固(本來)先乎(相當於「於」,在)吾,吾從而師(以……為師,意動用法)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以……為師,意動用法)之。吾師(學習,用做動詞)道也,夫庸(發語詞,豈,哪)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不分)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傳統)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還,尚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普通人,一般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學於師。是故(因此,所以)聖(聖人,形容詞作名詞)益(更加、越發)聖,愚(愚人,形容詞作名詞)益愚。聖人之所以(……的原因)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自身、自己)也,則恥師焉,惑(糊塗)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使……學習)其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賓語提前的標誌)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師焉,或不(通「否」)焉,小學(小的方面學了,古今異義)而大(大的方面,形容詞作名詞)遺(丟棄,放棄),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相師。士大夫之族(類),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可,夠得上)羞,官盛(高大)則近諛(諂媚)。」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難道,表反問)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固定)師。孔子師(把……做為老師,名詞的意動)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這類),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學習、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代散文,古今異義),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皆通(普遍)習之,不拘於(被)時,學於餘。餘嘉(讚許,嘉獎)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贈送,贈予)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寫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
4.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5.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6.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7.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8.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於師
9.擇師而教之 則恥師焉
10.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12.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13.餘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之
14.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15.是故聖益聖 愚益愚
16.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17.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18.好古文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19.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