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疫苗:種不種是個問題 |
評論家指責副作用論文是「偽科學」 |
接種HPV疫苗的日本婦女稱出現了副作用。圖片來源:《讀賣新聞》
近日,兩個研究團隊要求《科學報告》撤回一篇有關人乳頭瘤病毒(HPV)副作用的論文。他們稱這項研究在實驗設計上不合理,並呼籲人們警惕那些可能帶來「毀滅性」健康影響的「偽科學」。
2016年11月11日,日本研究人員在《科學報告》發表論文稱,在小鼠身上注射HPV疫苗和百日咳毒素後,小鼠出現了明顯的行動不便、腦損傷等問題。但批評者認為,該研究無法模擬疫苗在人體內的作用。而且,支持HPV疫苗的科學家認為這篇論文是「偽科學」,會給HPV疫苗的推廣帶來不利影響,可能削減人們對HPV疫苗的信心。
「可以說這是一篇完全無用的論文,浪費了許多寶貴的動物。」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芭芭拉·安卡馬納司癌症中心外科腫瘤學家David Gorski說。
但在回復《科學》雜誌的採訪郵件中,該論文通訊作者、東京醫科大學醫學部教授Toshihiro Nakajima為其研究進行了辯護。「在經過評審專家和雜誌編輯的密集同行評議後,我們的手稿才正式發表。」而《科學報告》的一位發言人表示期刊正在仔細調查,會採取恰當措施。
HPV病毒感染是宮頸癌的致病源。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52.8萬宮頸癌患者,死亡病例高達26.6萬。對此,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將HPV疫苗用於宮頸癌的一級預防。在丹麥,2000年出生的女孩超過90%接種了至少一次劑量的HPV疫苗。
《科學》雜誌報導稱,2013年春天,據日本媒體報導,多位日本女性在接種HPV疫苗後出現渾身疼痛、行走困難、注意力難以集中等副作用。日本政府隨後稱,報導的不良症狀與HPV疫苗有關。
在展開調查後,歐洲藥品管理局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也得出類似結論。後續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表明,上述的身體反應在接種和未接種HPV疫苗的女孩身上有著相同的概率。儘管如此,反對HPV疫苗的呼聲越發高漲。
顯然,Nakajima的研究激化了針對HPV疫苗副作用的爭議。該團隊為小鼠注射了大劑量HPV疫苗和百日咳毒素——達到人類疫苗接種劑量的1000倍。之所以注射百日咳毒素是為了讓HPV疫苗能滲透進血—腦屏障,到達中樞神經系統。結果發現小鼠尾部活動和運動能力受損。屍檢顯示,小鼠出現了細胞死亡等結構損傷,腦部也受到傷害。
在兩封呼籲撤回該論文的信件中,一封是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HPV預防控制委員會20位成員的聯名信。他們指出,Nakajima的研究在小鼠身上使用的劑量為人類疫苗接種劑量的1000倍,並通過注射百日咳毒素滲透血—腦屏障,這在劑量和機制上都不符合人體的實際情況。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病毒學家David Hawkes和同事指出,該論文在實驗偏差、實驗數據和結論的一致性上缺少明確的方法和嚴格的控制。
但Nakajima表示,使用1000倍高劑量「是(我們在這項研究中的)第一篇論文,劑量問題會成為將來研究中的一個因素」。目前,他們正在準備一篇針對批評者的詳細回應文章。
無論如何,人們反對HPV疫苗的勢頭不斷擴大,接種率的下降似乎成為一種趨勢。英國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疫苗信心項目主任Heidi Larson對此表示了擔憂,並認為應該對這個趨勢加以警覺。「在衛生基礎設施不健全的發展中國家,HPV疫苗可能是婦女預防宮頸癌的唯一希望。」Larson說。
日本或許可以稱得上對HPV疫苗副作用爭議最為明顯的國家。2013年,日本政府將HPV疫苗納入推薦列表,並免費提供疫苗接種服務。據2015年發表在《柳葉刀》期刊的統計數據,1994年至1998年出生的日本女孩完成3次接種的比例高達70%。
副作用爆出後,日本政府決定中止對HPV疫苗的「主動推薦」,轉而在告知接種HPV疫苗的利弊後,由女性自由選擇是否接種,接種費用仍由政府承擔。隨後,2000年出生的日本女性的一次接種率跌至10%以下,呈斷崖式下降。
「更糟糕的是,日本暫停主動推薦尤其鼓勵了其他國家的反HPV疫苗群體。」Larson說。
據悉,HPV疫苗被認為是目前預防宮頸癌最有效的方式。從2006年被批准上市以來,HPV疫苗已經在超過120個國家被允許使用。通用的HPV疫苗有二價、四價、九價,對應覆蓋不同範圍的HPV病毒,分2次或3次接種,適齡年齡一般認為是9歲至26歲。(張章編譯)
《中國科學報》 (2017-01-05 第3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