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無事,無意間看到交大教學信息網上同學們對本人本學期課程的部分主觀評價內容,迅速瀏覽了一遍,全部是正面和積極的,沒有一條負面和消極的,這一點我挺高興,說明我的努力和同學們的感受是「相向而行」的。
但最讓我有感觸的卻是這麼一條評價:「周老師的課與『無聊』二字不沾邊,我很喜歡」。
「無聊」是關鍵詞。但既然用這種方式提出來,說明這位同學也可能包括很多其他同學在他們的其它課程學習中有著不少「無聊」的感受。
作為一個大半輩子都在從事教育的從業者來說,對於這樣的現象我是非常敏感的,本文就來說說這樣的一種敏感感受。
1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無聊」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對比一下吧:跟著洪七公學武術就不無聊,還很有趣;而假如要跟著嶽不群學的話,就很無聊,外加心累。
無聊不無聊涉及到「身」和「心」兩個方面,當然最後會高度統一在「身心合一」的共同感知上。
2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可能會讓同學有強烈的無聊感呢?
個人認為,從「無聊」到「有趣」還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間環節:「不無聊」。
「有趣」是高級階段,但從當前的教育現狀觀察,我認為這個階段的到來離我們還比較遙遠,因而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所以本文重點要討論的是為什麼我們的不少課程會讓同學感到「無聊」?這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其次才會涉及到第二個層次的怎樣才是「不無聊」?又如何才能達到「不無聊」?
3
課程無聊的原因有的人可能第一反應是內容單調、形式呆板的緣故。
這確實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內容的真實性、情感的真切性和觀察思考問題的基準性的問題所致。
這些個個都是大問題,而且還都是根本性的問題,涉及到信任不信任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話,根本就沒有必要進入到下面討論的「形式」活潑與否的環節。
4
從內容的真實性方面來說,學生觀察更多的是老師對所講內容的真實態度如何,有沒有心口不一?有沒有故作附庸?有沒有造作和偽善?……與其說是在鑑定老師所講內容的真實性程度如何,倒不如說他們更多是在觀察老師自身對待真實性的反應如何。
這裡沒有任何討巧,沒有任何變通,謝絕各種表演,歡迎本色呈現。
5
而情感的真實性則更進一步,學生們觀察的是老師在真實的事件中,在真實的語境下,他們的情感反應是否率真?是否獨具個性?是否能夠在內容真實的基礎上打上鮮明的個人情商烙印?
一般來說在這一方面得分比較高的都是有明確「YES」回答的老師。
此外,與同學年齡相差不大,具有天然情感親近性的老師,如果再長得帥一點或美一點的話,得分那就更加無敵了。
6
而觀察和思考問題的基準性方面涉及更多的卻是從天然的階層不平等怎樣迅速走向自然的認知相平等的過程。
但現實中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很難的,關鍵是很多人的「無意識」已經在千百次的社會實踐中打下了深深的本階層烙印。
比如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前一階段被議論很多的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與華坪女中校長張桂梅之間的言論對比,分開來看兩個人說的都沒有大錯,但一旦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的話,我們顯然能夠明顯看出其中的不協調。
這裡最重要的問題是誰向誰更靠攏一些,誰應該更顧及到對方的感情,誰應該更注意到挪移到對方的立場去重新審議同樣的話題。
很顯然,從「上位」移到「下位」去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相當重要的。老師和學生之間就經常處於這樣一種上位和下位的關係之中。
但又有多少老師能夠經常性的站在下位的學生角度來看待和思考同樣的問題呢?
7
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不無聊」的可能性。
首先必須承認,今天要真正做到課堂的不無聊是挺難的,因為分分鐘秒秒鐘都有更吸引人的東西觸手可及,那就是手機。
人類目前的毅力是不能夠戰勝手機的,「機奴」是一種普遍的生存和生活狀態,這個要有一種客觀的和開放的態度去對待它。
但我們可以緩解,可以迂迴,可以暫時忘卻,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實在不行的話,就「以毒攻毒」,索性光明正大地使用它,但要是在做更加正經的事情時使用它。
8
我所觀察到和實踐著的第一個重要要素就是「氛圍」的快速形成,像雪球一樣,一旦大到一定的程度,它就會自驅動,然後越滾越大,根本停不下來。
如果你知道為什麼年輕人喜歡去酒吧,喜歡看球賽,過去還非常喜歡唱KTV,那麼你就會明白我這裡講的氛圍是什麼意思,尤其是什麼意境。
毫無疑問的,老師肯定是那個能量啟動中的「第一推動力」。
每堂課能夠在熱烈的掌聲中開始,又在掌聲中結束的話,這就自然劃定了一種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範疇,形成了有區隔的「氛圍」感覺,剩下的就是在這種濃重的年輕氛圍中,同學相互之間的「自激勵」與「自撞擊」了。
用他們的眼光和語言去迅速啟動這種氛圍進入的感覺,並在中間不時的進行調節和變化,對抗注意力有限的法則,對抗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對抗孤獨和冷漠,真正做到「時過境未遷」,這是同學感到「不無聊」的最基本的環境保障。
9
課堂做到不無聊的第二個方面我認為是要爭取讓大多數同學時時處於一種「不是主人但有主人感」的狀態。
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狀態:「主人」雖爽,但責任太大,有壓迫感,大多數中國學生其實在真正負責上是有畏懼心的,「全責全負「對他們來說並不適合。
但他們每一個人又都有比較強烈的主導意識和自我表達欲望,我把它稱之為「主人感」。滿足了他們這種內在的主人感,他的五臟六腑就會被調動起來,精神上就會為之一振,課堂的表現就極有可能立即從被動走向主動。
這當中,討論「話題」的選擇與討論的「方式」非常重要。
年輕人往往對既成事實的東西不大感興趣,但對各種充滿可能性的事情卻會更有感覺。譬如對他們來說,討論離婚要不要冷靜期就永遠沒有討論結婚要不要冷靜期更加的有意義。
如果老師能夠做到讓他們覺得上臺時發言和說服的對象永遠是臺下的其他同學,甚至還潛伏著強大的意見不合者,而不是僅僅為了說服老師而取得高分的話,那麼他們的意識和狀態就會處於一種亢奮的競爭情勢,爭取主導別人的「主人感」就會被充分的激發出來了,老師這個時候反而可以處於一種更超脫的旁觀者角色了。