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滿滿都是乾貨!!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源來之高中語文」
分享更多乾貨資源
高考必背古詩文重點知識測試(1):《勸學》
一、重點實詞釋義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
青,取之於( )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 )繩,輮( )以( )為輪,其曲中規。雖有( )槁( )暴( ),不復挺( )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 )就( )礪( )則利,君子博學( )而日( )參省( )乎己,則知( )明( )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 )思矣,不如須臾( )之所學也;吾嘗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 )也,而聞者彰( )。假( )輿( )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絕( )江河。君子生( )非異也,善假於物( )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 )步( ),無以( )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 )一躍,不能十步;駑馬( )十駕( ),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 )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 )食埃土,下( )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 )者,用心躁也。
二、易寫錯的字填空
1.君子曰:學不可以( )。
2.雖有槁( ),不復挺者。
3.故木受繩則直,金就( )則利。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 ),則( )明而行無過矣。
5.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 )( )之所學也。
6.吾嘗(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7.假( )馬者,非利足也,而( )千裡。
8.假舟( )者,非能水也。
9.君子( )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10.故不積( )步,無以( )千裡。
11.( )( )一躍,不能十步。
12.( )而舍之,朽木不折;( )而不舍,金石可( )。
13.蟹六( )而二( )。
三、理解式名句默寫
1.《勸學》開篇就提出全文中心論點「 」,說明很早以前中國人就提出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民。
2.劉禹錫詩云:「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荀子在《勸學》中也說「 , 」。這些至理名言都表達出學生可以超越老師或後人可以超越前人的思想。
3.《勸學》中的開頭「 , 」兩句,以「木」與「金」為喻說明學習可以使人的缺點得以改正的道理。
4.《勸學》中告訴我們只有廣泛學習並且每天深刻反省自己的不足才能盡善盡美的句子是「 , 」。
5.《勸學》一文中闡釋「思」與「學」的關係,強調要重視思考,更要重視學習的句子是「 , 」。
6.《勸學》中作者通過騎馬可以奔馳千裡的事例,從反面證明積累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 , 」。
7.《勸學》中作者通過人乘船就可以橫渡江河的事例,證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是更容易成功」的句子是「 , , 」。
8.《勸學》中點明有道德學問的人之所以超越一般人,能取得成功,並非他們和一般人不同,而是因為他們有所憑藉的句子是「 , 」。
9.《勸學》中通過對「見者遠」「聞者彰」「致千裡」「絕江河」的原因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是「 , 」。
10.《勸學》中用一系列比喻論述了學習重在積累,文中「 , 」兩句就借「風雨」形象地論述了積累的重要性。
11.《勸學》中強調了積累的重要,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可以興風雨、生蛟龍設喻,引出「 , , 」的觀點。
12.《勸學》中用「 , 」兩句闡述了「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的道理,從反面論述了積累的必要性。
13.《勸學》中以劣馬為例說明堅持不懈就會成功的句子是(1)「 , 」;以良馬為例說明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步成功的句子是(2)「 , 」。
14.《勸學》中闡明學習要持之以恆,就像雕刻打磨。只要堅持不懈,再難的事也可以做到的句子是「 , 」。
15.《勸學》中蚯蚓能夠「 , 」的原因是用心專一。
16.《勸學》中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 , 」的後果。
17.(2016年高考課標全國卷Ⅰ)《荀子·勸學》指出,蚯蚓雖然身體柔弱,卻能「 , 」,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18.(2017年高考課標全國卷Ⅲ)《荀子·勸學》中強調了積累的重要。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可以興風雨、生蛟龍設喻,引出「 , , 」的觀點。
19.(2018年高考全國卷Ⅲ)《荀子·勸學》中舉例論證藉助外物的重要性時說,終日殫精竭慮思考,卻「 」,踮起腳極目遠望,也「 」。
《勸學》重點知識檢測
一、重點實詞釋義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停止)。
青(靛青),取之於(從)藍(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合乎)繩,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以(把)為輪,其曲中規。雖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乾),不復挺(直)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金屬制的刀劍等)就(接近,靠近)礪(磨刀石)則利,君子博學(廣泛學習)而日(每天,名詞作狀語)參省(檢查反省)乎己,則知(通「智」,智慧)明(明達)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表修飾)思矣,不如須臾(片刻,一會兒)之所學也;吾嘗跂(qǐ踮起腳後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強,聲音宏大)也,而聞者彰(明顯,清楚)。假(憑藉,利用)輿(車)馬者,非利足(腳走得快)也,而致(到達)千裡;假舟楫者,非能水(遊泳,名詞作動詞)也,而絕(橫渡)江河。君子生(通「性」,天賦,資質)非異也,善假於物(外物,客觀條件)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兼詞「於之」,在這裡);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積累善行而養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而神明自得,聖心備(具備聖人的精神境界)焉。故不積跬(跨出一腳)步(跨出兩腳),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千裡馬)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劣馬)十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行程),功在不舍(停)。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用刀雕刻)而不舍,金石可鏤(雕刻)。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向上,名詞作狀語)食埃土,下(向下,名詞作狀語)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蟹腳)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寄居託身,古今異義)者,用心躁也。
三、理解式名句默寫
1.學不可以已
2.青取之於藍 而青於藍
3.故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5.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6.假輿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裡
7.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絕江河
8.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於物也
9.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於物也
10.積土成山 風雨興焉
11.積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
12.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裡
13.(1)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 (2)騏驥一躍 不能十步
14.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
15.上食埃土 下飲黃泉
16.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17.上食埃土 下飲黃泉
18.積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聖心備焉
19.(1)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2)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高考必背古詩文重點知識測試(2):《師說》
一、重點實詞釋義
古之學者( )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 )業解惑( )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 孰( )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聞道也固( )先乎( )吾,吾從而師( )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 )之。吾師(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 )無( )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 )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 )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 )學於師。是故( )聖( )益( )聖,愚( )益愚。聖人之所以( )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 )也,則恥師焉,惑( )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 )其句讀( )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師焉,或不( )焉,小學( )而大( )遺( ),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 )相師。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 )羞,官盛( )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 )師。孔子師( )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藝( )經傳( )皆通( )習之,不拘於( )時,學於餘。餘嘉( )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 )之。
二、易寫錯的字填空
1.師者,所以傳道( )業解惑也。
2.或師焉,或( )焉。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 )。
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 )。
5.今其(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 )。
7.孔子師( )子、( )弘、師襄、老( )。
8.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 )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寫
1.韓愈《師說》中開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指出了古代求學的人獲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學家張載有言「為往聖繼絕學」,韓愈《師說》中「,」一句正好詮釋了教師在文化傳承方面肩負的重要責任。
3.韓愈《師說》中「,」兩句闡釋了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道理的,誰都會有疑惑,進而強調了從師的必要性。
4.韓愈認為從師與年紀大小無關,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為師;比自己年紀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為師。
5.韓愈《師說》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學到道理,就不考慮對方年齡大小的句子是「 , 」。
6.韓愈《師說》中「 , 」一句闡述了自己選擇老師的唯一標準。
7.韓愈《師說》中「 , 」兩句,分析了人們存在很多疑難問題的原因。
8.《師說》中通過「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古代聖人已經很優秀了,還不斷學習,批判了「今之眾人」「,」的錯誤態度。
9.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學習上對其子「」和對自身「」的不同態度。
10.韓愈《師說》中「 ,」兩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心理的原因。
11.韓愈《師說》中用「 ,」兩句和《勸學》中「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觀點相同,都體現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12.韓愈《師說》中用「 , 」兩句強調了技能和學業各有專門研究,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學習。
13.韓愈在《師說》中交代自己寫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14.韓愈《師說》中說人人都可以為師,在知識面前沒有尊卑貴賤和年齡限制,「 , 」兩句即表達了這種平等的學習觀。
15.韓愈的《師說》中,作者用古今兩種不同的從師態度進行對比,進而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產生了的結果是「,」。
16.在《師說》中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原因是「,」。
17.韓愈在《師說》中,把為自己的孩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認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讀的層面而不能解惑,最終導致的結果是「, 」。
18.(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 」,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 」,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
19.(2019年高考全國卷Ⅲ)《師說》中,對於為子擇師自己卻恥於學習這種現象,韓愈最後的評價是:「 , 」。
【參考答案】
一、重點實詞釋義
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古今異義)必有師。師者,所以(用來……的)傳道受(通「授」,傳授)業解惑(疑難問題)也。人非生而知(懂得)之者, 孰(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相當於「於」,在)吾前,其聞道也固(本來)先乎(相當於「於」,在)吾,吾從而師(以……為師,意動用法)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以……為師,意動用法)之。吾師(學習,用做動詞)道也,夫庸(發語詞,豈,哪)知(了解、知道)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因此,所以)無(無論、不分)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傳統)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還,尚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普通人,一般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學於師。是故(因此,所以)聖(聖人,形容詞作名詞)益(更加、越發)聖,愚(愚人,形容詞作名詞)益愚。聖人之所以(……的原因)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自身、自己)也,則恥師焉,惑(糊塗)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使……學習)其句讀(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賓語提前的標誌)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師焉,或不(通「否」)焉,小學(小的方面學了,古今異義)而大(大的方面,形容詞作名詞)遺(丟棄,放棄),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以……為恥,形容詞的意動)相師。士大夫之族(類),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可,夠得上)羞,官盛(高大)則近諛(諂媚)。」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難道,表反問)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固定)師。孔子師(把……做為老師,名詞的意動)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這類),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學習、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代散文,古今異義),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皆通(普遍)習之,不拘於(被)時,學於餘。餘嘉(讚許,嘉獎)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贈送,贈予)之。
二、
1.受 2.不 3.諛 4.齒 5.智 6.攻 7.郯 萇 聃 8.貽
三、理解式名句默寫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無惑
4.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5.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6.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7.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8.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而恥學於師
9.擇師而教之 則恥師焉
10.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12.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13.餘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之
14.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15.是故聖益聖 愚益愚
16.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17.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18.好古文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19.小學而大遺 吾未見其明也
高考必背古詩文重點知識測試(3):《阿房宮賦》一、重點實詞釋義
六王畢,四海( )一( ),蜀山兀( ),阿房出。覆壓( )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 )構而西( )折,直走( )鹹陽。二川溶溶( ),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 )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 )。盤盤( )焉( ),囷囷( )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 )何虹?高低冥迷( ),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妃嬪媵嬙( ),王子皇孫( ),辭樓下殿,輦( )來於秦,朝( )歌夜( )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 ),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 )遠聽,杳( )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縵立( )遠視,而望幸( )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 ),韓魏之經營( ),齊楚之精英( ),幾世幾年,剽掠( )其人,倚疊( )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 )鐺玉( )石,金( )塊珠( )礫,棄擲邐迤( ),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 ),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 ),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 )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 )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 )之心,日益驕固( )。戍卒叫( ),函谷舉(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 )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 )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二、易寫錯的字填空
1.驪山北( )而西折,直走鹹陽。
2.二川( )( ),流入宮牆。
3.廊腰( )回,簷牙高( )。
4.各( )地勢,( )心鬥角。
5.盤盤焉,( )( )焉,蜂房水( ),( )不知其幾千萬落。
6.復道行空,不( )何虹?高低( )迷,不知東西。
7.歌臺暖響,春光( )( )。
8.妃嬪( )( ),王子皇孫,辭樓下殿,( )來於秦。
9.明星( )( ),開( )鏡也。
10.綠雲( )( ),梳曉( )也。
11.渭流漲( ),棄脂水也。
12.煙斜霧橫,焚( )蘭也。
13.( )( )遠聽,杳不知其所( )也。
14.一肌一容,盡態極( ),( )立遠視,而望幸焉。
15.幾世幾年,( )掠其人,倚( )如山。
16.鼎( )玉石,金塊珠( ),棄( )( )( )。17.奈何取之盡( )( ),用之如泥沙?
18.架( )之( ),多於機上之( )女。
19.釘頭( )( ),多於在( )之( )粒。
20.直欄橫( ),多於九土之城郭。
21.管弦( )( ),多於市人之言語。
22.( )卒叫,函谷舉,楚人一( ),可憐焦土!
23.(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4.後人哀之而不( )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三、理解式名句默寫
1.杜牧《阿房宮賦》中,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籠蓋全篇,暗示主題作用的句子是「 , 。 , 」。
2.杜牧在《阿房宮賦》的開篇以誇張手法,用「 , 」寫出阿房宮佔地在面廣闊、遮天蔽日的宏偉氣勢。
3.《阿房宮賦》中描寫渭水、樊川緩緩流入宮中的句子是「 , 」。
4.杜牧的《阿房宮賦》多用比喻修辭,其中以腰帶比喻曲折環繞的走廊,以飛鳥啄食比喻突起的屋簷的句子是「 , 」。5.杜牧《阿房宮賦》中描寫宮殿閣樓隨地形而建,彼此環抱呼應,宮室結構參差錯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 ?」。
6.杜牧《阿房宮賦》中用比喻修辭形象寫出建築樓閣之多的句子是「 , 」。
7.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疑問語氣形容長橋似龍的句子是「 , 」。
8.《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角度,寫出了宮女唱歌和舞蹈時的盛況的句子是「 , , , 」。
9.《阿房宮賦》中杜牧用比喻手法描寫宮人早晨開始梳頭打扮的句子是「 , 」。
10.《阿房宮賦》中描寫宮女頭髮濃密而烏黑的詩句是「 , 」。
11.《阿房宮賦》中杜牧用誇張修辭側面寫宮女梳洗場面之盛大的句子是「 , 」。
12.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皇帝車隊遠去的句子是「 , 」。
13.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質問秦統治者掠奪財物時一點都不放過,使用起來卻肆意浪費的句子是「 , 」。
14.杜牧《阿房宮賦》中用對比手法和排比句描寫阿房宮的繁華奢靡。其中描寫宮殿梁椽之多的句子是「 , 」;以「穀粒」為比較對象,描寫釘子之多,突出阿房宮耗費巨大的句子是「 , 」;描寫磚瓦之多的句子是「 , 」;描寫欄杆之多的句子是「 , 」;描寫宴會音樂之盛的句子是「 , 」。
15.《阿房宮賦》中「 , 」兩句形象地寫出了秦王朝統治者的驕橫頑固。
16.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 , 」這十分精煉的語言敘述秦王朝在人民反抗下迅速滅亡的歷史過程。「 , 」八個字就寫出了阿房宮被焚毀的史實。
17.《阿房宮賦》結尾分別指出六國和秦朝滅亡的原因,其中寫秦滅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8.杜牧《阿房宮賦》中警示後人不僅要哀嘆前人失敗的教訓,更要以前人為鑑的句子是「 , 」。
19.(2015年高考重慶卷)杜牧《阿房宮賦》描寫渭水、樊川水流平緩的兩句是「 , 」。
20.(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Ⅱ)杜牧《阿房宮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描寫阿房宮宮人的美麗,她們佇立遠眺,盼望著皇帝臨幸。
21.(2017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Ⅰ)杜牧的《阿房宮賦》結尾處感嘆道,如果六國愛護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緊接著說:「 , , ?」
22.(2019年高考全國卷Ⅱ)杜牧《阿房宮賦》中 「 , 」兩句,寫阿房宮佔地極廣且極為高大,以表現其雄壯之美。
《阿房宮賦》重點知識檢測
一、重點實詞釋義
六王畢,四海(全國)一(統一,數量詞活用為動詞),蜀山兀(山高而上平,這裡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伐淨盡),阿房出。覆壓(覆蓋)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向北,名詞作狀語)構而西(向西,名詞作狀語)折,直走(趨向,通到)鹹陽。二川溶溶(水盛的樣子),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縈繞)回,簷牙高啄(突起的屋簷像鳥嘴向上撅起)。各抱地勢,鈎心鬥角(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鉤心,指各種建築物都向中心區攢聚。鬥角,指屋角互相對峙。如今指各自用盡心機互相排擠。)。盤盤(盤旋的樣子)焉(……的樣子,形容詞的詞尾),囷囷(屈曲的樣子)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相當於「座」或者「所」)。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雨後天晴)何虹?高低冥迷(分辨不清),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和暖的樣子)。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妃嬪媵嬙(統指六國王侯的宮妃。她們各有等級,妃的等級比嬪、嬙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為嬪、嬙),王子皇孫(指六國王侯的女兒,孫女),辭樓下殿,輦(乘輦車)來於秦,朝(在朝早)歌夜(在晚上)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明亮的樣子),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浮起了一層脂膏),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兩種香料植物,焚燒以燻衣物)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車行的聲音)遠聽,杳(遙遠得蹤跡全無)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美麗),縵立(久立)遠視,而望幸(皇帝到某處)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韓魏之經營(指金玉珍寶等物),齊楚之精英(精品,也有金玉珍寶等物,形容詞作名詞),幾世幾年,剽掠(搶劫,掠奪)其人,倚疊(積累)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把寶鼎看作)鐺(平底的淺鍋)玉(把美玉看作)石,金(把黃金看作)塊珠(把珍珠看作)礫,棄擲邐迤(連續不斷。這裡有「連接著」、「到處都是」之意),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心意,意願),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古代重量單位,一錙等於六銖,一銖約等於後來的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用之如泥沙?使負棟(承擔棟梁)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這裡形容突出的釘頭),多於在庾(露天的穀倉)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九州)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失去人心而極端孤立的統治者。這裡指秦始皇)之心,日益驕固(頑固)。戍卒叫(指陳勝、吳廣起義),函谷舉(被攻佔),楚人一炬(指項羽於公元前206年入鹹陽,焚燒秦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滅族,名詞作動詞)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傳遞,這裡指王位順著次序傳下去)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來不及)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三、理解式名句默寫
1.六王畢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2.覆壓三百餘裡 隔離天日
3.二川溶溶 流入宮牆
4.廊腰縵回 簷牙高啄
5.各抱地勢 鈎心鬥角
6.蜂房水渦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7.長橋臥波 未云何龍
8.歌臺暖響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風雨悽悽
9.明星熒熒 開妝鏡也
10.綠雲擾擾 梳曉鬟也
11.渭流漲膩 棄脂水也
12.轆轆遠聽 杳不知其所之也
13.奈何取之盡錙銖 用之如泥沙
14.(1)架梁之椽 多於機上之工女
(2)釘頭磷磷 多於在庾之粟粒
(3)瓦縫參差 多於周身之帛縷
(4)直欄橫檻 多於九土之城郭
(5)管弦嘔啞 多於市人之言語
15.獨夫之心 日益驕固
16.(1)戍卒叫 函谷舉
(2)楚人一炬 可憐焦土
17.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18.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19.二川溶溶 流入宮牆
20.一肌一容 盡態極妍
21.使秦復愛六國之人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誰得而族滅也
22.覆壓三百餘裡 隔離天日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出於同行交流與學生學習,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出處所有。若因第三方原因,無意中侵犯了您原創版權,請聯繫處理,謝謝!發布文章只是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