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孫筱和採訪很不容易,幾經聯繫,定在周六晚上9時半。「白天一直在開會調研,作一些臨港數字經濟領域前瞻性研究。」他說周末要早點回家,「估計11點多下班。」
作為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副處長,自年初以來,為確保疫情防控萬無一失以及企業正常運轉,他這樣「白加黑」一周七天連軸轉已成常態。
2007年,孫筱和大學畢業來到臨港工作,這些年見證了這塊土地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以自己行動為新城添磚加瓦。在今年中組部、中宣部聯合部署開展的「最美公務員」學習宣傳活動中,他榮獲2020年「最美公務員」稱號。
「這份榮譽是給所有臨港人的。」在他看來,榮譽既是認可、鼓勵,更是鞭策、動力,「未來我會和同事一起繼續向前奔跑」。
多了一間「辦公室」
突如其來的疫情是對臨港的一場「大考」。從正月初八開始,孫筱和多了一間「辦公室」——臨港特斯拉超級工廠。作為特斯拉防疫聯絡員,他每天都在相隔20公裡的管委會與特斯拉工廠間奔波,為企業解決復工復產遇到的各種困難,並檢查工廠防疫工作情況。
「每天至少去一次工廠,有時候一天來回跑三次。」孫筱和說,「回到管委會後一般忙到12點才能下班。」
一天晚9時,他正準備離開辦公室,電話鈴又響了。4名從重點地區抵滬的特斯拉員工,因為不符合居家隔離要求,被攔在家門外。孫筱和當即聯繫社區幹部,安排他們入住臨時隔離觀察點。
「對於企業復工復產而言,『人』到位是最重要的。」孫筱和說,考慮到不少臨港員工沒有居家隔離條件,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專門為他們騰出700多套人才公寓、公租房。在那裡做好防疫隔離和觀察後,員工就可以重回工廠上班了。
那段時間,孫筱和協助特斯拉工廠完成600餘名返滬員工健康觀察;又協調政府各部門提供便利條件、加快上下遊關聯企業儘快復工;還為工廠找尋防疫物資購置渠道、為企業安全生產出謀劃策。
「最讓我高興的事,就是看著工廠加足馬力,讓一臺臺新車接連下線。」孫筱和忘不了2月10日那天,特斯拉工廠全面復工復產。等到2月底,臨港新片區在上海率先實現億元以上產值企業100%復工。
讓更多人了解臨港
「當時這裡已經有寬闊的馬路、漂亮的大樓、茂盛的綠化了。」2007年,孫筱和通過「三支一扶」項目來到臨港工作,「但還是灘涂建城,沒有原住民,人氣還不足。」
2014年9月底,臨港啟動「聚人氣」工程,通過「十一」黃金周組織50多項節慶活動,打響臨港知名度。為提升遊客舒適度,管委會決定成立一支千人規模的「藍精靈」青年志願者隊伍,而具體的執行者就是時任南匯新城團委專職副書記的孫筱和。
「很多人第一次來是旅遊。如果感到一切都好,說不定第二次來就是投資、工作、生活。」孫筱和說,「儘管只有一周時間,但一定要把沒經驗的青年大學生培訓成合格志願者。」
設置現場點位、標準化引導、緊急疏導人群……這些培訓任務都壓在孫筱和及其團隊身上。孫筱和既要當好志願者的領頭人,還要成為志願者的操心人,同學們的防寒保暖、日曬雨淋都要放在心上,他笑稱自己是「志願者的志願者」。
所有人的努力沒有白費。「十一」期間,臨港地區最多單日接待10.33萬人。另一個數據是,當時臨港主城區的戶籍人口還不到3萬。
這類聚人氣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孫筱和不僅推進地區性的青年立功競賽,設計系列品牌活動,還首創數十項青春工作項目,凝聚和引領一大批青年參與臨港開發建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臨港,加入我們。」
「這是喜歡且感興趣的工作」
「你頭髮怎麼白了那麼多!」採訪中,有人看到孫筱和後驚呼。36歲的他淺淺一笑,以「家庭遺傳、年紀到了」淡然回應。
近一年不到,他就牽頭編制臨港新片區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1+4」等重要支持政策;完成工業網際網路、新一代通信基礎設施、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生態環境等領域專項規劃,為臨港新片區重點產業集聚發展貢獻力量。
同事告訴記者,孫筱和的手機與充電寶從不離手。電池容量再大的手機,也撐不到他日常下班時間;他的微信總是處於「爆炸」狀態,片刻時間消息數就能破百;而他在每一場臨港政策宣介會、招商會上,都會公布手機號與微信號,承諾「回復一般不過夜、絕不超過24小時」。
孫筱和的微信朋友圈照片是他11歲的女兒,稍有閒時就會點開看幾眼。「這些年,愛人和女兒都習慣我早出晚歸了。」孫筱和的家就安在臨港,因此這些年母女倆看到這塊土地一天天的變化,「她們一直都理解和支持我。」
「你這麼拼會不會特別累?」記者問。「我覺得自己能從事現在的工作很幸運。這是我喜歡且感興趣的事業,能幫助企業解決一個個問題,也能成為區域發展、改革創新的參與者,很自豪也有成就感。」孫筱和認真地想了想,「但如果身體特別累,我也會走走路、跑跑步,通過鍛鍊調適休息。一定要在工作時保持良好狀態。」
他很感慨,新片區這一年多來,創造了許多新速度和新奇蹟,憧憬未來,更具挑戰、更多機遇的新徵程還將延續。「我們已經準備好了,繼續奮楫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