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進程中,隨著元王朝的覆滅,鼎盛一時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等西方教派,也隨著元帝國而消聲滅跡。這是西方教派傳入中國,第三次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一個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義大利人利瑪竇。他通過對前任傳教士的經驗分析,發覺要在中國推行天主教,一定要有皇帝的批准。所以,他就千方百計的想要進入北京,如何才能接近中國皇帝?
公元1601年1月,也就是大明萬曆年間的一個寒冷的早晨,利瑪竇歷盡艱辛來到了北京。他來這裡目的很簡單,就是給大明皇帝明神宗進貢的。
這次到京城他帶來的進貢物品,一個是世界地圖,另一個是自鳴鐘,就是西方流行的上發條驅動的計時鐘表。如預期的一樣,明神宗非常喜歡這兩樣禮物,特別是計時鐘表。
按照當時的大明法律,外國使者進貢之後,就要離開京城。然而,利瑪竇卻出人意料地留了下來。因為,明神宗怕萬一鐘錶壞了,沒人會修。所以,利瑪竇在皇帝默許之下,在北京居住了下來。
於是,利瑪竇就這樣,以修表匠的身份,留在了京城。然而,隨後他的貢獻,卻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想。利瑪竇在中國28年間,除去傳教以外,他與國內的著名學者李之藻、徐光啟等人配合,編譯了許多西方自然科學圖書。
把歐洲文藝復興後,先進的天文、數學、地理、測量、音樂等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了中國。這其中有《同文算指》、《測量法義》、《圜容教義》、《幾何原本》、《乾坤體義》和《坤輿萬國全圖》等等。
利瑪竇成功進入中國的消息,傳到了他的義大利家鄉。歐洲人非常興奮,並產生了到中國傳教的願望。於是,很多西方傳教士,也追隨著利瑪竇的足跡來到中國。
公元1610年,利瑪竇由於過分的操勞,年僅59歲就去世了。利瑪竇生前就有一個願望,就是在北京有一塊墓地,作為自己的歸宿。
但是,這在明朝時期,是沒有先例的。為此,大學士葉向高曾說:從來的外國人中,誰能夠在學問上,比得上利瑪竇,就拿翻譯《幾何原本》這一件事,就足以讓他在北京得到安葬。
就在利瑪竇去世15年之後,也就是明朝末年。深埋地下800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終於重見天日。不過,當時中國沒人認識此碑上的碑文,所以,也沒能得到人們的關注。
首先,打開景教碑謎團的是一個傳教士,當年他攜帶7000本西洋書刊來到中國,他就是比利時人金尼閣。是他第一個將景教碑碑文譯成拉丁文,並寄往歐洲。
最後,中國人才知道這塊唐代的景教碑,原來記錄著從唐代開始,74名景教(基督教)教職人員,在中國傳教過程中的陳年往事。
他們在歐洲做了轟動一時的宣傳,引起教會和學術界極大的關注,研究著作層出不窮。據統計,從那時至今300多年,研究景教碑的專著就出版了80多部,有關論文則更是難以計數。
公元1936年,滿族人的鐵騎踏碎了明朝政權,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此時,繼利瑪竇之後,最著名的西方傳教士,就是德國人湯若望。這時的滿清政權,急需頒布一個新的曆法。
所以,滿清政府對湯若望非常重視,特別是順治皇帝非常尊重、敬佩他。認為遠渡重洋、孤家一人,又勤勤懇懇的工作,完全為了把曆法儘快制定好。而且,給朝廷提出許多很好的建議。所以,順治皇帝管他叫做瑪法。在滿語裡的意思,就是祖父的意思,也就是管湯若望叫爺爺。
湯若望和順治皇帝建立了非常親密的友情,順治皇帝還曾多次到他的住所,同他一起看書聊天。湯若望制定的厲法,在全國頒布施行。甚至周邊的附屬國,也頒布這種曆法。
鑑於湯若望的功績,皇帝冊封他為欽天監掌印官。從此之後,在1644年至1823年,差不多200年間,這個職位就一直是外國傳教士來擔任。
繼湯若望之後,是一個比利時傳教士,叫南懷仁。他是用西方的天文理論和中國的文化形式相互結合,製造了六件大型的天文儀器。這六件大型古觀象儀器,現在就陳列在觀象臺上。這些儀器,如今已經成為了國家級文物。
郎世寧:是另一個非常著名的義大利傳教士,他的主要成就卻在繪畫藝術方面。在他的畫作中,充滿了獨特的中西融合的色彩,深受皇室貴族的喜愛。同時,郎世寧又是圓明園中,西洋樓的設計者。
當年,乾隆皇帝在西方書籍上,看到畫的一些噴水池,很感興趣。因為,中國的園林中沒有這樣的景觀,當時又叫水法。所以,他就請郎世寧及其他的傳教士,一起設計了圓明園的西洋樓。其中就包括:噴水池,又稱大水法,還有遠瀛觀等等。
當代著名的英國學者李約瑟,曾高度評價,以利瑪竇為代表的那批耶穌會士,稱讚這種交流是量大文明間,文化聯繫的最高典範。這樣的評價,也許就是當年景教徒,將景教碑埋入地下時,所期待的。
從利瑪竇開始傳播的耶穌精神,在中國一直持續到大清康熙年間。中國的天主教信徒,已達30萬之眾。與此同時,羅馬教會開始屢髮禁令,不許中國信徒祭祀祖宗,尊崇孔孟之道,直接幹預中國傳統禮俗和社會生活。
直到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大清政府開始全面禁絕天主教,西方的傳教活動再次宣告失敗。但是,隨著鴉片戰爭的槍聲,隨著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籤訂,洋教士們又一次湧進了中國大門。這一次他們是破門而入。
從此,這些西方教派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已不僅僅是兩種異質文化的碰撞和衝突了。現在的中國,正敞開寬廣的胸懷,迎接世界各地宗教文化的到來。中國人有強大的自信,有無愧於先人的決心,將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