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團隊稱:HPV疫苗可能導致小鼠腦損傷,同行要求撤稿

2020-12-18 IT之家

一項日本研究團隊的研究攪動了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的池水。但很快,在論文發表後的一個月多,這項研究因被認為在實驗設計上不合理,遭到同行批評。

日本中止「主動推薦」後,HPV疫苗接種率斷崖式下降。 來源:《科學》雜誌

11月11日,日本東京醫科大學醫學部教授Toshihiro Nakajima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論文。在論文中,Nakajima表示,在小鼠身上注射HPV疫苗和百日咳毒素之後,小鼠出現了明顯的行動不便、腦損傷等問題。之所以注射百日咳毒素是為了讓HPV疫苗能滲透進血-腦屏障,到達中樞神經系統。

12月21日,《科學》雜誌報導稱,有兩個研究團隊已經致信《科學報告》,呼籲撤回該論文。在一份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HPV預防控制委員會20位成員的聯名信中,他們指出,Nakajima的研究在小鼠身上使用的劑量為人類疫苗接種劑量的1000倍,並通過注射百日咳毒素來滲透血-腦屏障,這在劑量和機制上都不符合人體的實際情況。而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病毒學家David Hawkes和同事指出,該論文在實驗偏差、實驗數據和結論的一致性上缺少明確的方法和嚴格的控制。

「這是一篇完全無意義的論文,浪費了小鼠的寶貴生命。」美國芭芭拉.安卡馬納司癌症中心外科腫瘤學家David Gorski在博客中如是評價。

對此,Nakajima的回應是「我們的原稿在經過審稿人嚴格的科學評審後,才得以正式發表。」至於1000倍高劑量的質疑,Nakajima表示:「這是(我們在這項研究上)第一篇論文,劑量問題會成為將來研究中的一個因素」。目前,他們正在準備一篇針對批評者的詳細回應。

在回復《科學》雜誌的郵件問詢時,《科學報告》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期刊正在仔細調查,會採取恰當措施。

而更令部分科學家擔心的是,這項研究結果為HPV疫苗的副作用之爭加了一把火,增加反對HPV疫苗一方的票數。

高危型HPV病毒感染是宮頸癌的致病源。宮頸癌已經成為婦女的一大殺手。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發布的《子宮頸癌綜合防治基本實踐指南(第二版)》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27萬人死於宮頸癌,其中高達85%的死亡病例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HPV疫苗被認為是目前預防宮頸癌的最有效的方式。從2006年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批准上市以來,HPV疫苗已經在超過120個國家被允許使用。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HPV疫苗用於宮頸癌的一級預防。通用的HPV疫苗有二價、四價、九價,對應覆蓋不同範圍的HPV病毒,分兩次或三次接種,適齡年齡一般認為是9歲至26歲。

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國家,女性在接種HPV疫苗後出現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慢性疲勞症候群,催生了反對HPV疫苗的群體。

關於HPV疫苗持有不同態度的兩方爭議持續存在,Nakajima的這篇論文被支持HPV疫苗的科學家認為是「偽科學」,會給HPV疫苗的推廣帶來不利影響,可能削減人們對HPV疫苗的信心。

事實上,HPV疫苗接種率的下降似乎成為一種趨勢。在丹麥,在2000年出生的女孩超過90%接種了至少一次劑量的HPV疫苗,但近年來,這個比例正在逐年降低。在冰島,2015年和2016年的接種率也在下降。

在接受《科學》雜誌採訪時,在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負責疫苗信心項目的Heidi Larson對此表示了擔憂,並認為應該對這個趨勢加以警覺。「在衛生基礎設施不健全的發展中國家,HPV疫苗可能是婦女預防宮頸癌的唯一希望。」Larson對《科學》雜誌說。

日本中止「主動推薦」後,HPV疫苗接種率斷崖式下降

日本或許可以稱得上對HPV疫苗副作用爭議最為明顯的國家。

2009年,第一款HPV疫苗在日本得到批准;2013年,日本政府將HPV疫苗納入推薦列表,並免費提供疫苗接種服務。據2015年發表在《柳葉刀》期刊的統計數據,1994年至1999年出生的日本女孩在此期間的HPV疫苗接種率很高,其中1994年至1998年出生的女孩完成三次接種的比例都高達70%。

2013年春天成為一個轉折點,日本NHK等媒體報導,30多位日本女性在接種HPV疫苗後出現渾身疼痛、行走困難、注意力難以集中等副作用。出現此類不良反應後,當年6月,日本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主要部門——厚生勞動省決定中止對HPV疫苗的「主動推薦」,進行相關調查和評估。

在2014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了調查結果,表示沒有證據表明接種HPV疫苗與上述身體反應之間有因果關係。副作用也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在展開調查後,歐洲藥品管理局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不約而同地和日本厚生勞動省有著類似的結論。

後續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上述的身體反應在接種了和沒有接種HPV疫苗的女孩身上,有著相同的概率。

儘管如此,目前,HPV疫苗尚未重返日本政府的「主動推薦」名單,仍在評估中。現在,在被告知接種HPV疫苗的利弊後,日本女性自由選擇是否接種,接種費用仍由政府承擔。

退出「主動推薦」的風波後,統計數據清晰地回答了,日本女性對HPV疫苗的自由選擇更傾向於支持還是懷疑。2000年出生的女性趕在日本取消對HPV疫苗的「主動推薦」之後,她們中的一次接種率跌至10%以下,呈斷崖式下降。

臺灣地區擬推公費接種,明年中國大陸預計上市HPV疫苗

據中國臺灣《聯合報》12月25日報導,中國臺灣「國健署」正擬定擴大中國臺灣地區的HPV疫苗(二價和四價)公費接種,初步將接種對象定為國一(初中一年級)女生,預計每年將覆蓋12萬人,預算金額為2.5億新臺幣。

關於HPV疫苗不良反應,在接受《聯合報》採訪時,醫生周宏學說,中國臺灣地區已經累計接種100萬劑HPV疫苗,「目前不良反應通報有發燒、局部肌肉疼痛等,多屬接種完後正常副作用或集體接種暈針導致」。

相關焦點

  • 日本研究團隊稱HPV疫苗可能導致小鼠腦損傷,同行要求撤稿
    圖片來源:網絡日本中止「主動推薦」後,HPV疫苗接種率斷崖式下降。來源:《科學》雜誌2013年春天成為一個轉折點,日本NHK等媒體報導,30多位日本女性在接種HPV疫苗後出現渾身疼痛、行走困難、注意力難以集中等副作用。出現此類不良反應後,當年6月,日本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主要部門——厚生勞動省決定中止對HPV疫苗的「主動推薦」,進行相關調查和評估。
  • HPV疫苗:種不種是個問題—新聞—科學網
  • 美國青少年HPV疫苗接種率僅一半,原因是不安全?
    2016年11月11日,日本科研人員在Nature子刊 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稱,在給小鼠注射百日咳毒素和HPV疫苗後,小鼠出現了明顯的腦損傷。研究一出,引起學術界譁然大波,反對者紛紛指責其試驗為偽科學。
  • 2016年,又有哪些奇葩論文被撤稿了?
    2016年撤稿的科學論文超過650篇,這危害了科學家的正直名望,也動搖了公眾對科研工作的信任。2012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學術不端行為是科學論文撤稿的主要原因,事實上,這篇論文的題目就叫《學術不端行為是科學論文撤稿的主要原因》,呃,真是夠坦率的。
  • 放棄推薦HPV疫苗是福是禍?柳葉刀研究:或導致日本逾1萬人死於宮頸癌
    吳斌|財聯社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日本此前放棄推薦青春期女孩接受HPV疫苗接種,如果不放棄這一政策,很可能會導致近11,000人死於宮頸癌。HPV代表人類乳頭瘤病毒,會引發兩性尖銳溼疣和女性宮頸癌。
  • 香港疫苗網||接種九價hpv疫苗後的飲食注意事項
    目前沒有發現疫苗對胎兒有不利影響所以,在hpv疫苗接種的6個月內如果意外懷孕,可以嚴密觀察繼續懷孕一周內忌飲酒,清淡飲食多飲水,不劇烈運動接種九價hpv疫苗以後如果劇烈運動的話會使你的身體處於血流加速,排汗增加各個臟器處於緊張中,可能會影響hpv疫苗的作用也有可能疫苗發揮不了最大的作用就被劇烈活動後的身體給過濾掉了
  • 學術研究必知:論文在什麼情況下可能被撤稿?
    對作者來講,如果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中存在錯誤或失誤,就需要及時公開說明並修正,這也是誠實守信、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體現,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懷疑、糾錯和自我修正的過程中得以發展的;對期刊來講,則需要及時去修正文獻,保證文獻的正確性。因此,首先正確客觀看待撤稿問題非常重要。
  • Neurology:輕微的腦損傷可導致長期的睡眠障礙
    生物谷報導:最近,來自San Diego加州大學的研究者們在4月3日的«神經病學»雜誌上報導了一項研究成果,即那些受到過輕微腦損傷的人出現睡眠障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此項研究中他們評估了42位抱怨在受到輕微的創傷性腦損傷後出現失眠的患者。在這42位患者中,15位(36%)患有晝夜生物節律睡眠障礙――一種睡眠周期完全顛倒的睡眠障礙。
  • 轉基因玉米致癌研究撤稿:解決科學爭議的專業化之道
    如上所述,到2012年底,已經有數十篇文獻來批駁塞教授的研究,而支持其的學術論文一篇也沒有。當時也有數百位科學家聯名要求期刊方面撤稿。要知道,撤稿對於一個人或團隊的學術聲譽是沉重的打擊,必須要慎而又慎。另一方面,圍繞著轉基因這樣的敏感題目,撤稿與否都必然遭遇雙方陣營的強烈反彈。我揣摩出版商方面必然左右為難,最終選擇了在西方感恩節假期期間公布撤稿決定,並首先強調,賽教授一方道德上沒有問題。然而,賽教授一方的強硬反應,以及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和聲稱要上法庭打官司的方式來對期刊方面的回應,仍然讓事件難以平靜了結。
  • 日本團隊:僅激活8個基因,小鼠幹細胞直接轉為可受精細胞
    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九州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等團隊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以上發現。研究團隊稱,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卵子發育的理解,還可能對生殖醫學產生影響。
  • 【腦損傷】一項實驗研究揭示了意外的保護作用對腦損傷後腫脹
    這可能會導致顱骨內的壓力增加,而處理腫脹對創傷性腦損傷(TBIs)患者至關重要。但是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臨床試驗發現腫脹對保護大腦也很重要。 根據神經學系Punam Sawant Pokam博士和K.C.Brennan醫學博士領導的動物研究,與損傷後治療減輕腫脹的神經元相比,腫脹的神經元不太可能表現出與TBI長期併發症相關的令人煩惱的過度活動模式。
  • HPV疫苗知識大總結(終結篇)
    答:二價、四價hpv疫苗在國外上市之初,宣傳hpv疫苗的保護有效期是5年,但是後續研究顯示,hpv疫苗的保護有效期可以更持久,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是8-10年。8-10年的數據主要是因為hpv疫苗上市只有11年的時間,而要看hpv疫苗是否有更長的保護有效期,甚至是終生有效,只有留給時間來回答了。
  • 新研究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數百學者強烈要求撤稿
    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稱其性別歧視,強烈要求撤稿。一位生物工程師表示,這項研究是對流行開放獲取文章的「打擊」,並表示將不再為該刊評審論文。對此,《自然—通訊》編輯團隊作出回應:他們正在審查這項研究。論文作者則表示,「自由探索和辯論是科學的動力,歡迎《自然—通訊》主編發起的審查」。
  • 韓春雨回應撤稿論文處理結果:實驗研究有缺陷不嚴謹,回應質疑不冷靜,感到歉意並表達感謝
    2018年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學公布了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未發現主觀造假情況,撤回榮譽稱號及相關科研經費和獎勵。9 月 1 日,韓春雨通過校方對處理結果表態:撤稿論文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研究過程存在著不嚴謹,面對質疑未能冷靜對待,對此致歉。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 研究動態 中國學者撤回《自然》封面「最小恐龍」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妨礙科學自我糾正」 研究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 文章刊出僅 24 小時後,國內 6 位古生物學者便聯名發表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對該研究結論提出十大質疑,並且認為該標本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科學家一夜之間逆轉「永久性」腦損傷和衰老跡象……
    然而,北京時間12月2日,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eLif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科學家團隊只用幾劑實驗性藥物,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恢復了動物的正常大腦功能,逆轉其因年齡增長而導致的記憶力衰退和思維靈活性下降。
  • 打9價HPV疫苗副作用大嗎?
    但是每個人打完9價hpv疫苗都會產生副作用嗎?並不是。對於這個問題,枝枝給大家科普一下,避免對hpv疫苗會產生某些誤解,甚至是自己嚇唬自己。一般而言,大家所擔憂的打完9價hpv疫苗後會出現副作用,其實都是一些常見的輕微不良反應,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 因參考文獻問題導致撤稿的論文
    通常大家會默認同行評審是所在領域的專家,能夠發現任何方法學上的錯誤,那麼問題來了,有多少同行評審會檢查論文的參考文獻呢?可能不太多。研究發表後不久,期刊從別處獲悉論文中所引用的某些參考文獻,並不支持論文中的表述。期刊撤稿通知如下:我們獲悉該論文的背景部分引用的三篇文獻(參考文獻19、20、21)有些問題,這幾篇文獻與論文中所描述的數據毫無關聯。19.
  • 中國學者研究闡明夜間光照如何導致小鼠抑鬱樣行為
    中新社北京6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最新發表中國學者的一篇研究論文稱,每晚用藍光照射小鼠兩小時,幾周後,小鼠便會出現抑鬱樣行為。該論文闡明造成這一現象的神經通路,或能解釋過度的夜間光照會如何影響人類。
  • 撤稿網站發布撤稿數量排名 日本學者居榜首—新聞—科學網
    論文撤稿是學術界司空見慣的事,但你可知,日本一名研究人員撤稿數量接近200篇,著實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