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期間,有5位著名的歐洲傳教士,其中一位貢獻巨大

2020-12-20 地平線薦賞

在中國歷史進程中,隨著元王朝的覆滅,鼎盛一時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等西方教派,也隨著元帝國而消聲滅跡。這是西方教派傳入中國,第三次以失敗告終。

與此同時,一個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人物出現了,他就是義大利人利瑪竇。他通過對前任傳教士的經驗分析,發覺要在中國推行天主教,一定要有皇帝的批准。所以,他就千方百計的想要進入北京,如何才能接近中國皇帝?

公元1601年1月,也就是大明萬曆年間的一個寒冷的早晨,利瑪竇歷盡艱辛來到了北京。他來這裡目的很簡單,就是給大明皇帝明神宗進貢的。

這次到京城他帶來的進貢物品,一個是世界地圖,另一個是自鳴鐘,就是西方流行的上發條驅動的計時鐘表。如預期的一樣,明神宗非常喜歡這兩樣禮物,特別是計時鐘表。

按照當時的大明法律,外國使者進貢之後,就要離開京城。然而,利瑪竇卻出人意料地留了下來。因為,明神宗怕萬一鐘錶壞了,沒人會修。所以,利瑪竇在皇帝默許之下,在北京居住了下來。

於是,利瑪竇就這樣,以修表匠的身份,留在了京城。然而,隨後他的貢獻,卻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想。利瑪竇在中國28年間,除去傳教以外,他與國內的著名學者李之藻、徐光啟等人配合,編譯了許多西方自然科學圖書。

把歐洲文藝復興後,先進的天文、數學、地理、測量、音樂等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了中國。這其中有《同文算指》、《測量法義》、《圜容教義》、《幾何原本》、《乾坤體義》和《坤輿萬國全圖》等等。

利瑪竇成功進入中國的消息,傳到了他的義大利家鄉。歐洲人非常興奮,並產生了到中國傳教的願望。於是,很多西方傳教士,也追隨著利瑪竇的足跡來到中國。

公元1610年,利瑪竇由於過分的操勞,年僅59歲就去世了。利瑪竇生前就有一個願望,就是在北京有一塊墓地,作為自己的歸宿。

但是,這在明朝時期,是沒有先例的。為此,大學士葉向高曾說:從來的外國人中,誰能夠在學問上,比得上利瑪竇,就拿翻譯《幾何原本》這一件事,就足以讓他在北京得到安葬。

就在利瑪竇去世15年之後,也就是明朝末年。深埋地下800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終於重見天日。不過,當時中國沒人認識此碑上的碑文,所以,也沒能得到人們的關注。

首先,打開景教碑謎團的是一個傳教士,當年他攜帶7000本西洋書刊來到中國,他就是比利時人金尼閣。是他第一個將景教碑碑文譯成拉丁文,並寄往歐洲。

最後,中國人才知道這塊唐代的景教碑,原來記錄著從唐代開始,74名景教(基督教)教職人員,在中國傳教過程中的陳年往事。

他們在歐洲做了轟動一時的宣傳,引起教會和學術界極大的關注,研究著作層出不窮。據統計,從那時至今300多年,研究景教碑的專著就出版了80多部,有關論文則更是難以計數。

公元1936年,滿族人的鐵騎踏碎了明朝政權,清王朝取代了明王朝。此時,繼利瑪竇之後,最著名的西方傳教士,就是德國人湯若望。這時的滿清政權,急需頒布一個新的曆法。

所以,滿清政府對湯若望非常重視,特別是順治皇帝非常尊重、敬佩他。認為遠渡重洋、孤家一人,又勤勤懇懇的工作,完全為了把曆法儘快制定好。而且,給朝廷提出許多很好的建議。所以,順治皇帝管他叫做瑪法。在滿語裡的意思,就是祖父的意思,也就是管湯若望叫爺爺。

湯若望和順治皇帝建立了非常親密的友情,順治皇帝還曾多次到他的住所,同他一起看書聊天。湯若望制定的厲法,在全國頒布施行。甚至周邊的附屬國,也頒布這種曆法。

鑑於湯若望的功績,皇帝冊封他為欽天監掌印官。從此之後,在1644年至1823年,差不多200年間,這個職位就一直是外國傳教士來擔任。

繼湯若望之後,是一個比利時傳教士,叫南懷仁。他是用西方的天文理論和中國的文化形式相互結合,製造了六件大型的天文儀器。這六件大型古觀象儀器,現在就陳列在觀象臺上。這些儀器,如今已經成為了國家級文物。

郎世寧:是另一個非常著名的義大利傳教士,他的主要成就卻在繪畫藝術方面。在他的畫作中,充滿了獨特的中西融合的色彩,深受皇室貴族的喜愛。同時,郎世寧又是圓明園中,西洋樓的設計者。

當年,乾隆皇帝在西方書籍上,看到畫的一些噴水池,很感興趣。因為,中國的園林中沒有這樣的景觀,當時又叫水法。所以,他就請郎世寧及其他的傳教士,一起設計了圓明園的西洋樓。其中就包括:噴水池,又稱大水法,還有遠瀛觀等等。

當代著名的英國學者李約瑟,曾高度評價,以利瑪竇為代表的那批耶穌會士,稱讚這種交流是量大文明間,文化聯繫的最高典範。這樣的評價,也許就是當年景教徒,將景教碑埋入地下時,所期待的。

從利瑪竇開始傳播的耶穌精神,在中國一直持續到大清康熙年間。中國的天主教信徒,已達30萬之眾。與此同時,羅馬教會開始屢髮禁令,不許中國信徒祭祀祖宗,尊崇孔孟之道,直接幹預中國傳統禮俗和社會生活。

直到雍正皇帝繼位之後,大清政府開始全面禁絕天主教,西方的傳教活動再次宣告失敗。但是,隨著鴉片戰爭的槍聲,隨著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籤訂,洋教士們又一次湧進了中國大門。這一次他們是破門而入。

從此,這些西方教派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已不僅僅是兩種異質文化的碰撞和衝突了。現在的中國,正敞開寬廣的胸懷,迎接世界各地宗教文化的到來。中國人有強大的自信,有無愧於先人的決心,將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明清時期傳教士入藏傳教述評
    [關鍵詞]明清時期;西藏;傳教;文化交流;殖民擴張[中圖分類號]K281+B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557(X)(2009)04-0031-10明清時期,傳教士入藏傳教為時短,以1624年安奪德入藏之始計算,至有清一代,凡兩百餘年。
  • 全球5所著名軍校,有一個在中國,曾在抗戰中作出巨大貢獻
    導語:全球5所著名軍校,有一個在中國,曾在抗戰中作出巨大貢獻軍校是各國培養軍事人才的地方,近代戰爭中來自世界不同地方,軍校的指揮官們運用自己高超的指揮藝術,締造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史上的奇蹟,軍校也成為了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代名詞
  • 德國傳教士在中國被判凌遲處死,為何能靠一場地震死裡逃生?
    湯若望是明朝末年來華的外國傳教士,其故鄉在今天德國的科隆。他深受明清兩朝重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中國科技的發展也做出了突出貢獻。當時順治已患天花,湯若望深知天花的可怕,便建議選得過天花的皇子繼位,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康熙皇帝。就是這樣一位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外國友人,竟然在康熙三年獲罪被判凌遲處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董少新|美國全球史書寫中的中國——以其中有關明清史的敘述為例
    這一邏輯看似有道理,但也只是後見之明,如果回到歷史中去看,一方面明清時期並非如一般認為的那樣封閉保守;另一方面起碼在16—18世紀這段時間,時人很難看出東來的西方貿易與傳教活動是什麼機遇,相反與中國貿易,以及通過傳教士大量向歐洲介紹中國文化,可以說是當時歐洲的機遇。正如阿邁斯託《世界:一部歷史》中所說:「歷史學家通常認為那時中國人對歐洲思想的態度是傲慢的、不現實的、受舊傳統約束的。
  • 歷史上4位對中國做出偉大貢獻的外國人,第2位寫了一本書影響深遠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且兼蓄並收,所以,外國人也能在中國做出大貢獻,融入中華。比如下面這四位。第一位是阿倍仲麻呂。阿倍仲麻呂,中文名字叫晁衡。事實上,阿倍仲麻呂不僅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而且感情豐富,性格豪爽,是一位天才詩人。他和唐代著名詩人名士,如李白、王維等人都有密切交往。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在世界的另一端,歐洲人已經開始了邁向新世界的徵途,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到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持續進行,古代歷史中東方和西方發展就此開始轉折。 而伴隨著西方世界中歐洲各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歷程中,他們對外殖民和擴張也在很早的時期就影響到了中國。
  • 歐洲的傳教士漢學何時發展成為專業漢學
    卜彌格回到羅馬,非常不受重視,因為明清鼎革的局勢很複雜,耶穌會對中國的政治判斷也非常狡猾。當時中國有三個政權——清朝、南明王朝,張獻忠的部隊也還沒有完全被打敗。張獻忠地盤上有兩個傳教士,安文思和利類思;清軍進關以後在北京留下的有湯若望;隨著南明王朝南遷的兩個傳教士,是瞿微紗(AndréKoffler,為清兵所殺)和卜彌格。
  • 為什麼西方傳教士要來到中國,並且,他們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什麼?
    15世紀後期,隨著地理大發現及西、葡的對外擴張,歐洲傳教士紛紛前往世界各地傳教。歐洲傳教士為了打開傳教之路,他們很注意用歐洲也存在高度發達的文明的事實打擊中國人的中國中心的文化觀。他們的翻譯西方科技著作,介紹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都服從於這一目的。
  • 國外傳教士在中國的貢獻和付出(完整圖集)
    基督教傳教士為中國帶來了「大學、中學、小學、醫院、女子學校、盲校和盲文、聾啞學校和手語、麻風病院、漢英、英漢字典、漢語拼音、現代農業先進理念、女子留學等等」。令人遺憾的是,基督教傳教士對中國的傑出貢獻,很多中國人卻不知道,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中國人非但不感恩,還整天編造謊言詆毀基督教和傳教士,他們用一些假借傳教士之名的人所做的事,來詆毀基督教及傳教士。
  • 西方傳教士為什麼要給中國人治病
    最近,關於明清以降來華傳教士對中國的貢獻的爭論再次成為不大不小的熱點。親基督教人士認為,基督教傳教士為科技文化落後的中國帶來了先進的天文、醫學、教育等,對中國現代化有巨大貢獻,這種貢獻甚至被某些人宣揚為「恩重如山」。
  • 張國剛:歐洲傳教士與「五經四書」的西傳
    本文約 2300 字 需閱讀時間 5分鐘 以利瑪竇(1552-1610)為代表的歐洲傳教士在晚明、盛清時代絡繹於途,前來中國傳播基督教的福音,難免會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碰撞,引起紛爭。這些爭論傳導到歐洲,引來質疑,更需要為之辯解和說明。
  • 三百年前,歐洲國家派出間諜,專門刺探中國瓷器生產的情報
    馬可·波羅的日記裡曾記錄了瓷器的存在,並大為宣揚瓷器的好處,這助推了歐洲人的熱情,其中尤以義大利美第奇家族的法蘭西斯科最是瘋狂,他16世紀中後期,即在佛羅倫斯的鮑博利公園建窯,開始試驗模仿中國瓷器。美第奇家族模仿中國瓷器從造型、釉色上看已經十分逼真,但由於試製困難重重,又花費巨大的財力,1587年,法蘭西斯科去世後,美第奇陶瓷生產才停止下來,目前傳世的只有60多件。
  • 天主教與中國地理繪製,傳教士與中國最早世界地圖和現代地理學
    這張地圖帶給我們中國的影響深遠,至今,我們的中國地圖仍是以本初子午線投影的方法繪製出來的。2,徐光啟,身體力行,積極推進西方測繪術在實踐中的應用在傳播西方測繪術的先驅者中,徐光啟是功績最為卓著的。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他師從來到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學習天文、歷算、測繪等。
  • 中國最著名的西方人李提摩太,一個傳教士影響了近現代史
    編輯 /隨手君 中國基督教宣教史早年有「戴德生路線」和「李提摩太路線」之爭。籠統而言,前者集中傳講「福音內容」,後者則看重在慈惠和文化層面上傳揚基督精神。這兩條路線,以兩位早期來華著名宣教士為主導,曾在中國教會歷史上引起過頗長期的爭論,而又以前者較為中國教會所認同。
  • 宗教改革與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
    談及「宗教改革」,人們一般認為是馬丁·路德為反對羅馬教廷兜售「贖罪券」而引發的一場圍繞歐洲教會的道德、神學和體制展開的宗教改革運動。事實上,宗教改革不僅包括德國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英國宗教改革、再洗禮派的宗教改革,還包括天主教改革。其中,「天主教改革」是天主教為了回應新教改革所進行的一場革新運動,它推動了天主教向海外的宣教。
  • 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比歐洲早了兩千多年
    作為一位法國天體物理學家,讓-馬克·博奈-比多在新近出版的《4000年中國天文史》中以一位歐洲人的視角,對中國歷史上的天文成就進行了客觀、公正的闡述。——編者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天文成就?中國歷史上的天文成就,為何難以得到歐洲的認可?明清時期,耶穌會傳教士對中國的天文學體系缺乏認知,他們對中國傳統科學的傲慢態度和錯誤評述,導致西方至今仍認為「是耶穌會傳教士將天文學傳入中國的」從公元前5世紀到1911年的清朝末年,中國歷代的天文學家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詳細且精確地記錄著幾乎所有曾經發生的天象。
  • 中國曾經最著名的西方人李提摩太,一個傳教士影響了近現代史
    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腦海裡的傳教士形象是殖民時代裡的漫畫形象。我們擔心將「白人救世主」置於帝國主義受害者之上。但有一些傳教士,如李提摩太這樣的人物,曾在中國的政治變革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圖像來源:BEIJINGUNIVERSITYMUSEUM《萬國公報》的文章內容包羅萬象,有基督教的論點,也有關於歐洲的進步和呼籲(世界各地)政治改革的文章。其中許多是李提摩太自己撰寫或翻譯的。這一刊物當時在中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乃至於康有為用完全相同的名字發行了他自己的版本。
  • 金尼閣"七千卷":明清之際的西洋視覺啟蒙
    包括金尼閣在內,此次同行共有22位耶穌會傳教士,他們是由羅馬教廷在權衡各國利弊後,精挑細選派往中國的各國傳教士精英代表,其中有葡萄牙人10名,比利時人5名,義大利人3名,德國人4名。經兩年多的航程,他們絕大多數都死於航程中的瘟疫、海上風暴和海盜的襲擊,抵達中國後,只8人倖存,其中就包括再度被幸運之神眷顧的金尼閣,和後來被清初順治帝尊為瑪法的德國人湯若望。
  • 黃家近代9位著名教育家,其中一位是袁隆平的老師
    在近現代,我們黃氏家族出現了許多優秀卓越的教育家,這些黃家人引領了許多領域的時代潮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他們是黃家人的驕傲,更是每個黃家人的榜樣!黃子方黃子方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於1900年的雲南玉溪,與著名學者巴金是一生的摯友,受到了黨和無數人民群眾的尊敬!
  • 利瑪竇為什麼被稱為「穿儒服的傳教士」?
    他是義大利人,16世紀末來到中國,在中國生活了28年,最後葬在這片土地上。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他開創了一種新的傳教方式,為天主教成功進入古老的中國打開了方便之門;作為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他為溝通中西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由此,利瑪竇得到了許多頭銜,如「中國的天主教之父」、「泰西儒士」、「穿儒服的傳教士」、「西方漢學的創始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