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 周圍圍 劉逸鵬)如何將中國傳統茶文化與教育有機結合?如何推動以茶為媒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與發展?11月20日-21日,由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大益愛心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北京市中小學茶文化教育研討會」在北京大益中心大益廳召開。與會者圍繞「茶育」的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和讀本編寫等展開了多角度的思辨和探討。
樂育菁莪——茶文化教育主題茶會剪影。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逸鵬 攝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方中雄出席會議並講話。大益集團董事長大益茶道院院長、大益愛心基金會理事長吳遠之致辭並做主旨演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茶道哲學研究所所長李萍,大益茶道院研究院研究員王雷做主題發言。廣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枬,北京教研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楊德軍、研究員李群以及來自北京20多所中小學大益茶育公益項目實驗校的校長教師參加研討會。
樂育菁莪——茶文化教育主題茶會剪影。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逸鵬 攝
樂育菁莪 體驗茶之深韻
20日上午的茶文化教育研討以茶會形式呈現,題為「樂育菁莪」。一曲琴音,一盞香茗,與會者淺斟細酌聆聽主講嘉賓清言雄辯,在高潔的意境中體悟茶之真味。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方中雄(左下),大益集團董事長大益茶道院院長、大益愛心基金會理事長吳遠之(左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茶道哲學研究所所長李萍(右上),大益茶道院研究院研究員王雷(右下)發言。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逸鵬 攝
吳遠之做了《關於茶道學的思考》的主旨演講。他介紹,中華茶道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長期以來重技術、輕文化的傳統,造成近代茶的自然科學比較成熟,而茶的人文科學較為薄弱的現狀。「作為茶人,我覺得我們肩負著茶道復興的責任和使命。」早在十年前,大益集團就成立了大益茶道院,專門探索和探究中華茶道,目標在中國建立「茶道學」。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以茶道理論的學術研究為內容,以茶道哲學、茶道心理學、茶道認知學、茶道藝術學為方向的茶道學學科體系,培養和發掘了一批優秀茶道科研人才。
在《歸去來兮》古琴獨奏一曲之後,李萍以《現代人文素養與中華茶道》為題做主旨發言。她結合當代青少年的特徵,從應用哲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如何挖掘中華傳統茶文化的當代育人價值預防和對治青少年社會問題,幫助青少年提升核心素質和關鍵能力。「中國人骨子裡就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茶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陽春白雪』的高雅一面,又有『普惠大眾』的親和一面。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人們開始重視茶文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飲茶的原因。」李萍表示,「品茶的行為過程,有助於現代人文素養的建設。而茶道是在品茶過程中體驗到的以及品茶後所回味出來的,中華茶道只是一種生活之道。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方式導致的人的均質化、文化的庸俗化、思想的物質化等種種不足,中華茶道可以克服讓生活慢下來,給思考一個空間,讓心靈得以安頓,這是對治現代社會病、價值理性缺失的利器。」
王雷博士以《大益茶修與身心健康》為題做主旨發言。他結合當代心理學的前沿理論和實踐,介紹了大益茶修課程在青少年領域的應用,啟發大家嘗試以茶文化教育培養正知、正念、正能量的人,促進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上午的會議,在一曲《兒女情》蕭演奏中結束。與會者表示,這樣喝著茶點、聽著琴簫、學著思想盛宴的主題茶會第一次參加,很受震撼。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生心中播下種子。
北京市中小學茶文化教育研討會與會嘉賓合影。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逸鵬 攝
以茶育人 彰顯文化自信
下午,北京中小學茶文化教育實施校介紹實踐探索經驗和探討。大益愛心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汪敏首先做了題為《以茶育人,播種未來》的分享。她表示,茶是中國人的一個標籤,茶文化教育從孩子抓起。大益倡導的茶育,不只是茶知識認知的教育,更包括良好品飲習慣和健康優雅生活方式的培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教育,藝術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茶育不應該是枯燥的知識學習,而是滿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實踐。
大益愛心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汪敏做《以茶育人,播種未來》主題分享。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逸鵬 攝
隨後,北京豐臺區第五小學石鴻傑老師以《茶香醉人怡性情 文化育人提素養》為主題、北京順義區楊鎮中心小學老師徐虹以《茶主題項目研究》為主題、北京石景山區愛樂實驗小學老師張潔以《依託茶育課程,落實五育並舉》為主題、中國人民大學附中西山學校老師李潔以《茶文化課簡述》為主題、北京海澱區翠微小學老師王怡以《傳統茶道》為主題,五所中小學結合本校開展的茶文化教育進行案例分享與交流。
北京市中小學老師結合本校開展的茶文化教育進行案例分享與交流。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逸鵬 攝
大益愛心基金會秘書長汪敏對學校的成功實踐表示讚賞。她介紹說,大益的茶文化公益項目將組織一批專家和一線教師開發中小學茶文化讀本、培訓茶文化課程教師、資助開展校園茶文化活動,並提供茶文化教育教學基本資源,以解決茶文化教育缺教材、缺師資、缺設備的發展瓶頸。同時,大益愛心基金會將搭建一個茶育平臺,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完整茶育體系,共同為推進中國的茶育貢獻力量。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方中雄結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的精神對茶育項目提出工作要求。
多方協同 創享新教育時代
中小學茶文化讀本編寫研討會。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逸鵬 攝
21日召開圓桌會議,研討中小學茶文化讀本編寫工作。廣西師範大學教授王枬向與會者系統解讀了2017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兩個文件,並指出這兩個文件是編寫《茶文化教育讀本》的指南。
王枬還介紹了讀本的籌備情況和讀本框架。她表示,新時代呼喚新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因此,我們編寫的《茶文化教育讀本》,它是讀本,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拓展讀物;它是校本課程,是展現學校文化的載體;它是綜合實踐的,屬於主題融合類課程;它是過程性體驗的,有項目化學習意味;它是進階式的,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它是全域的,課內外學校家庭共同參與。
王枬還提出,《茶文化教育讀本》的編寫應該堅持教育的知識邏輯與兒童的心理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圖文並茂,生動活潑;聚焦在茶文化的教育上,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大與茶有關的故事的敘述;目標分成「習茶藝、行茶禮、明茶道」三層級;重在日常生活中的養成和體驗。
廣西師範大學教師劉湞做分享。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逸鵬 攝
廣西師範大學教授王彥、劉湞,廣西師大出版社梁燕鴻,湖南長沙德潤園小學老師劉禕,北京教研院研究員李群等分享了中華傳統文化讀本的編寫經驗並對茶文化教育讀本編寫工作提出建議。
據了解,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將聯合大益愛心基金會,結合各個項目學校的具體情況開展體系化的課程構建研究,聯合專家、老師開發配套教育資源,在部分學校開設樣板的「茶·課」室進行推廣,並做好茶文化教育的成果展示和交流,努力打造「北京樣態」。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