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博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即將開始,還是回顧過去,兩年時間裡機器之心發布過多篇「博士生涯」文章。博士的光環既令人羨慕,也令人望而卻步。但既然點開了這篇文章,就表示你的心底依然渴望人生經歷一段博士旅程。
為了更好的服務讀者,機器之心整理了四所高校實驗室招收博士生、暑期訪問學生的信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招收博士生的實驗室聯繫我們,為大家提供更多信息。
喬治亞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和機器學習實驗室
陳永昕教授
陳於 2018 年秋加入喬治亞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並成立自動控制和機器學習實驗室。由數據推動的機器學習已經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可以用於完成相對複雜的任務。應用到機器人領域的主要瓶頸在於可靠性和學習效率。相反,由模型推動的控制理論實施起來很可靠,但是局限於相對簡單的任務。陳目前的研究目標是結合控制理論和機器學習的優點建立一套理論和算法框架用於包括機器人在內的對可靠性和任務複雜度都要求較高的系統。相信不久的將來,機器人會和電腦一樣普及。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為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學校簡介:喬治亞理工學院位於亞特蘭大,是北美頂級理工大學,和麻省理工及加州理工並稱為美國三大理工學院。其中航空航天系(https://ae.gatech.edu/)更是常年穩居美國前三。除了各大學院,學校還設多個跨學院的研究中心,包括機器人所(http://www.robotics.gatech.edu/),機器學習所(http://ml.gatech.edu/)和自動控制所(http://dcl.gatech.edu/)。這些中心和陳的研究方向密切相關,為陳的自動控制和機器學習實驗室提供了雄厚的人員和技術支持。另外,通過這些研究中心,在校學生除了在實驗室開展自己的研究項目,還有很多和各個學科世界一流學者合作的機會。
MIT HAN Lab
韓松教授
韓松教授博⼠畢業於斯坦福⼤學,師從 NVIDIA⾸席科學家 Bill Dally 教授。他的研究⼴泛涉⾜深度學習和計算機體系結構。他提出的 Deep Compression 模型壓縮技術曾獲得 ICLR'16 最佳論⽂,ESE 稀疏神經⽹絡推理引擎獲得 FPGA'17 最佳論⽂,引領了深度學習模型加速的研究,對業界影響深遠,在博⼠期間聯合創⽴了深鑑科技,被賽靈思收購後加⼊MIT 任教。
MIT HAN Lab 介紹:深度學習⽬前飛速發展,其進步和成功依賴於⾼效的算法、有⼒的硬體⽀持以及⼤規模的數據集,MIT HAN Lab 主要集中於前兩個⽅⾯的研究,實驗室科研⽅向包括:
H: High performance, High energy efficiency Hardware
A: Architectures and Accelerators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 Novel algorithms for Neural Networks and Deep Learning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智慧交通實驗室
孫立君教授
孫立君,現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土木與應用力學系助理教授,智慧交通實驗室負責人。於 2011 年在清華大學獲得土木工程本科學位,2015 年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交通工程博士學位,博士期間全職參與了新加坡-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研究中心未來城市實驗室(Future Cities Laboratory, Singapore-ETH Center)的研究項目。加入麥吉爾大學前,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任博士後研究員(2015-2017),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慧與眾包(crowdsourcing)在城市與交通系統中的應用。
實驗室目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智慧交通系統與城市計算,通過開發創新的理論與應用來解決城市交通中的效率、彈性與可持續性等問題。
密西根州立大學
張彌教授
張彌,現任密西根州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 (ECE) 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 (CSE) 助理教授。博士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張彌教授和他的學生在相關國際頂級會議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40 餘篇。學術成果被國際頂級媒體比如時代周刊,連線雜誌,MIT 科技評論,CNN 等報導 70 餘次。張彌教授先後獲得 2018 年 IEEE CNS 會議最佳論文獎,2015 年 ACM UbiComp 會議最佳論文提名獎。張彌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 2017 年 NSF Hearables Challenge 全美競賽中獲得第三名,在 2016 年 NIH Pill Image Recognition Challenge 全美競賽中獲得冠軍。
實驗室簡介:張彌教授所領導的智能系統實驗室主要從事深度學習算法和系統的研發以及在虛擬實境設備,無人駕駛汽車/飛機,智能移動和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的應用。實驗室和多家世界著名高科技公司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包括微軟 (Microsoft),谷歌 (Google),三星 (Samsung),因特爾 (Intel),貝爾實驗室 (Bell Lab),福特 (Ford)。這些合作關係為實驗室的博士生提供了大量的實習和就業機會。
主要研究領域:終端及大規模深度學習系統,移動計算,智能物聯網,移動醫療。
招收博士生數量:3 名,全額獎學金。2019 年 1 月或者 9 月入學均可。
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